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28498400000053

第53章 天上的群星拜北斗

扫平袁绍后,曹操更加自得,以为拿下刘备肯定是手到擒来,但他派出的曹仁、李典等人却被化名单福的徐庶连续轻松击败,连樊城也被徐庶夺了。

曹仁等回许都向曹操请罪,曹操很不相信一向在军事上无能的刘备竟然会草鸡变凤凰。曹仁虽然兵败,但总算败得不很糊涂,把单福用兵的信息带了回来。

曹操从来没听说过单福的名字,但程昱知道他的老底。曹操又动了惜才之念,想挖刘备的墙脚。程昱献计骗来徐庶的老母,又模仿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信,终于将徐庶骗到曹营。曹操自以为得计,但却没想到徐庶临走前感念刘备的恩德,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曹操挖刘备的墙脚,却等于帮刘备挖到了一个顶级的人才。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刚一出山,出手比徐庶还猛,火烧博望坡,以少胜多,击败了夏侯惇。

曹操这下纳闷了,穷刘备,穷刘备,但为什么其人才储备却极为丰厚,怎么也取之不竭呢?曹操决定亲自出征,顺带剪除刘表,荡平江南。

曹操大权在握,屡次出兵,从来没有人敢出来阻拦。但这一次,却有不怕死的人站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孔融。

孔融说:“荆州的刘表、刘备都是汉室宗亲,不曾侵犯边界,又不曾反背朝廷,而江东孙权,虎踞六郡,又有长江之险可以依托,很难取胜。如果今日出兵,就会被称为不义之师,必会损军折民,大失天下所望!”这番话说得曹操很不开心。反背与否的话语权是掌握在曹操手上的。

曹操每每出征,都是打着天子的旗号征讨四方反贼的,这当然是仁义之师了。但孔融却直接将曹操的此次出兵定位于“不义之师”,这等于是撕破了曹操一贯的面具。

曹操自然要发怒了,说:“刘备已经好几次羞辱耍弄我了,是我的心腹大患,现在刘表却养着他和我作对,难道不应该讨伐吗?孙权也是个逆背王命的家伙,怎么能放过他呢?你要是再乱说话,我就斩了你。”

孔融为什么要出来说这番冒犯曹操的话呢?这是因为,孔融觉察到随着曹操的不断胜利,这个以“匡扶汉室”为名的豪强越来越走向“反动”了,如果他再歼灭刘表、刘备的话,恐怕汉室就危在旦夕了。孔融作为汉室老臣,又是身负天下众望的一代大儒,觉得自己不能不站出来说几句话了。

但孔融毕竟还是怕死的,当曹操用死亡来威胁他时,他退缩了。孔融闷闷不乐地退出丞相府,仰天长叹一声:“以不仁征伐至仁,安有不败乎!”

但这个熟读诗书,却不谙世事的儒生,不知道以至仁劝谏不仁,安有不死的道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旁边有个下人,正是御史大夫郄虑的家客。孔融虽然没有祢衡那么狂傲,但平素还是有些傲慢的。郄虑就经常被他侮辱怠慢。当这个家客把孔融的话报告了郄虑后,郄虑立即决定,到曹操面前打小报告去。

郄虑收集孔融的黑材料已经颇有时日了。见到曹操,他一五一十,添油加醋,黑材料倾泻而出。郄虑说:“丞相,你知道孔融要造反吗?”要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视,就必须夸大其词,语出惊人。果然,曹操的兴趣被勾了出来。

郄虑说:“孔融经常戏侮丞相,你可知道?”这家伙真是坏,给孔融扣了个大帽子后,却只能说一些芝麻绿豆般的琐事。

“丞相下令禁酒,孔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有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所以,唐尧不大碗喝酒就成不了圣人。桀纣都因为好色而亡国,那么为什么不禁止世人结婚呢?这是他在背后讽刺你的禁酒令啊。”

曹操点点头,不置可否。这点雅量曹操还是有的。

郄虑紧接着说:“我还记得,有一次丞相问起纣王死后,妲己的下落。

孔融说:“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赏赐给了周公。丞相一直以为孔融博览群书,信以为真。后来他又在外面说,妲己是被武王斩了。您看,他这不是欺负您没怎么读过书吗?”

曹操的脸色有一点不豫,但这些毕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谋反还挂不上钩。

郄虑又说:“孔融与祢衡两个人相互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上次祢衡侮辱丞相,就是孔融背后指使的……”

如果郄虑再叨叨这些破事,估计曹操一脚就要把他踢出门去了,郄虑见势不妙,赶紧抖落出自己精心编造的猛料:“丞相啊,这些都不算什么。

但孔融和刘备、刘表关系非常好,经常书信来往。孔融又经常与孙权暗通消息。可见孔融确实是个大逆不道的反贼!”

郄虑说来说去,其实都是莫须有。

杀,还是不杀?

曹操虽然经常上当受骗,但却很少因为一些看起来明显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理由杀人。但这一次,曹操被郄虑的谗言击中了,勃然大怒,下令:“立即把孔融抓来,斩首示众!”

杀孔融,是曹操这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曹操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就是因为他善于用人,也善于容人。祢衡如此狂傲,他忍了。许攸当众喊他的小名,他一笑了之。崔琰直言不讳指出他的错误,他当场道歉。

但是,持续不断的成功让曹操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不再谦虚宽容,而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这是成功者的一种通病。获得的成功越多、越大,就越容易罹患这种“成功病”。

导致“成功病”的心理机制是“焦点效应”。

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把自己看做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倾向性地认为全世界的焦点会集聚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焦点效应”。但对众多的小人物来说,残酷的现实很快就会告知他们,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多数人的“焦点效应”会被逐渐消磨掉,或者深深隐藏于潜意识的地下室等待出土的时机。而领导者则不同,他们处于所在组织的金字塔顶端,本来就比一般人受到更多的关注。当领导者刚刚起步时,还能够比较主动、比较自觉地来抑制“焦点效应”的作用,让自己以虚怀若谷的面貌出现,以获得更好的名声,并吸引更多的追随者。但是,当领导者持续不断地取得成功后,他就越来越会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成功会不断地强化“焦点效应”的效果,最终让领导者不可自抑地受潜意识控制。

曹操也不能免俗。杀孔融这一事件,正说明了曹操潜意识中“以自我为焦点”已经开始显山露水了。

曹兵整装待发,荆州刘表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他有心传位给长子刘琦,并请来刘备托孤。但他死后,后妻蔡氏却连结兄长蔡瑁,伪称刘表传位于幼子刘琮。

刘琮真是命苦,刚刚坐上荆襄之主的宝座,曹操的大军就凶神恶煞般杀到。

曹操扫灭袁绍后,威名远扬。荆州这一帮以蔡瑁为首的安逸惯了的文武被吓破了胆,纷纷撺弄刘琮投降。刘琮内心虽然不情愿,但毕竟年幼,未经世事,在一片劝降声中只好同意。

曹操接到刘琮使者送来的降书,大喜,口头承诺让刘琮永为荆州之主。

曹操兵不血刃,就得了荆州,更加深信“天命在己”。曹操一边派曹仁、曹洪去新野剪灭刘备,一边自己准备进荆州城。

诸葛亮火烧新野,将曹仁、曹洪击败。但诸葛亮也知道,这只能暂时拖延曹军的铁蹄,他立即部署,全伙撤往夏口。

曹操进了荆州之后,问清了荆州水军的情况后,留用蔡瑁、张允为水军大都督、副都督,并封他们为侯,又许愿说:“我知道当年刘表在世之日,希望成为荆州之王,可惜他没有如愿就过世了。现在,既然刘琮已经投降于我,我回去后一定向天子启奏,封刘琮为王。”

曹操为什么会许这个莫名其妙的“封王愿”呢?汉高祖刘邦曾经斩白马盟誓,立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规矩。刘琮是汉室宗亲,封他为王,应该不算是违背老祖宗的规矩,但一介降者,根本就用不着封这么高的爵位。其实,这正好反映了曹操内心对于“封王”的憧憬。曹操不姓刘,现在已经位极人臣,没有什么上升空间了,而天下此时也已经无王。曹操的想法是利用刘琮封王来探一探天下人的口风,然后自己再徐徐图之。

蔡瑁、张允走后,荀攸对曹操说:“主公,你也太不识人了。这两个家伙是谄佞之徒,你为什么还要封他们为侯,让他们继续掌管水军?”

曹操神秘一笑,说:“我怎么会不识人呢?我们的部队,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现在暂时用一下这两个人,等事成之后,立即就把他们杀了!”

世人之所以说曹操奸诈狠毒,其实是因为他太过直白,把心中所想毫无保留地宣之于外。换了一个真正老谋深算的人,就算心里是这么想的,即便荀攸是心腹之人,也还是要守口如瓶,以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的。这番话也表明,曹操在轻松得了荆州之后,已经将江东视为了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了。

荀攸听曹操如此说,不禁有些愕然。这个他一路辅佐过来的曹丞相,似乎和以前已经很不相同了。

蔡瑁、张允告知刘琮封王的消息,刘琮大喜,觉得这次投降真的很值得。但他不会知道,只要有曹操在,皇帝都度日如年,何况一个小小的王呢?而且,曹操很快就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乐观地估计了形势。曹操认为江东指日可下,到时候天下一统,他根本就不想先封王再称帝,而是要直接一步到位,应验当年王立的“天象之说”。

既然如此,刘琮也就成了无用的废物。曹操最后只封刘琮为青州刺史,连蔡瑁、张允等人还不如。刘琮不肯上路,但抵不过曹操的威逼,只好从命。

曹操随即唤来于禁,要他尾随而去,结果刘琮,以绝后患。于禁在帮助曹操做了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后,正式迈入了曹操亲信大将的行列。

曹操理顺荆州事务后,知道刘备尚未跑远,当即亲率铁甲骑兵,要在一天一夜之内赶上刘备,赶尽杀绝!

心理感悟:成功是成功者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