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
生地兴京府,平山是我乡①。山下太子河,河畔范家庄。庄里有老院,门轩开向阳。祖辈栖息地,范门五世昌。三亩田园地,五问泥草房。老爷居西屋,祖父邻东墙。我家中问住,寄居三爷房②。左邻吴范户,右毗名“新房”③。庭深八十米,篱栅列两旁。后院蜂巢列,前庭大叶杨。西圃赏巧药,东园闹海棠。墙角螺丝转④,篱边鬼子姜。春风花满径,燕归觅旧梁。夏日藤秧蔓,瓜豆香满堂。秋成百宝地,稻米盈粮仓。冬做打谷场,捉鸟扣筛筐。
晨叫鸡鹅鸭,夕归猪牛羊。柴门闻犬吠,火炕做温床⑤。东厢五简舍,三家做物晨,西栅木斗格,各自盛稻粱。吾恋“图书馆”⑥,童稚捉迷藏。家和人丁旺,四代喜同堂。老少三十口,同一大食堂。婆媳内轮值,分工下厨房。爷孙专事外,地里刨瓜粮。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共享天伦乐,福寿庆吉祥。
岁属六零年,天公闹灾荒。大锅缺柴米,小灶无余粮。各自为生计,分灶度日荒⑦。“****”风烟起,三爷还故乡。奈因居无所,院中搭简房⑧。父母愧难抑,立户当自强。岁序七二年,动土起新梁⑨。从此居有屋,自宅享安康。
莫言土院小,室雅花自香。老院发福地,新门龙凤翔。
①余出生在新宾镇,古称“兴京”。1957年随父回老家平顶山,居住范家村祖宅老院。
②老爷爷讳庭杰,住在西边两间,祖父讳庭俊,住东边一间半,父母携一家11口住隶属于三爷爷的中间一间半。
③老院左邻吴姓和一本家。右毗本族二爷爷,因后盖此房,便习称“新房子”。
④螺丝转,目地环,家乡人称螺丝转,为唇形科草石蚕的块茎,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肉质脆嫩,家乡用以盹渍咸菜,十分可口。
⑤辽东火炕不仅用于取暖、睡觉,春天时还要腾出一部分用于培植甘薯苗。
⑥逢雨天,我便独自钻进东厢房的自家部分,翻看用麻袋装的父亲藏书。
⑦记得大约1961年末,因逢严重自然灾害,大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祖父便与老弟(我称老爷爷)商议分灶吃饭,当地叫“分家”。
⑧三爷爷讳庭林,原居住在抚顺市内,因“****”之故,借老伴还乡。当时我们借住其房,三爷爷念我们暂时腾不出来,无奈之下便在院东南边临时搭建简易小房,以解燃启之急。
⑨时值1972年春,父亲与母商议,决定在村东头自建房,遂与母亲携子女在亲朋好友的大力帮助下盖起了三间泥瓦房。至此11口人终于实现了居者有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