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
2855300000001

第1章 序言

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大海啸对世界各国的冲击可以说完全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越南金融和货币危机,到2010年爆发的南欧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当惊涛大浪掀起的时候,平日看似“安全行驶”的小船难以逃脱被巨浪吞噬的厄运。即使是经济规模巨大的国家,如果没有事前筑起高高的防洪坝,也照样避免不了洪水泛滥所带来的灾难。在这场金融大海啸面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首当其冲地受到了重创;昔日欧元区的雄风也在欧美金融机构迫不得已“去杠杆化”的行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中大打折扣;中国虽然远离“最危险的地带”,但是对外依存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让我们无法幸免。如果不是政府力挽狂澜,那么今天中国出口、外商投资的急剧萎缩所带来的中国本土企业投资热情和金融机构赢利能力的下降,也足以让中国经济同样经历欧美发达国家所遭遇到的苦难。

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展示出经济全球化环境中这场金融大海啸的凶猛和由此带来的“小国的痛苦”及“大国的烦恼”,笔者把自己平日相关的研究及成果分成了四个形式上独立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话题”。

首先,在第一部分关于“次贷危机与救市政策”的话题中,笔者告诉读者,危机的根源是在缺乏全球统一的有效的金融监管情况下华尔街金融创新工具被滥用。至于很多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也是重要原因,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而是认为这种“失衡”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笔者对美国政府防治因为流动性恐慌而造成经济硬着陆风险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政策给予了较高的政策评价。但同时笔者也认为这种符合“美国利益”的做法可能会严重伤及持有美国国债最多和长期依靠出口导向立国的“中国利益”这一严峻的事实。

其次,在第二部分关于“欧美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话题中,笔者阐述了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让世界各国看到了自己发展模式上“软肋”。同时笔者也指出各国做好自己国家的“结构调整”就是对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低谷的一种最重要的贡献。为此,笔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经济刺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不应该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是应该努力去探索未来带动世界经济繁荣的“新增长点”。

再次,在第三部分关于“东亚合作与新兴市场经济”的话题中,笔者提出了修正“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于强化和改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尤其是对于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坚持制造业立国的东亚发展模式,客观上造成了“金融脆弱性”的缺陷,因此,改善金融合作模式和强化未来具备增长势头的产业协作关系将是缓解危机对东亚国家所造成的“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东亚合作的独特性,笔者也对“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区域合作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最后,在第四部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政策协调”的话题中,笔者在强调改革美元霸权地位必要性的基础上,也指出了目前变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艰难性。通过对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跟踪研究,笔者向读者展示了利益不尽相同的各国首脑为何在“本国结构调整”和“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问题上率先达成了共识,而在新能源等代表未来财富创造模式的问题上却迟迟不能形成合力的内在“博弈机制”。

这本书除了笔者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深度剖析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利用笔者近年来在海外与同行或业界的朋友频繁的交流机会,吸取了很多“世界看中国”、“外国看世界”的不同声音。这能弥补国内对一些全球共同关心的经济重大问题,由于自身信息不足或认识偏差所造成的分析不到位或针对国外的一些偏激的质疑“答非所问”的缺陷。如果读者在读完本书后,能够真正意识到“全球化是中国经济的福星”、“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那么,这就是这本书带给笔者的最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