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的第一本能力培养书
2889100000016

第16章 创新能力——思考创造未来奇迹 (1)

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拥抱创新,思考跨越藩篱什么叫创新呢?

一个低收入的家庭订出一项计划,使孩子能进一流的大学。这就是创新。

一个家庭设法将附近脏乱的街道变成邻近最美的地区。这也是创新。

想法子简化资料的保存,或向没有希望的顾客推销,或让孩子做有建设的活动,或使员工真心喜爱他们的工作,或防止一场口角的发生,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很实际的每天都会发生的创新的实例。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而这里的方法正是去进行创新,如果那个穷人只是依照常规去乞求一锅肉汤的话,毋庸置疑,他肯定得不到,那么结果可能是他被饿死或冻死在那个暴风雨的日子里。我们也许可以说,当时他别无选择,在明知道常规方法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就选择了创新,用创新的能力去为自己赢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从上面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知道,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而对于中国,其五千年的古代文明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创新能力,四大发明在中国,伟大长城为中国制造了一个奇迹。而对于近代,我国所遭受的耻辱,如果没有伟大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我们不可能一洗耻辱,不可能有如今的发展。而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环境,所提出的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及方法。如果当时他们只是简单地把国外的思想拿进来照搬地应用到我们国家的话,如今的中国不可能会有这么和谐统一的局面。在当时,面对着中国碰到的那些独特的问题,中国领导人别无选择,他们所应该做的就只是吸取国外的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的情势来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理论思想。而如今也证明了,当时他们作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今我们国家才可以这么繁荣,才可以再次成为屹立东方的那条巨龙。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的繁荣,它的地位取决于主要领导人的创新意识,但也依赖于这个国家人民的创新能力。而如今我们渴望创新,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些创新的意识,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实现,而只是抱怨自己能力不够、干不了大事。实则不然,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所使用的能力只有我们所具备能力的2%~5%,人可挖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而提倡打破常规的创造性能力无疑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去打破常规,产生创新性能力,我们的个人才能够得到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够不断前进,除了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早在我国古代,便有不少创造性能力的典型例子。宋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当人们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更多的评价是说他的机智、聪明使他有了那样的想法,使另一个孩子的生命得到了幸存,却忽略他此时打破常规的能力方式。试想,倘若司马光陷入常规思想的枷锁,另一个孩子极有可能便已淹死,在此时似乎凭己之力难以解决,唯有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在近代,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也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在当时教会占统治地位,人们深信上帝不疑之时,他敢于创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尽管在当时不能为人所接受,而如今终为生物界发展的主流,自己也名垂千古。试想如果没有达尔文当时的创新精神,打破常规,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能力——进化论,也许人类仍然处于一种迷信之中,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不去发挥人类本身的能力,但我们都知道,此时人类别无选择,只有去创新,去用科学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去打破常规,我们人类才可以在不断地进步中发展。

而在当今世界,曾有一位探险家深入雪山被困,食粮耗尽,精疲力竭,虽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但在茫茫雪海之中寻人又谈何容易?警方虽出动了数架直升机,仍是难寻踪影,在如此“弹尽粮绝”却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按常理已是希望渺茫,然此时探险家打破常规,割肉放血,这虽是加速自己的死亡,可鲜血染红一片白雪,在一片白茫之中格外显眼,最终,他获救了。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他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终于寻找到了希望,创造出了新的生机。

谈古论今,任何成大业,干大事者无不具有这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能力,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在如今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无论在什么领域,都是急需这种人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想要占得先机,胜人一筹,打破常规——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而在当今社会中,当各种物质条件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的时候,如果我们还只是想通过传统的想法,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就可以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成功增加筹码的话,那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上了。事实上,现在尽管我们都把创新挂在嘴边,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做的更是把这些嘴边的说法去实现一下。在当今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里,我们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来为自己的成功增加砝码呢?那就是人们自身用之无穷的创新能力,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不断地去攀登成功的山峰。敢于创新,拒绝能力定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个美国人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水果刀和一只苹果,说:“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吗?”做父亲的不以为意:“除了果核还能有什么?”儿子就把苹果横切成两半,兴奋地说:“看哪,里面有一颗星星。”果然,苹果切面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位美国人沉默了,他已吃过多少苹果,却从未发现苹果里还有“星星”这样一个秘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敢于突破能力定式,才会有质的飞跃和创造性的发现。突破能力定式,我们才可以取得成功,才会有创新的能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才能够得到巨大的利益,才能够不断地走向成功。

突破能力定式,勇于出奇制胜,必将有助于开创事业,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据载,足球鞋早在1895年就制造出来了,当时每双重585克。直到20世纪50年代爱迪达公司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发现鞋重与运动员体力消耗关系成正比,从而限制了足球业的突破。而鞋重减不下来主要是因为始终保留了金属鞋头。于是他们大胆摒弃金属鞋头,设计出重量仅为原来一半的足球鞋。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深受青睐,供不应求。那么爱迪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突破了人们头脑中无形的能力框架:鞋重无足轻重。打破了习惯性能力的束缚,也就领先一步,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迅速占领了市场。这对于今天我们企业求创新、求发展是很好的借鉴。

突破能力定式,善于独辟蹊径,同样会在学习中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从1加到100,怎么算?老老实实“1+2+3+……”地演88算,当然也能得出结果,但有没有简便方法呢?只要动一下脑筋就不难发现其中有50个101,这样很快就准确地算出答案是5050了。所以,我们解题时可以试用一些新的方法,它可能更简便,更合理。在观察问题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将来又会怎样?读书时也不一定完全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可以想一下: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有没有作者未说明白的道理?这样不断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创造欲、探索欲,就能体会到创造的欢乐,提高学习的实效。

由于传统力量和能力定式的作用,不少人容易对生活的各种现象习以为常,从而不会去打破那些能力的定式。而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树立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有所发现,从而找到创新的入口,得到巨大的收获,相信这些会比发现苹果中的“星星”有价值得多。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毋庸置疑,人们的观念、能力和认识往往会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这些已知的东西,有时会使解决常规问题方便、快捷、准确、有效,但在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却派不上用场,而当人们一直陷于那种能力中时,那么那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反而会成为创新的羁绊和阻力,以至于使我们陷入能力误区,陷入能力定式中,对新问题、新矛盾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