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是个什么玩意儿
2882000000026

第26章 职位越高,苦恼越大 (5)

很显然,金领了很久的亚太区总裁根本没想到,这世界竟然还有人不会开香槟;很显然,刚升级为金领的中国区总经理根本没想到,做金领还得会开香槟。

对于处在高级管理职位的金领们来说,除了所必须的决策及管理技能外,类似于开香槟之类的另类技能也不可或缺,有时候,他们甚至是构成金领人格魅力的主要因素。

我认识的一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虽然是手下几十号人、年入百万以上的标准金领,但他始终没有培养起一位金领应有的自信。原因是和其他的合伙人相比,他缺乏讲笑话的天赋。原来工作间隙和手下一起泡吧或者用餐的时候,其它的合伙人总是有无数的笑话、段子让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而他只能傻呵呵地和手下一起成为听众。虽然他是位成功的合伙人,优秀的老板,没能和其他的合伙人一样赢得员工心目中“有趣的人”的评价,始终让他感到非常遗憾。

毕竟,同样都是金领的话,大家就开始在其它领域拼杀了:谁的高尔夫球打得好?谁的博客点击率高?谁出的书销量大?谁的收藏更丰富?谁最会品葡萄酒?……

有位广告公司的亚太区销售总监最喜欢收集业内八卦:哪个大客户又离婚了?哪位同行换了新车?哪个代理公司的老总和小明星传了绯闻?这些八卦给他带来的好处是,他在做演示或者开会时,总能适时地把这些八卦改头换面加到自己的致辞中,从而让自己的发言总是处在听众由于好奇而绷紧神经后的高度关注中。而他也因此被同事及同行冠以“有魅力”的称号。

和“成功”相比,“有魅力”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赞扬,尤其是当身边全是成功的人时。

因此,一些部门总监怎么也想不到,为什么他们的老板对味道绝妙的私房菜馆的兴趣会比一份商业计划书更高。而对杂七杂八的小道消息如数家珍的机灵鬼,有时比埋头苦干的实力派更容易讨老板喜欢,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为什么会梳头的李莲英比才高八斗的大臣们更能讨得慈禧的开心?因为对慈禧这样的人来说,有时候发型好看不好看,比奏折写得好看不好看更重要。

就好像王菲说:“你们可以说我唱歌不好,但是绝对不能侮辱我的牌技”一样,有位自诩高尔夫球技高超的财经咨询公司总裁也说过类似的话:你可以怀疑我经营公司的业务能力,但不可以怀疑我的高尔夫球技。

除了高尔夫球、会讲笑话以及会开香槟之外,一位金领最好还能具备以下美德及技能:

1. 有社交明星的潜质。在Party中总能成功地把一众人吸引到自己周围。有这种万有引力的人,总比傻坐冷板凳的人有魅力吧。

2. 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感到自豪,并成功拥有二十年以上的婚姻。所谓物以稀为贵,当离婚成为连老百姓都可以轻松拥有的东西时,金领们就得反其道而行之。眼下一些金领乐于把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出生年月写在履历中,正是为自己经营感情的能力而自豪的表现。

3. 至少得会一种兴趣,并且最好有一定的资格证明。比如三级厨师、柔道黑带七段、职业品酒师甚至幼教的上岗证等等。反正这种资格得足以让人有资格说出:真想辞了职去做厨师/柔道教练/幼儿教师等等的话来。当然,这种情况下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谁会为一个年薪五万的工作辞掉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呢?

也许这些特殊技能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并不难,花点业余时间,很容易就搞定了。但对于金领却很难,因为金领最缺的就是时间。但老天往往就是这么喜欢恶作剧,你不缺钱,偏偏就是不让你有时间花钱,你缺时间,偏偏就是派给你一堆最花时间的事。有什么办法,谁让你是金领呢?

“资深”的困境

在一个电影节发布会上,当瑞士导演简短叙述了新片的情节后,一位跑电影行业十多年的文艺记者低声对我说:“我真的没什么要问的。因为不管问什么,我都猜得到他会怎么回答。”他的话让我相当震撼,因为当时我也正为无问题可问而苦恼。但你不用为他担心,凭他的经验,依靠手中一页纸的资料,回家稍微google一下,最多再打两个电话,就能写出一篇很不错的报道,而且可以把这位导演的前世今生写个遍,好像他们促膝交谈了好几夜。

这种因经验丰富而导致的“无语”境地让我想起老夫老妻相处的情境,两个人各做各的事,你不说话,我也不说话,但我们都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说得好听点,这是时间带来的默契,说得不好听,则是麻木、想当然、迟钝、毫无想象力、死气沉沉。任何人在这种状态中都很难做出有新意和突破性的举动,尤其是创意行业的人。

一些个性敏感的三四十岁的职业人会被这样的状态吓倒。虽然他们工作理想,业绩出色,但这种对工作不再有任何期待和惊喜的状态会促使中年危机感提前爆发。我认识的一个专业人才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正在寻找新职业方向,他试着谈了几家性质不同的公司,有全外资的,有民营资本尝试做文化产业的,还有小成本合伙人制的,最后一家好像最不靠谱,给他相当于现在薪水的1/3的报酬和大把水中花镜中月的所谓干股,谁都知道,在没有赚到钱时,这些干股不过是废纸一张而已。谈了几个月后,专业人才最终发现还是自己原来的工作最好,决定不折腾,留在原位。但这番瞎折腾被证明并非白折腾。经过多轮面谈以及对几种新工作的了解后,他终于发现现有工作的好多优点,并为自己的消极与被动而后怕,尤为重要的是,他从更年轻的竞争者那里捕捉到了危机感——竟然有小他十岁的人和他竞争同一个职位,而且他的优势并不突出。他与老工作的关系,很像七年之庠相对无语的夫妻,突然其中一个有网恋的迹象,并已经时常出去与网友碰面,结果见了一圈人后没找到更好的,又回来过安稳日子了。但是有动机没行动的网恋重新激发了对爱人的尊重爱戴与珍惜,也算是功德无量。

多和新员工沟通也有助于捕捉新鲜感和危机感。新员工往往有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冲动,在他们还没有被公司文化驯服前,常常能带来全新的灵感。以前我常从实习生的激情中寻找自己的惰性,从他们被否定的提议中,找到一些闪光点,比如,广告公司的实习生如果提议用快女新人曾轶可代言某款产品,一定会被高层否决。但这个不成熟的提议至少表明他们愿意关注新锐名人,尽管这些名人的形象还不成熟。但假以时日,现有的老牌名人肯定会被新锐的替代,这就是高层精英容易忽视的。最近红遍全球的摩根士坦利的15岁实习生罗布森就能带来这样的效果。因为大概除了这位少年,其他所有衣冠楚楚的商业精英没人敢于宣称:我不喜欢用Twitter,因为它会用光手机储值卡。或者换个思路,因为大多数精英的手机费被纳入公务沟通的报销范围,导致他们无法看到未来的消费者——青少年们,对于Twitter这个无线通讯当红产品的真实评价。

成功人士为何放纵?

某房地产巨商,身家过亿,平时出现在公司近千名员工面前时,从来都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高深模样,让人难以捉摸,不自觉地先露出几分怯来。谁知这位威而不露的大人物,闲时最爱打赛车游戏。为此专门在自己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设下一密室。手头事情不多的时候,四顾无人之后,就偷偷摸摸钻进去娱乐一番。一场手忙脚乱的赛事过后,整整领带,把脸上稚嫩的表情调整为稳健成熟状,再端坐回老板椅上。

成功人士也是人啊,有时也喜欢庸俗幼稚甚至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可是不成功的大多数并不这样想,而且不允许成功人士有任何不成功的言行举止,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想像中的“成功生活”被任何人玷污掉。于是成功人士被塑造成统一的形象:穿大牌,打高尔夫,抽雪茄,品红酒……不成功的一面被迫藏到密室里去。

一家年轻有为的咨询公司在决策一个新项目时,公司6位高层以3票赞同对3票反对。相持不下之时,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高管”们决定关起门来,以抓阄的方式决出胜负。此时此刻,成败与否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一种赌一把就死的游戏人生的快感充斥了所有人的神经。比起这一刻的任性与自在,成与败又算得了什么?

但与这些尚有大把青春可以挥霍的年轻高管们相比,那些靠岁月与教训一步步爬上来的资深成功人士就再没有这个胆量放纵了。他们小心措辞,生怕一不小心吓跑了客户;举止稳健,最怕给人轻浮不可靠的印象;处理事情圆滑而不着边际,凡事以不得罪人为前提。也许以前吃过傲慢的亏,从此夹起尾巴做人。与近在眼前的大把名利相比,牺牲一点任性与自我又算得了什么?

实在憋得难受了还可以拿下属来发泄。随便找个莫须有的理由,例如为什么迟到,为什么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发作一通,在下属的目瞪口呆或惊慌失措中找回平衡。把不愉快的坏心情转嫁到下属身上,似乎成了成功人士的一种特权,就像出门有轿车司机接送一样,算是一种对成功的礼遇。

经常失衡的成功人士由于需要发泄的愤懑太多,手下的兵显得太少,不足以把火气发泄完全,只好把多余的无名怒火撒向出租车司机、餐馆服务员或者空姐身上。“新天地都不知道啊,就这本式还开差头?”“怎么还不上茶,有没有长耳朵啊?”“喂,加一个毛毯,你没听到啊?!”虽然明知会被人暗地里痛骂,好在都是一次性交往,骂了也是白骂,何况又不当自己的面骂,权且图个一时痛快吧。

后成功时代

有个年轻有为的媒体同行,29岁做上时尚杂志出版人的职位,如今正在为自己寻找下家,据说杂志社因为连续三年亏损,打算关门歇业了。

如果是两三年前,这根本不会是问题。那个时候他几乎隔三岔五接到猎头公司的电话,邀请他出任更大牌的杂志、更国际的出版公司的高位,并将得到翻倍的薪水,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再也没有头脑发昏的人把起早贪黑开饭店挣来的钱,扔到杂志的火炕里了。问了一圈之后,他意识到,想再找个地方当出版人,很难。

这时有人递来一根橄榄枝:欢迎到我们杂志当编辑,哦不,是资深编辑,薪水是你原来的1/4。他差点吐血,有没有搞错,不要说资深编辑,想当年主编都得巴巴地向我汇报啊!

就像刚刚从高位上退休的老干部,突然一片茫然。

以前有个同学的父亲是上海某局的局长,在他退休的那一年中秋,我的同学咬牙切齿从生活费中腾挪出1000元钱,买了一盒超贵的月饼送老人家。同学这样解释:以前有的是人送,他们吃惯了上千元的月饼,今年吃几块钱的,落差太大。

享受过出版人的滋味,再来吃编辑这道菜,同样落差太大。大概就像吃完鱼翅再吃鱼香肉丝,嘴里的滋味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心里不是滋味。

一些从高位上走下来的人选择自己开公司。既然没有人肯出钱让他们当C某O,那就只好自己出钱来当了。

另一些人选择当自由职业者。这有点像当年的文官们卸官归田的那条路,可以显示自己在管理而外的文艺才能。就像现在的艺人演而优则歌一样,他们可以官不成则艺。

而上述那位曾经的出版人则表示:宁可去做月薪3000元的主编,也不愿意做8000元的资深编辑。不仅仅是因为听上去体面一点,而是他觉得这样可以一直把自己维持在管理层这一状态,说不定将来可以东山再起,从小媒体跳到大媒体,从3000元做到3万元呢?

有这样卧薪尝胆的心态,至少证明他还是很聪明的。毕竟,享受成功很容易,而面对成功之后的低谷时期,有时甚至比创造成功还要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