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被自己干掉
2881700000014

第14章 不成长,就会被抛弃 (1)

职场自杀式6:不思进取

韩翔在某公司从事了10年的行政管理工作,从26岁到36岁,最美好的时光都贡献给了这家公司。

该公司发展迅速,在10年之内,由一家100多人的公司发展为在职员工5000多的上市公司。

公司高速发展,对员工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公司上市后,全面实行西化的管理方式,而且要求员工必须掌握熟练的英语口语。

韩翔虽然是公司中资历最老的员工,但他越来越发现自己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脚步了。与10年前相比,公司的变化太巨大了,很多变化让他无法适应。而曾经与他共事的同事都离开了自己,进入了核心管理层。

最后,韩翔只好选择辞职。

韩翔的主要问题在于他的学习能力弱,没有与公司一起成长和进步,最后遭到淘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初入职场的你,或许拥有高学历,掌握高人一等的本领,优势明显,然而,如果你因此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拒绝成长,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越。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华为公司在《致新员工书》中这样写道:

“您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工人做起,已经在公司深入人心。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内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定位,已为公司绝大多数人接受。希望您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不挠地前行,不惜碰得头破血流。不经磨难,何以成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成功的过程是从基本做起,逐步积累,慢慢成长,最终爆发。华为公司的《致新员工书》启示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必须从基本做起,通过点滴的积累,最终换来成功的果实。

丢掉速成的幻想

你或许也看到身边的人攀附裙带关系,谋得名和利;你或许也亲眼目睹一些迅速走向成功的鲜活案例。在现实社会中,速成的现象确有发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复制。

也许,你看到的只是表象。成功是漫长积累,最后爆发的过程。你看到的很可能只是爆发阶段,却忽略了在爆发前,他们所做的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至于那些并未努力而获得的成功,犹如座落在沙滩上的大厦,虽然高耸入云,但根基却不稳。因为他们没有付出时间和精力来打基础。根基不稳的成功,稍有风吹雨打,就可能轰然而到,不复存在。

成功是一时的爆发,而成长却是一直延续的过程。只要我们时刻走在成长,就不必担心成功的可能性,因为那只是时间问题。而一次成功后就骄傲自满,拥功自居,不再追求进步,那么早晚会遭到淘汰。

终生学习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以为从学校毕业后自己就永久地告别了读书生涯,从此不再学习。或许是因为在书山学海中煎熬够了,所以此生再也不愿意重拾书本了。

没错,传统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非常糟糕的体验,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学习和成长的原因。走上社会后,你完全可以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没有人逼迫你了。所以,不要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偷懒行为寻找借口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你在学校掌握的那点知识,根本没法帮助你应付各种场面,更没法保证你畅行职场。你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尤其是“社会”这个大课题,你所了解的,也许只是它的皮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呀!

即便你已经在职场上折腾多年,而且小有成就,可以好不脸红地形容自己为“成功人士”,你也不应该停下学习和成长的步伐。要知道,后生可畏,勤勉的职场新人站在前人的经验上,很容易就能够追赶并且超越你。如何持续保持领先?当然是继续向前跑!

不能承受之晋升

升职当然是好事,值得击掌庆贺,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袁强是某公司销售部的客户经理,由于业绩突出,被提拔为主管,带领10人的销售小组。

还没来得及庆祝,袁强就发现问题汹涌而来,自己有点招架不住了。

首先,下属们总有很多业务上的问题请教他,他的时间被下属们分割得支离破碎。他没有时间与之前一样与客户充分地沟通了。

其次,袁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下属们沟通工作目标与任务。有的下属对目标不清晰,袁强需要耐心而细致地解释;有的下属觉得任务分配不合理,袁强需要晓之以理,与其商议、探讨,最终确定出合理的分配方式;有的下属抵制任务,不全力配合工作,袁强还要小心翼翼地改变其想法,激励其努力工作。

再次,大量的主管沟通会议让袁强耗尽了精神。平行部门之间需要协调的事情已经很多了,再加上公司管理层每周、每月的例会,临时召开的沟通会、协调会,耗时又耗力,而且绝大多数时候收效甚微。袁强疲于应付,却有苦难言。

很多业务精英、技术能手晋升为管理者之后,完全没有他们之前那样出色,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名非常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原因其实很简单——管理与做业务、搞技术是完全不同的工作,以相同的工作方式来应付不同的工作内容,当然不一定能产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突破行为设限

行动上没有做出丝毫改变,却希望收获不同的果实,这无异于天方夜谭。由业务或技术人员晋升为管理者之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变角色,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符合新工作对你的要求。

1993年,路易斯·郭士纳接手IBM公司。当时的IBM公司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亏损严重,就连比尔·盖茨都预测IBM将在几年内倒闭。

外界对郭士纳也没有寄予一丝希望,在此之前,郭士纳从事烟草行业,完全不懂IT技术。许多评论家认为郭士纳任IBM公司的CEO职位简直太荒谬了。

然而,结果却让人们大跌眼镜——

1994年底,IBM获得了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赢利30亿美元。

1995年6月5日,郭士纳最终以35亿美元购并Lotus(莲花)公司,成为软件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开始向软件市场发动总攻,并一举拿下企业网络市场。

1995年,IBM营收突破了700亿美元大关。IBM的大型机业务也复活了。

1996年11月15日,IBM股票升到145美元,达到了9年来的最高点。

郭士纳为IBM带来了滚滚利润。因为不受固有的环境和思维束缚,这位“外来的和尚”比懂行的精英们更能、更会大胆变革,从而让IBM这只大象跳起舞来。

郭士纳打破常规,勇于变革,大胆创新,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被传统和经验所束缚,墨守成规,又怎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呢?

学习力=竞争力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然而,对于人才而言,什么才是最珍贵的?我们先来看一看王娟的故事。

王娟是应届毕业生,她去某公司应聘财务会计的职位。由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她遭到了面试官的婉拒。

面试官敷衍地对她说:“今天我们的面试就到这里,请您先回去,如果有消息我们会打电话通知您。”

王娟站起身,却并没有离开,而是出人意料地从口袋中掏出一元钱,双手递给面试官,说:“不管贵公司是否录用我,都请给我打个电话。”

面试官从未遇到这种情况,被王娟的举动惊呆了。他惊讶地问王娟:“为什么一定要打电话?”

王娟诚恳地回答:“因为我想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

面试官追问:“那一元钱是……?”

王娟笑着说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有我付电话费,请您一定要打。”

面试官被王娟彻底打动了,他说:“请把一元钱收回,不用打电话了,我现在就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我想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这句话道出了王娟不断学习与提升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愿望打动了面试官,赢得了工作机会。

过去不等于未来

初入职场的你,终于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似乎在职场都很难派上用场,一切必须从新开始。你虚心向前辈们请教,处处留心。

很快,聪明的你就学会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各种招数应付难题。此时,你开始懈怠,因为觉得已有的本领和经验,足以在职场畅行无阻。新来的同事都尊称你为“前辈”,而你的成就甚至远远超过曾经的上司和“师傅”。于是,你觉得自己“资格”老了,骄傲之情悄然滋生。

你不再参加公司的培训了;遇到问题,你不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是偏信自己的经验;你对新的资讯不怎么感兴趣了,很少花功夫去研究;你懒得掌握新的技能了;你对现状很满意,觉得这样持续下去并没有什么不好;你以为,世界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快,你甚至连已经变化的事物都没有及时发现。

如果你完全符合上述症状,那么,糟糕了!

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在自己身后的人,不知不觉跑到了自己的前面;原来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自己在相比之下显得寒碜不已。

赵永亮参加十周年同学聚会。曾经的同窗好友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周永亮很快就发现自己很难参与谈话,因为谈话的内容他了解很少,为了不显露自己的浅薄,他只能沉默。

席间,大家免不了谈起自己的工作和成绩。周永亮惊讶地发现,昔日的同窗们都让自己刮目相看——要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成为老板;要么晋升为公司管理者,年薪数十万;要么进入政界;要么成为某领域的专家……而自己仅仅是一家小公司的主管,区区5名下属,薪酬更是少得可怜。相比之下,他自惭形秽,借故早早地离开了。

在此之前,周永亮一直觉得自己“混”得不错——他刚进公司时从业务做起,销售业绩一直不错,领导提拔他为主管,团队的销售业绩虽然算不上最好,但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还能排得上。他一直引以为傲,却不知道山外有山,自己做了一只井底蛙,守着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因为没有学习与进步的意识,所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远远落后于别人了。

别一味相信经验

经验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人们常常用经验来指导当下的行为和预测未来。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由于缺乏经验,小孩对事务并没有畏惧之心,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小孩逐渐积累经验,慢慢知道了许多可为和不可为的事情。经验在规避危险、预测未来的行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然而,一味相信经验,往往会遭遇损失。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1903年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批福特汽车因实用、确保质量、定价合理,生意一开始就非常兴隆。

1906年福特公司推出的面向较富裕阶层的豪华轿车,车身笨重,且多为定制,大众都买不起,结果汽车销售量下降。

1907年,福特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及时地调整战略计划,实行薄利多销,于是生意又魔术般地回升。当时全国性的经济衰退已露端倪,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唯独福特汽车公司生意兴隆,赢利125万美元。

1908年初,福特按照当时的大众需要(尤其是农场主),做出了明智的战略决策:从此致力于生产规格统一、价格低廉、大众需要而且买得起的“T”型车,并且在实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规模的生产。T型汽车在当时的确集中了先前所有各种型号汽车的最优良的特点。此后十余年,由于福特汽车适销对路,销售量迅速增加,最高一年达到100万辆。在20年代中期的几年中,福特汽车公司的纯收入竟达5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形势发生了变化:公路四通八达,路面交通大大改善,消费者开始追求时髦。简陋的“T”型车虽然价格低廉,但已不能吸引顾客,因此销售开始下降。

然而,当时的亨利·福特却不愿意面对市场新形势。1922年,福特在全国年会上听到关于“T”型车需要根本改进的呼吁后,静坐了两小时,然后回答道:“先生们,据我看,福特车的唯一缺点是我们造得不够快。”

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公司的竞争对手——通用公司推出了系列产品,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雪佛莱是低价车,接着是别克、奥尔兹和庞蒂别克,最后则是最为昂贵和豪华的卡迪拉克。

老福特坚持认为,对付竞争的唯一办法,是降低T型汽车的成本。这一认识的最终结果是福特公司在底特律的鲁日河边建立一个巨大的中心生产工厂,一年365 天,天天都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的汽车。然而,到1923年,情况已经很清楚,福特的低价政策并没有吸引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