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50年代。
作家。
1997年陈村以拨号上网的方式开始了长达14年的“网虫”生涯。2004年,他转到“99读书人”网站主持“小众菜园”。他执掌该园的“生杀大权”,每分钟能敲60个字。他用自己的机智、风趣征服了无数网友。当有媒体问起网络对他的重要程度的时候,陈村回答:“网络首先是工具,今天已无法剔除出生活。这问题就像问电灯有多重要。当然,我知道有人喜欢煤油灯。”陈村搞网络不是为了钱,他认真地对待论坛的每一个帖子,每一个回复。他陶醉在发帖与回帖的过程中,并由此体验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小众菜园”的“村长”
在作家里,我恐怕是与网络接触最早的人之一,更有人说我是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泡网”作家。我从1997年上网一直到现在,有12年了。早晨起来以后就开着机,然后就挂在网上一直到凌晨以后我才关机睡觉。1999年以工作姿态介入一些网站的事情。2004年9月我注册了小众菜园。我们经常有一些活动,比如会去放风筝,到外地吃螃蟹,我们前不久还去了森林公园搞烧烤。我不是号称“狗仔作家”吗?就拿相机乱拍了一顿。那些在外地或者在外国的一些朋友,他们就等我们回家贴照片给他们看。
小众菜园这个论坛是半封闭的,就是你要进来,你得先告诉我们你是谁,是干吗的,干过什么事。之后你才能说话,否则你可以看但不能说。所以时间一长大家基本都知道彼此了。我们这有律师、教师、警察……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还有两个围棋九段高手—芮乃伟和江铸久,他们都很低调的。像芮乃伟从来不讲下棋的事,因为她跟我们说下棋我们也听不懂。那么她会讲自己读的一些书,去一些地方旅行的事。或者她现在在画画,她把中间的过程贴出来给大家看。
最后演变成固定有两种帖子:一种是文字,说我今天干吗,到哪儿去,见什么人;还有一个就是图片,比如今天我去哪里玩了,我把它拍下来,待会儿我把照片张贴上去,人家一看不错。以前因为地理原因,你很难知道外面的一些事情,那么今天可以了。今天我在网上不出去,知道的事情可能比有些经常出去的人还多一些。可能我不生活在某个城市,但我知道这个城市的事情,也许比生活在其中的多数居民还多一些。
弄堂和楼房的邻居
我在上海住过10个地方。小时候住在江苏路上一条弄堂里,有很多小伙伴。那时候学生没有那么多作业,业余也没有学弹琴、学书法的,基本上我们都是玩。比如玩官兵捉强盗,把一条弄堂弄得鸡飞狗跳。大人也会到弄堂来乘凉。那时候家里居住条件远不如今天。我在同学或邻居家都没见过那种可以不放床的房间,每间房子可能放两张床或三张床。那时候天热没办法,又没有空调和风扇。大家就拿着很大的蒲扇,拿着小板凳在弄堂里聊天,或者在那儿下棋。弄堂里的人互相全认识,关系都挺好的。过去很多事情都要在自己家外面做,比如你骑自行车,你就要擦自行车,那你必须在弄堂里擦。那就有人围观,有人给你出主意,甚至也有人帮你擦。也有人问你多少钱买的,或者在哪里买的,因为那时候自行车不大容易买到。反正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话题。
我现在住在万科城市花园。这里的公共空间还比较多,有草地、有假山、也有游泳池,平时还可以去玩玩。不过现在造的那些房子跟邻居没什么关系,你住进去以后不认识邻居那很正常。就像我住的这栋楼,对面的人家我认识,但有些人你很少见,或者你几乎不认识,你也不可能跟人家有什么关系。
网络是世界的桥梁
在网上你感觉不到距离。国外的人其实忠实度是最高的,他们大多是国外华侨或者新华侨,还有后来出去的朋友。这些人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或者90年代出去的。在当地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可能比较困难,而且住得也远,那么在网上交往就容易了,差不多每天都能来往。他们讲他们在那儿的生活,或者拍一些照片给我们看。网上操作也很方便的,比如2008年年底我去荷兰工作了三个月,在那三个月里我还是这个论坛的版主。我删掉一个帖子,或进行其他的操作,在荷兰和在上海是一样的,点一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