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闲情漫寄
28499000000002

第2章 序二

李劲

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人逐渐变得浮躁起来。能够沉下心来,有目的地读点相关书籍,写点抒发自已胸臆的东西已属不易。更何况还要耗去一部分时间,与渐行渐远的国学“桃园三结义”,又非要在平平仄仄这一亩三分地里整出点动静就更不容易了。

自隋朝开启科举制以来,尤其是经过唐代的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已成为一般读书人进仕的主要途径,而这种科举制,也并不因朝代更替被彻底颠覆,反而成为新的统治阶层广纳天下英才的一种现实手段。这些举子们为了进入仕途,辅佐明君,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早已将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当然,我们在痛批古代科举诸多弊端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的国学人物,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横空出世,才引领着中国文学走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是真正意义上的厚积薄发。范振斌先生幼承祖训,受家庭熏陶,自小就对诗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而对课,时而贴诗,在国学的翰海里邀游。在工作繁忙之余,在如此浮躁轻狂的年代能沉下心来“半游宦海半耕田”,着实令人佩服、钦敬。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感到无限自豪的同时,也无形之中多了几番忧愁,或者滋生出丁点沮丧。因为作为后来人,需要学习、继承的

内容和知识浩如烟海,倾其一生也许只能学到点皮毛,不用心学只能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那点知识,恐怕只够勉强维持能读懂一两部古典文学作品而已。仅从最后这一条分析视角来看,许多人视国学为畏途也就不足为奇,修成正果者自然更是寥寥无几。

人与人进行正常交流,人家并非只关注你的长相和衣着打扮,也并非只看重你的背景、学历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看重你的精神生活,你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质量。而这种价值取向和生活质量,又是一般人所不可能完全具备的。它包含了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包含了一个人的精神追求,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上档次、有品味吧!一个接受过良好国学基础教育的人,一个立志继承和发扬国学传统的人,都是应该受到他人尊敬的。因为这样的人就总体而言,更具有中国文人的气质。他们一般只唯书、不唯上,只务实、不务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他们一般待人以诚,心胸开阔,良心、孝心、爱心兼而有之,又因为多读了几本书,经历了许多事,也许感情会更加丰富。一些事件和场面在常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而他们则可能感慨万千。

那人,那事,那山,那水,都能入耳入脑,都能触景生情,在时空上、在认同感上随时都与他们发生着共鸣。他们更懂得什么才是一种境界和忘我。条件再恶劣,时间再仓促,岁月再搓陀,都不足以毒化他们的心灵,都不足以磨灭他们的意志。应酬可以少去一次,长觉可以少睡一时,书却不可以一日不读,笔也不可以数日不举。车上、机上、厕上、枕上,追求的是积少成多,春播秋收,水到渠成。

他们也懂得珍惜,懂得经过岁月打磨的亲情、友情更纯、更安全、更符合自己的禀性。因为这种珍惜都经历过逐渐筛选和逐渐淘汰两个阶段,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许是刻骨铭心的。但事后一想,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心灵的交往与真诚的友谊更让人温暖如春的了。那种难以割舍,那种相见恨晚,那种一次次离别、放弃和重新选择,看似平常,却依然回味无穷。

诚然,作为普通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因而就个体而言,也并非人人都是完美无缺的。也许正因为他们并非那么完美,甚至还时常会流露出少许矫情,才让人感到更真实、更鲜活。

范振斌先生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国学功底深厚的父亲。正是因为父亲的引领,国学在幼年时的范振斌先生心目中深深扎下了根,才让他在日复一日的读、写过程中渐渐充实起来,自信起来。又随着年岁的增加,生活的沉淀,阅历的厚重,让他萌生出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可以说是一种高雅的事情,是一种孜孜不倦追求精神享受的行为,更是一种可以惠及他人,进而可以惠及社会的大事业。

于是,我们便在这种冲动中与范振斌先生谋面了,并从他那洋洋洒洒的文字里,一步步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去感悟生活,回味人生。初与范振斌先生谋面,他东北汉子的高大伟岸内蕴着文人的儒雅和温和,话虽不多,却谈吐自然,深蕴,给人以低调、深沉、敦厚之印象。

他的作品,诗庄词美,严谨而灵活,温情而俊迈,是一串串从平平仄仄中走来的天籁之音,古色古香,温文典雅。不知不觉地与同代人产生共鸣,借着诗词找到自己最初的幼稚与梦想,顶着这样的时刻回归到触摸灵魂的自我审视里。找到了慰藉,更从容地面对人生,面对尘世。范振斌先生不仅工于诗词,还是出色的书法家,既雅重其才艺之高卓,尤钦其人品之敦厚。

当然,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还期待范振斌先生在律诗辞赋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并突出作品的个性化,使之成为经典之诵口是为序。

(李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