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女孩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
2888200000034

第34章 关注习惯细节——培养有条不紊的理性女孩 (1)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都在享受着它的利息。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小培养,所以,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习惯细节,才能培养出有条不紊的理性女孩。

76.好习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资源

习惯就像雏鹰的一双翅膀,能让我们在高高的蓝天上翱翔;习惯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能让小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一位哲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

某市有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资企业招工,一些学历水平、身高相貌等客观条件都很不错的年轻人,过五关暂六将,进入了最后一关——面试。可是,未曾想到,没有提问,没有出题,短短10分钟,他们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一定很纳闷吧!原来总经理借故离开了5分钟,这些年轻人便得意非凡,围着总经理的大写字台,看看这个材料,翻翻那个资料。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这群年轻人和我们一样纳闷。总经理说: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被录取,因为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东西的人。年轻人一听,顿时捶胸顿足:我们长那么大,从没觉得乱翻别人东西是多大的错,有多么严重!可是机会只有一次。

因为一个不好的习惯,他们和机遇失之交臂,多么可惜呀!

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既细小又重要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原来得到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这两个故事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好的启示,又是一个大的警示: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坏习惯错失好机会。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与自己的好习惯密切相关。

高登义是我国大气物理学家,他曾十几次到西藏高原、五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两次到南极、两次到北极进行考察,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自然界。他是我国到过地球“三极”(北极、南极、珠峰)考察的第一位大气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家“竺可桢野外工作奖”的获奖者。他亲手在北纬八十度、东经三十度的地理位置上,双手展开五星红旗并拍下了此地最北面的一张照片。他在南极建站考察中刻下了“我们都是中国人”的冰柱。高登义不论上珠穆朗玛峰还是到南、北极考察,都想到了母校,给母校寄回由挪威等三国制作的首日封和北极插上五星红旗的照片,并带回了精美的南极石作为母校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报告会中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具备了坚实的学习基础,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奋斗的精神,而这些优良素质的建立,都与母校对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养成了学习勤奋刻苦、作业认真、爱整洁的行为习惯,随着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使他形成了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刻苦钻研和一丝不苟的品质。

由此可见,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使自己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可以转化为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成为自己正确地为人处世的基础,建功立业的基础和自己一生幸福的基础,终身受用。教育家洛克说过:“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也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所以,关注女孩的习惯,在细节处多下功夫吧!77.习惯源于培养,多做塑造,善用改造

好习惯是长期培养和强化的结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实现对孩子的塑造。对于已经存在的坏习惯,也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教育,不能简单强硬地动用家长权威来强迫其改造。

培养孩子习惯,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要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这就是多“塑造”。因为这样容易。但有时一不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我国着名教育家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控制与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

但是这个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的行为越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

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的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的。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

有一个美国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美国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这个美国妈妈做得也真绝。她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帖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罢工通知。理由如下: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想让孩子给帮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当天这位妈妈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这个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呀,自然投降。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妈妈说: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说: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甭说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这位妈妈是智慧的,她成功地改掉了孩子坏习惯,而且让孩子心服口服,很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好习惯源于培养,家长要多做塑造工作,善用改造。78.重视女孩的每个“第一次”

培养孩子的习惯,要特别注重第一次。美国着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做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

要注重孩子的第一次,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有例外。父母往往给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后,当孩子以哭闹来威胁父母,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例外。这样,刚刚开始培养的好习惯很容易丢掉。比如,孩子在家吃饭,遇到不喜欢吃的青菜,哭着不想吃了,家长如果这时候立刻心软了,那么,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再想让她吃这个青菜就会难上10倍。

一位母亲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特别注重这一点。即使很小的事情,她也绝不放松。这位母亲叙述说:

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孩子遇到的第一次问题是最重要的。我还没生孩子的时候,有时看见一些孩子跟父母要东西,不给就又哭又闹,弄得大人、孩子都很尴尬。我知道的一个最过分的例子是,有一个孩子在路上看见卖扫帚的,就是那种手工扎的扫地的大扫帚。这个孩子非要买,而且要买8把!这家的大人居然就给买了。我真是不能理解。所以,在生孩子之前,我就和我先生说:咱们家的孩子可千万不能这样。孩子出生以后,在两岁半以前一直没有这个坏习惯,我就想这可能是因为她吃的、用的、玩的什么都不缺,所以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