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西点家训全书
2889300000001

第1章 树立科学教子理念,培养未来的男子汉 (1)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二是家长对家庭教育规律、原则的把握;三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从西点军校的杰出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

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美国名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世人尊称麦帅。他的父亲亚塞·麦克阿瑟是军人出身的名将。

麦克阿瑟有这样一段非常着名的座右铭: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阶段。青春的表现,不仅仅在于桃红色的脸颊、朱红的嘴唇,以及美好的丰姿。青春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意志的气质、想象的能力、情感的活力,从生命潜流中涌发的一种清新的感觉。青春是一种凌驾一切的意志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你可以有克服怯懦的勇气;不贪图安乐,有冒险犯难的魄力。这种力量的表现,有时候在60岁的壮年,反比20岁的青年更丰富、更有力。”

麦克阿瑟童年时期就随父亲驻防美国西部西尔登堡。这是印地安红人出没的荒漠地区,一片平沙无垠,气候荒凉酷热。因此麦克阿瑟自幼便在这种困厄的环境之中,养成坚毅无畏的强人性格。例如:每次在日暮黄昏之时,小麦克阿瑟站在军队中与兵士一起参加降旗典礼,但是印地安红人的冬冬锣鼓声和响彻天空的人马嘶吼声,吓得只有5岁的他不由得哭了出来,爸爸和妈妈总笑他太胆怯。

他反问:“那为什么爸爸也会对着国旗流泪呢?”

妈妈回答道:“一个堂堂男子汉可以为自傲和光荣而流泪,绝不可以为了害怕恐惧而哭泣。”于是在他小小的心灵,便立誓做一个“勇者无惧”的军人。

1899年,麦克阿瑟中学毕业后考入西点军校,1903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到工程兵部队任职,并赴菲律宾执勤。1905—1906年,他随父亲到日本、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地区考察军事。回国后,麦克阿瑟一度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随从副官。1912年,他调陆军部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师参谋长、师长,随远征军在法国作战,曾是最年轻的准将,1919—1921年麦克阿瑟入主西点军校,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校长;1925年,任第3军区司令,晋升少将;1928年,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1930年,他成为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1935年麦克阿瑟任菲律宾军事顾问,次年被授予菲律宾陆军元帅称号。

1937年,麦克阿瑟退出美军现役;1941年7月重操旧业,出任远东美军司令;1942年3月他被调往澳大利亚,不久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因为战功卓着,1944年12月,麦克阿瑟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达到了他一生中事业的巅峰。

麦克阿瑟晚年曾说:“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军号声!而这一切,都是我的父亲给我的。我的父亲不仅给予我生命,而且给予了我一生的职业道路。”和父亲一样,麦克阿瑟在教子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的《为子祈祷文》,更是成为了后人培养男子汉经常参考的经典理念。下面就是麦克阿瑟的《为子祈祷文》:

主啊,请陶冶我的儿子,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能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软弱的;

使他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能够在畏惧的时候认清自己,谋求补救;

使他在不可避免的失败之中,能够自豪而不屈,

在获得成功之际,能够谦逊而温和。

请陶冶我的儿子,使他不要以愿望代替实际作为;

使他能够认识主——并且懂得自知乃是知识的基石。

我祈求你,不要引导他走上安逸舒适的道路,

而要让他遭受困难与磨炼的策励。

让他借此学习在风暴之中挺立起来,

让他借此学习对失败的人加以同情。

请陶冶我的儿子,使他的心地纯洁,目标远大;

在企图驾驭他人之前,先能驾驭自己;

对未来善加筹划,但是永不忘记过去。

除此之外,还请求您赐于他一点幽默感,使他既严肃又不失活泼。

凭着这种幽默感,

让他了解真正的伟大是平凡,

真正的智慧是宽广的心胸,

真正的力量是柔和。

那么,我——他的父亲,才敢默默自许:“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这是麦克阿瑟在太平洋战争之初,处境最艰困的时候,写来训勉儿子的短文。这些信念与期盼,也可视为是麦克阿瑟在激励自己。虽题为“为子祈祷”,实则写出普天之下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殷殷期勉之意,也诠释了对西点军校、甚至全美军校学生的期许;同时更说明了麦克阿瑟一生恪守遵循的原则,这正是他不断走向卓越、成为一个真正男人的主要原因。

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为成为杰出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麦克阿瑟的《为子祈祷文》对孩子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这启示我们,为了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必须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自幼就能在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准则。对男孩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家庭德育,培养心地纯洁的孩子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家庭智育

智育,指的是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精心训练有关技能、不断发展人的智力的教育。智育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培养现代人才不可忽视的教育构成部分。家庭智育,也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家庭智育要与学校智育、社会智育紧密配合,尽可能帮助孩子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技巧,使他们成为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全面发展、有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

家长需要树立全面的智育观,既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既帮助孩子学习书面知识,又重视引导孩子向生活实践学习;既重视孩子全面打基础,又要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特长。

面对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家长要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引导孩子多方面、多渠道地学习,不仅是待在家里闭门读书,要利用可能的条件及机会,带领孩子多看展览、文艺演出、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敦促孩子投身各种社会实践,这样就能使孩子在社会大课堂里学到许多宝贵的、灵活的、有益的知识、技能。

第三,家庭体育

体育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家庭体育可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也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家长要让孩子自幼重视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恰当的生活节奏和作息规律,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严明的纪律,全面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体质,以适应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能促使孩子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的迅速发育及提高,每个关心孩子健康的家长,都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家庭体育应当在家庭教育里占有其不容替代的重要地位。

第四,家庭美育

美育是一种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简称审美教育。美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美育,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像我国古代的文学家蔡文姬和苏东坡,自幼都接受过家长对他们进行的琴棋书画、作诗填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这就奠定了他们日后在文学艺术方面成才的坚实基础。不少家长关心孩子健康,督促孩子学习,重视孩子品德修养,但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显然,这有一种明显的片面性。

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要把艺术美、伦理美作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内容。

家长应用健康的审美观点,指导孩子游戏、穿着;自己动手美化生活、学习环境;带领他们到公园、名胜去散步、划船、登山,欣赏自然风光美;还应指导他们听音乐、看画展、欣赏影视剧艺术、阅读优秀文学名着;有条件的还可以支持孩子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艺术特长(绘画、弹钢琴、练舞蹈等)。

第五,家庭劳动教育

我们的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文化、有觉悟的新型人才,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家长应当让孩子自幼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好品德,一定要防止孩子沾染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要从自己家庭及家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孩子学习劳动技术(工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公益劳动、家务),让他们自幼培养为社会出力的劳动技术、本领。

重视对孩子性格和个性的培养

和中国的学校一样,“西点”也有其对“三好”学生的评定标准,即要求达到体能、心智、意志三者平衡。西点军校通过体能对于人的心智和意志的影响研究发现,运动对于人的心智和意志能产生积极影响。例如,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皮层,提高思维能力;可以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发作;有助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正因如此,西点军校毕业的学员,往往都是充满自信和热情、具有敏锐判断力和行动力、自律意识很强的智能型人才。这样的素质,正是优秀的男子汉所必须具备的。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质上是对一个适应良好的人的全面要求。为此,学校教育的内容正在更新拓展,从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转向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样要实现这一转变。

具体地说,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重视孩子的能力和智力教育,锻炼和促进孩子健康的体魄,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另外,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的规定中表明,人的健康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心绪良好,且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主动地适应和改进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健康;心理年龄符合生理年龄;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因此,儿童的全面发展除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外,还应有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