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抱怨地工作
2881900000003

第3章 谁该为你的抱怨“买单” (2)

然而,工作了两年后,她忽然感到这个工作很乏味。因为她觉得这份工作远远没有给自己带来乐趣和快感。她为此总是抱怨:“自从来到这家单位到现在,我的工作仅仅是负责打字、录入一些资讯,或者帮助责任编辑整理一些文字资料而已,太没意思了,根本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尽管她的收入还算不菲,但她对这个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为此准备跳槽。她的一个朋友问她,希望得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时。

suri先是沉思了一会,继而说:“其实我对这家单位还是蛮眷恋的,这里的环境和人都很不错。我只是不满足于现在的职位,我希望能够独立地策划一些选题,因为我感觉我的大脑远远比我的手来得有用。其实,如果由我来做策划编辑,我相信会做得更好。只是领导没能认识到我有这种能力,哎,真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说到这里,朋友们大致明白了,suri其实并不是对现在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了厌倦。她想着手用自己的想法来做这个杂志,只是以她的职位和地位,她只能从事一些打杂的工作。对此,她产生了一种自己的才华没能得到单位认识、缺少伯乐的感觉。

和suri一样,很多在职场多年的工作者都会抱怨:眼看着别人因为工作出色和努力而步步高升,走向成功,而自己多年还在重复着刚踏入职场时走的老路。

相当一部分的抱怨者,他们的视线总放在别人的晋升际遇上,满心想的都是“他做的工作,我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其实,总把目光投向别人,未必是坏事,至少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和强项。然而,很多人在看别人时,却不是以学习的态度。而是以一种不屑、嫉妒的心态去看的。似乎他们都忘了,走路要一步一步走,事情要脚踏实地地做。

Suri其实进入了一个误区,既然你认为自己的头脑好,为什么只知道一味的抱怨而不向领导展示呢?自己可以学着策划一下、自己可以多提提建议。你自己不积极努力的展示自我而是坐等机会的来临,恐怕这和守株待兔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他们忘记了一点:你站在的角度去看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别人的辛劳、难处你未必知道。这也是一种围城心态。因此,应该立刻抛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努力的展现自己,从而让领导有信心让你去做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由此,抱怨的人应该弯下腰来看看自我,建立如下好的观念,如此才能获得领导的垂青。

第一,好的职位要靠自己努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好的职位从不是从天而降的,除非老板脑袋出问题了,他才会愿意找一个从没在这个岗位上历练过的新人,去担任一项重要的工作。

第二,好的职位是靠业绩博取的。即便有慧眼识珠者,也需要这颗宝石发出耀眼的光泽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一些职场人士,在把精力和心思花在这种好高骛远的臆想时,并没有去想如何借助自己现有的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自己发出宝石一般的光辉。

当你没有更好的途径去展现自己的能力时,目前的岗位就是唯一的也是最保险的发挥才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让老板认识你、赏识你,无疑是明智之举。

我们在翻阅娱乐新闻时会发现,很多大牌明星,甚至是影帝影后,在刚出道时无非是剧组的一个三流小演员。在早期的影视作品中,他们一般都充当一些“跑龙套”的角色。大名鼎鼎的周星驰,刚出道时就是这样一个小角色。今天我们也可以在很多上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影视剧中看到他的身影——不过你要仔细看,他的出镜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几秒钟,并且很有可能在一集中频频以不同的身份出现。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周星驰谈到了他刚出道时的经历:“在一部80年代初的动作剧集中(他说的是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我饰演一个被女主角杀死的乞丐。我记得当时导演说女主角一掌就把我打死。我对导演说,能不能当第一掌下来的时候,我挡一下,让她第二掌再把我杀死,我想这样我就可以多出镜几秒钟了。导演说:‘快点拍戏,不要话那么多。’其实当时我还是感觉演戏是个有趣的工作,即使我的意见不被采纳,只要能提出来就很开心。之后我也不断地提出我的看法。当然,这些想法和看法被一再地拒绝,直到终于有一次被接受了。”

大牌明星周星驰的这段经历,是不是对在职场中打拼多年并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人们有些启发呢?

更多时候,在面对自己的不遇处境时,我们更应该多问问自己,而不是把目光都放在那些臆想上。在现在的岗位上,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现,才真正是使自己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好,坐下来,放下你的对未来和对工作的幻想,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清楚了这些,你就会觉得前途有了一点光芒。

1.你现在的职业是有发展的职业吗?

2.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否做到了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3.你在自己的工作中可曾做出过什么“彩”没有?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成绩吗?

4.你的工作能否让你发掘出使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

5.你是否想到过为自己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你的才华?

6.你是否想过或是正在进行充电学习?

7.你自己感觉距离你理想的职位,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好,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对身边充满抱怨,回答清楚这几个问题,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答案的。

自身能力不足

大凡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者,都自认为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对于一些极度自信者,我们需要对他的才能报以怀疑态度。太过自信就是自负,一个自负的人,不但他自认为的才能要大打折扣,他的怀才不遇的客观原因是否存在也会被大大的存疑。

因此,在你自认为怀才不遇时,先咬咬牙,残酷地先问自己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真的有才吗?

在我国的历史和民间传说中,往往流传着一种叙述模式:清官与贪官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往往,清官的代表是这样一种形象——有才学、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上谏;而贪官的代表却是这样一种脸谱——不学无术、贪赃枉法、朋党林立、阿谀奉承。

在清官的传说中,还伴有这样一种感情——怀才不遇。真正能对政事起到关键作用的职位,如户部、大学士等职位往往被贪官所占据,清官们一般都是些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岗位。

在历史上,不少以“清流”为旗号的党人都是这样自居,大肆抱怨当局用人不当,如明末的复社等。一般而言,民间的言论也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认为是当局的过错才使这些才子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可是,翻检史料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清流”的才子们,往往只是诗词文章的高手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应当是文化界的才子,而非施政的能人。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行政管理职位,更需要的是上传下达、能办实事的人才,往往这些工作在那些才子们的眼里会变成“惟上”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拍马屁。

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无法适应岗位需要,才子们只能回家写文章抨击时政了。其实,对于自己是否真的有才,大多数人还是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评价。试想,如果一个人站在大街上高喊“我是天才”时,我们会如何?肯定会有热心的市民打电话给精神病院。

怀才不遇者却经常扮演大街上高喊“我是天才”的角色。现在更有了很好的平台——网络。他们利用网络抒发着自己对于现实、领导的不满,由此,也就引来了更多人的同情。然而,在网下的现实社会,仔细考察一下他的业绩却会发现:他高估了自己。

尽管狂妄自大的人不多,但大多数怀才不遇者对自己才能的认识往往会出现偏差。因为,他们自以为傲的才华往往没有经过实践的真正考验。更多的是自己的才华和工作岗位要求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怀的“才”和职业需要的“才”根本不相关。

近年来的就业压力让很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颇感郁闷,玉儿就是其中之一。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面试失败后,玉儿为自己起了个网名“怀才不遇的玉”。她时常有着这样的想法:

想想自己,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平时在学校学习成绩均在本专业名列前茅,从训诂学、到现代诗歌,门门课都是名列前茅。其他同学在平时都把休息时间,用在了逛街、K歌、谈恋爱等上面,我则泡在图书馆。可现在呢?那些学习平平,平时松懈散淡的同学却纷纷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而我呢?郁闷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屡次面试碰壁?难道我的才学真的没有一家单位认可吗?

抱着这些想法,她来到了一家知名的就业指导机构进行咨询。就业指导师在听完了她的诉说后,又询问了一年来她所应聘的公司和职位,最后对她说:“其实这是你的问题。”

当听到这个结论时,玉儿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自己的问题?我认为我的能力很强,对于专业来说,我几乎可以说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很精了,并且我认为我能够胜任这些岗位,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拒绝了我。

指导老师在平稳了她的情绪后告诉她:其实她的问题恰恰在于太注重专业才能而忽略了生活的才能。诚然,对于专业知识也许她确实无可挑剔。但是,对于用人的公司来说,只有有用的“才”才是真正的“才”,而据玉儿的叙述来看,对于用人单位,她的“才”其实至多算是个人修养而已,对于工作所需要的诸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等,玉儿实在是比较欠缺。

职业操守太差

“德,才之资也”,有人说,德是才的资本,厚德方能载物。如果只有才而缺德,才是很难发挥出优势的。如果说,一个人的才能有限,那他可能会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艰难一些。因为最先被提拔、被赏识的人肯定是“有才”的人,但无论如何机会总会轮到他们。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缺少了职业操守,没有职业道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或者说,即便小有成功,也不可能走得很远。因为,少才,可以学;缺德,不可救药。

职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有才无德的人,他们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可能在工作和业绩上是一匹黑马,成绩骄人。但如果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他们一般而言,都会为了业绩,而在工作中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抛却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他们忘记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按照老百姓的俗话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苏总是京城广告界一位小有名气的人物,公司的广告业务基本可以让其他同行汗颜。早年曾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他,对企业用人方面似乎很有心得。谈起人力资源管理,苏总往往有惊人之语。在一次课程指导中他说:“要求员工德才兼备是没有必要的,员工可以缺德。”此语一出,听课的人们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