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的成功资本全书
2888800000041

第41章 做事态度:以积极明朗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和人生 (3)

有一些教师常以大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教育生涯中全力以赴,以满腔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也能从他那里得到教益,成为一生的财富。他们好像要把温暖的阳光照射到每个同学的心中。教室就像他们的作画室,而他们是站在画布前面的大师,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创作。另外一些教师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从早晨一开始就对一天的工作觉得厌倦,想到要去给那些愚蠢的学生上课,就腻烦透顶,想着如果哪一天不用上课就解放了。他们的授课既无热情,也无生气,反而把不良心态传染给了学生。

正是富有诗意的心态、愉快乐观的精神、饱满的生活热情,使得一个人把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看成是充满激情与成就感的事业,并身体力行。当一个人喜爱他的工作时,你可以一眼看出来。他非常投入,其表现出来的自发性、创造性、专注和谨慎,十分明显。而这在那些视工作为应付差事、乏味无聊的人那里,是根本看不见的。

这样的情形在办公室、商店、工厂里也经常见到。一些职员拖拖沓沓,似乎连走路都费很大的劲,让人觉得,生活仿佛是个沉重负担。他们讨厌自己的工作,希望一切都快些结束,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能充满热情,干劲十足,自己却总是觉得什么都单调乏味。看着这样的职员做事,简直就是受罪。而那些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人,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神情专注,心情愉快,并且主动找事做,期望事业越做越大。

如果你想在职场有所发展,就一定要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勤奋执着的态度

有这样一句格言:“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勤奋执着的态度,成功也是一个长期努力积累的过程,没有任何事情是一蹴而就的。

所谓的主动,指的是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以及拥有“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不惜打破常规”的智慧和判断力。

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永远保持一种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那些成就大业的人和凡事得过且过的人的最根本的区别。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以这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工作就不再是一种负担,最平凡的工作也会变得意义非凡。

对我们来说,工作最重要的是态度问题,这需要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真爱,因为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努力和勤奋,需要积极主动、全力以赴的精神。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我们才有可能向成功的极致发起挑战。

托马斯·沃森说:“如果你想达到卓越的境界,那么你今天就可以达到。不过你得从这一刻开始,摒弃得过且过的恶习才行。”

事实上,我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心力才能够在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绩。但是,如果只想找个借口作为自己不全力以赴的理由,那真是不需要费什么力气。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一定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如果你想在工作中表现卓越,不妨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找出你的长处

找出自己的长处、才能或是兴趣所在,会使迈向卓越的努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挥自己的长处能够让你的技能愈发精进,一天比一天好,这样的改善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之后,你的长处将会出现明显的飞跃。

你所具备的长处还可以协助你突破表现上的瓶颈,提升你的自我形象感,并为你更上一层楼做好准备。

第二,提高自己的标准

一位着名的将军说得好:“要不要全力以赴操纵在我们自己的手上,但是除非我们愿意这么做,否则这种选择的自由可是一点意义也没有。”

在工作中,你有没有全力以赴?把自己的标准提高吧!建立起一套自己引以为傲的底线,不要随便找借口搪塞。与其降低工作中表现的标准,不如努力发挥到极致。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完美的境界几乎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只要不屈不挠,至少会越来越接近这个境界,如果只是放任自己的惰性,或者老是垂头丧气,那么很容易就会以各种理由放弃这样的追求。

要在工作中不断追求更高境界,就要把表现的标准提高,超越别人对你的期望,千万不要甘于平庸。

第三,修补瑕疵

细微的瑕疵、不尽完美之处,或是不怎么理想的成果都有可能出现,这些都是行进过程当中必然的环节。不过在我们朝着卓越进军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问题就踌躇不前,或者不去努力更正,就很难成功达到卓越的境界。这份修补瑕疵的决心也是卓越和平庸之间的分界线。

希望在工作中出类拔萃的人,对于卓越的表现自有一套标准,并且会积极地朝着这样的标准迈进。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们会逐渐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并且会加以修补、调整,然后再继续努力,朝着理想一步一步地推进。

关注细节,改变心浮气躁的毛病

如果让一个人每天擦桌子6次,他可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6次;可是如果让另外一个人去做,那么可能他在第一天擦6遍,第二天可能擦6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5次、4次、3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其实,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很多人似乎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大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有了这种精神的人,能够避免许多意外事故,等于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幸运机会。

成功的人士往往极其注重小事和琐事,并且特别喜好在细节上下工夫。在约翰·肯尼迪总统眼里,似乎任何细枝末节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其就职典礼的检阅仪式中,肯尼迪注意到海岸警卫队士官生中没有一个黑人,便当场派人进行调查;他在就任总统后的第一个春天,发现白宫返青的草坪上长出了蟋蟀草,便亲自告诉园丁把它除掉;他发现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取消了绿色贝雷帽,便下达命令予以恢复;尤其使人感到意外的是,肯尼迪在就任总统后不久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竟然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关于美国从古巴进口1200万美元糖的问题,而这件事只是在此4天前有关部门一份报告的末尾部分才第一次提到过。

身为总统,肯尼迪巨细都抓的风格,更加丰满了自己的形象,赢得了世人的普遍认可。

同肯尼迪相比,美国的许多位总统似乎都不逊色。其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来记住诸多细枝末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条船在苏格兰附近突然沉没,沉没的原因是鱼雷袭击还是触礁,一直没有结论。罗斯福则认为触礁的可能性更大,为了支持这种立论,他滔滔不绝地背诵出当地海岸涨潮的具体高度,以及礁石在水下的确切深度和位置。这一招令许多人暗中折服。罗斯福更拿手的绝活是进行这样一种表演:他叫客人在一张只有符号标志而没有说明文字的美国地图上随意画一条线,他都能够按顺序说出这条线上有哪几个县。

林顿·约翰逊总统也曾在细枝末节上做过出色的表演。有一次,约翰逊刚刚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上致完辞,一位参议员便走上去向他表示祝贺。约翰逊说:“对,大家鼓了80次掌。”这位参议员立刻跑去核对会议记录,竟然查实总统丝毫没有说错,显然,约翰逊在讲演的同时,必定在仔细记数着会场上鼓掌的次数。

关注细节,不仅能够提高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拉近你和别人的距离,密切彼此的关系,为你的成功铺平道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注细节。

“魔鬼隐藏在细节中,幸运隐藏在小事中。”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小事,你就能够赢得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生活中的好运是由勤勉和正确的判断形成的

曾经担任英国航空部部长的比佛·布鲁克认为,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他讲道:“我常警告追求成功的人,不要依赖运气,没有任何想法比依赖运气更愚蠢、更不切实际。这个世界依循因果关系在运作,运气可说是不存在的。有时你以为某人成功得很侥幸,但他为成功付出的代价岂是你能体会的?”

当我们说自己相信运气时,其实就是说我们相信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因素。然而,相信运气,不过是个偷懒的借口罢了。

有人认为,生在富豪之家比生在贫民区幸运,实际上,这不是绝对的。生在贫困家庭,也许必须加倍努力,而富豪子弟却可能直往下坡走。

如果某人一生的血汗成果在意外中毁于一旦,我们自然会说他运气不好;但他没有防患未然,是否该为自己的不幸负责呢?又或者,这次打击能迫使他痛定思痛,东山再起,坏运之说就不可信了。

因此,有人提出:不要相信运气。生来就好运或生来运就不好,都是愚人的借口罢了。许多好运是由勤勉和正确的判断形成;运气不好,往往是不够努力或观察力不佳的结果。

赌徒是运气的忠实信徒,他们必须靠手气决定输赢,这样的人生简直是一场梦魇,他们对前途永远茫然,永远无法掌握自己。

人生自有一套游戏规则,技艺纯熟的玩家当然比技艺生涩的人占优势。成功的人多半实至名归,而失败者往往也是罪有应得。相信运气远不如相信你自己。

如果一个男人相信运气会从天而降,他就会不断地拒绝各种机会,因为那些机会都不够好,他所要的是大名厚利、高职位,他不屑从基层起步。我们可以想象,不久人们便懒得给他任何机会了,而他一生很可能就这样耗掉。一味相信运气,会使这个人丧失许多机会。

真正想成功的人,会把运气撇在一边,抓住机会,不放过任何让他成功的可能。他不会等待运气护送他走向成功,而会努力攫取更多成功的机会。他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判断失误而犯错,但是只要肯从错误中学习,等他逐渐成熟后,就会成功。

真正想成功的人,不会只是坐下来怨天尤人,埋怨运气不佳。他会检讨自己,再接再厉。

人们多半对运气都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不是有人具有第六感吗?不是有人未卜先知吗?他们可以预测股市的涨跌,可以断定一个人的福祸。这些人也许可以告诉你是否会成功,或者如何成功。但是聪明的人不会相信他们,知道他们不过是善于掌握人类的心理罢了。

从商和从政的人往往奇招百出,让人目不暇接,然而他们私底下费了多少工夫,一般人并不了解;一项新产品的问世,事前需要经过极周密的市场调查,它的成功绝非偶然;一个政治人物的新政诉求,也是长时间明察暗访后,才归纳出民意来。灵感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无数愚者用尽心思而迸出来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