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是个什么玩意儿
2882000000023

第23章 职位越高,苦恼越大 (2)

疾病的恐慌。过了三十的人会突然发现,许多重大病症的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一些人有了目睹或听说同事、朋友、朋友的朋友因得了癌症、尿毒症或一些莫名其妙的血液病症从而一蹶不振的经历。除了少数人能身体力行锻炼+健康作息+健康饮食的积极预防措施之外,更多的人还是把解决方案向透支体力多赚钱财倾斜,希冀万一不走运之后起码用得起尽可能好的医疗措施。

财产的恐慌。有一套房子的怕房子的所有权将来不是自己的,不是只买了50-70年的使用权吗?有两套以上房子的怕将来这些不动产难以变现。有现金的怕几十年后鸡蛋变成一百元一只……这种恐慌转变成中产阶层里的一小股移民潮,换个身份,再回来挣钱并生活着。不过移民之后又有多出来的烦恼。一位成功将孩子生在美国从而成为美籍华人的父母的夫妇在回国工作后正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因为孩子是外籍人士,他们必须支付一笔额外的昂贵学费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还有,每年岁末发行的金条金砖也成为投资热门。这大概是另一种缓解财产恐慌的解决方案。

落后的恐慌。在阶层以超音速之势分化时,每个人都想拉住上一层的把手,生怕被当年的同窗或坐在隔壁的同事远远地甩在下面。这种对落后的恐惧还体现在人人都在努力成为知道分子的现象上。没文化不要紧,但不能不知道别人都知道的事。

这个时候再看看“浮躁”的标签,是不是会有更加复杂的感受?

亲力亲为的老总们

在我采访过或接触过的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中,其中很多人有着将基层工作干预到底的强烈欲望,经常是一但看不顺眼,马上就捋起袖子,亲自上阵。

一位奢侈品公司的亚太区CEO,在店门开张之前,跑到橱窗里,亲自帮塑胶模特穿衣服,因为嫌店员把模特身上的裤角卷得不够有型。一位传媒集团的老总,亲自修改记者的稿子,并把带修改痕迹的稿件张贴示众。一位家俱公司董事长,视察车间时,拿起刨子刨木头,为木工树立新质量标准。其敬业精神之高尚,做事身段之低微,足以让以他们为职业目标的人丧胆而逃。

做那么高的职位,还不好好呆在办公室里品品酒,高尔夫球场里和商业伙伴道道家常,瞎折腾什么呀?

这种类型的老总有一个共同特征:从基层做起,挑剔细节,强调执行力,并且,精力极其充沛。当他白天手把手告诉你PPT文件中的公司Logo应该怎么放置,而第二天早上又在管理层会议上宣讲公司明年业务的新方向时,除了嫉妒他们看上去同样平凡的身躯居然能产生如此大的能量之外,你只能用“他们没有生活”来安慰自己。

和这种超人老总共事,滋味可用一言难尽形容。总的来说,就是共事时感觉百般折磨,离开后感觉受益良多。而其中最大的受益大概会是对成功的理解有了彻底的转变,那就是,原来成功不仅意味着财富和地位的上升,成功同样意味着更辛苦的卖命工作。因为当你获得成功时,卖命工作已经成为了你的生活习惯,甚至变成人生宗旨,丢掉这种习惯有时不仅不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反而会感到手足无措。

在如今的职场,这些身段极低的老总和好多架子极高的员工相映成趣。在一家时装公司,我见到过很经典的一幕场景:模特在为当季新衣拍照时,身上的衣服好像显得过于宽松。老总让下面的经理想想办法,下面的经理马上把活儿派到下下面去。这时,老总不知从哪里找出一根别针,走到模特身后,亲手把宽松的衣服别起来说:“这样可以了。”大概从此以后,下面的经理和下下面的经理们都不会忘了在口袋里放一根别针了。

亲力亲为的风格一旦形成,会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认识的一位女市场经理在家里装修时,嫌装修工人墙漆刷得不够好,当即就拎着油漆桶爬梯子上墙了。结果令油漆工人瞠目结舌。很显然,她的刷油漆技能的现场演示的确开启了油漆工人的眼界——原来墙还可以这么刷——但是那墙面已被她破坏得一遍斑驳,油漆工人只好铲掉墙面,重新来过。

老板得有形象工程

最近听到的形象最糟的老板表现如下:平时他热衷于和员工探讨禅宗与道家的异同,人性与神性的交叠等话题,因为他阅读广博、妙语连珠,并常在会议上迸出谁也听不懂的人名和学派名称,因而在公司员工中成功地培养出一批粉丝。只是在客户面前,他会突然变身为铜臭味十足的生意人,所有的禅与道,人性与神性,都改道向钱进,并且是在中国市场做 事所谓的“ABC商业秘诀”(Alcohol,Beauty,Commission 酒精+美女+回扣)的忠实信徒。他的员工抱怨说:做个纯粹的生意人挺好,做个一味研究禅与道的闲云野鹤也挺好,像他这样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外一套,让人觉得挺恶心的。

老板的职业形象对于公司的士气和文化实在太重要了。有个自己开公司的朋友对此理解得颇为深刻。他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公司,晚上不到9 点绝对不离开,而且离开办公室时,只要有一个同事在,他都会把会议桌上的一次性纸杯扔进垃圾桶,并一边扔一边对员工讲:这虽然是小事,却关乎公司形象。这位在公司成功地树立起劳动模范形象的小老板,在家里却是个连衣服掉在地上都不会去捡的懒汉。很显然,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他已经把自己在公司里的所有言行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整理剩茶杯,已经不再是行为习惯的小节那么简单,而是传递着一种行为规范和领导者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老板在公司的形象甚至有了做秀的性质。一次我在一个副总经理的办公室里,一边看着他对下属严肃地提着要求,一边关上门后向我牢骚:“哎,不如出去自己做。有自己的事情做,谁还来干这种破事!”

一般来说,这样的老板形象终有幻灭的一天。没有人的演技能纯熟到24小时的忘我境界。

更多成功的老板在扮演他们自己:为工作痴迷,对细节要求近乎苛刻,擅长演讲、讲话有煽动性,霸道、一言堂,见识卓越、判断精确……或者,也许他们曾经不是这样,而是为了工作的成功,经过后天的克制与努力变成了这样。但与若干年前的他们相比,他们现在工作中的形象,反而更接近他们的真实状态。反而是原先那个他,变得虚幻模糊了。

老板嫉妒下属?

在提到自己的老板时,一位女朋友愤愤地指出:“我们老板虽然千好万好,但她有个致命的弱点——她嫉妒我们。”罪状如下——

她经常的演讲辞是:“我打拼了十年才……”,这句开场白经常发生在下属接到了客户的犒赏性海外旅行邀请时或者下属提出休假申请时,可想而知,伴随着这句开场白的结论通常是旅行和休假被驳回;

不希望看到下属穿得比自己贵。这是不是女老板的通病?偶尔发生撞衫事故,她会大叫:“不会吧,你居然敢穿得和我一样?”这个“敢”字,很刺耳。

厌恶志向过于远大的下属。没志向的下属缺乏上进心,她不喜欢。志向过于远大,远大到高于她现在的地位时,她就会狠狠地打击,逢人便拿来当笑话说。

综上所述,这位带着明显的“多年媳妇熬成婆”印记的老板为自己的嫉妒心付出了高昂代价,虽然在为下属争取薪酬和福利方面不遗余力,但她并不受下属爱戴,恰恰相反,提到她时,基本上全是抱怨。

嫉妒下属的当然不止女老板。我听说过一位擅于打击报复的男老板的事迹,没有洋学历的他常在例会上自嘲:“以前我一直遗憾当初留学被拒签了,不过现在居然领导了一堆留过学的人。”即便会议室的落地玻璃窗全部打开,也赶不走那浓浓的醋味儿。

有的老板喜欢雇用家境富裕的人——不会和他斤斤计较钱的事儿呗!但这样的下属又常常让他们陷入嫉妒的尴尬中。遇到加班,人家头也不回地走了:“扣奖金?爱扣扣去吧。”一有不顺,人家甩甩袖子离职了:“这个月的工钱咱不要了!”这种视金钱如粪土的胸怀不仅把老板手上的那点权力轻轻化解掉,更是把他置入绝望的嫉妒情绪中。

虽然嫉妒是人的天性,但热爱嫉妒的人擅于从身边任何人身上找到嫉妒的题材。年轻的下属和同级别同事、别人富裕的家境、下属身上贪玩贪靓却不贪职位的心态,甚至见到电视上的名主持都会嫉妒:他懂什么?根本没法做这种专业性访问。恨不得钻进电视屏幕取而代之。

一不小心被老板嫉妒上还真难找到什么良药,但别人的病哪里需要你来吃药?除了低调做人——这种方法总是那么讨人喜欢,你就幸庆自己居然能在老板身上发现优越感吧。事实上,最可悲的老板就是那种让下属不屑效仿的老板,嫉妒下属的老板肯定是其中之一。

更多的男老板擅于保护自己,尽量不让自己的嫉妒心有爆发的机会。比如一个年纪轻轻当上公司总经理的小伙子,他喜欢聘用比自己年轻或者至少看上去比自己年轻的下属。他最讨厌听到的来自下属的话就是“以我的经验……”,“经验”二字是他的命门。而让他最受用的马屁则是:“虽然我年纪比您大,但您实在是比我成熟多了。”为了不让自己陷进“嫉妒”的漩涡,他采取的公司新政经常让那些以“经验”自居的高管品尝到经验主义的恶果。一年半之后,他的高管层的平均年龄降低了十岁。他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染上“嫉妒”这种病了。

中产了又怎样

对于当下时兴的“中产阶级”大讨论,一位理财咨询行业的从业者说:“我觉得这个讨论非常有意义,毕竟社会对我们这个群体的关注实在太少了。”

毫无疑问,他早就死心塌地把自己归入到“中产”这个行列中了。作为这个行列中的一员,他很坦然地要求社会给予他所在人群更多地关怀和瞩目,就像公司里的员工要求公司增加健身津贴那样义正词严。

和他相比,另一位刚工作三五年的市场经理则没这么自信。在谈到一个房产的话题时,他说:“虽然我没买房,但……也算中产吧。”我很后悔当时没有追问他认为自己是中产的依据是什么,是银行存款百万以上,是开别克或者帕萨特,还是因为他对红酒特别有研究,家里光葡萄酒杯就有130多只?

这么多人急于把自己归入“中产”的阵营里,有点像小学生急于加入少先队,首先是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别开来,注意,这里的“其他人”,指的是看上去不怎么样的一些人;然后有一种找到组织的归属感,注意,这里的“组织”,指的是看上去很怎么样一些组织。

抛开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中产”的种种界定,在普通中国人的想象中,中产就意味着有房有车有存款,有一定的余钱享受生活——品酒啊旅行啊等等、等等,对于刚刚习惯喝烹煮咖啡才没几年的中国人来说,这当然是个值得自己归属的优质社群。就像五六年前“小资”这个词刚刚流行起来那阵,表明自己喜欢在咖啡馆里坐一个下午,意味着跻身“小资”行列,意味着拥有了一种超越别人生活水准的生活品味。短短几年,因为“中产”这个词的兴起,“小资”已经沦为穷风流的代名词。现在你再说谁“小资”,恐怕只能招致对方的白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