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2910300000014

第14章 弱者的哲学 (1)

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

——《史记·宋微子世家》

他,有着如书生般的迂腐,却鬼使神差投胎帝王,要争夺列国霸权问鼎群雄;他,有着妇人般的柔弱,却因差阳错统领大军要掌管残忍血腥的战争和杀伐。好像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所以他是不幸的,他指挥了中国历史上几乎近玩笑的战争,不但让千古读史之人为之揶揄,自己也为此丧命;他又幸运的可以以并不强大的宋国而名列五霸。他所信奉的仁义哲学是迂腐可笑的,这让他兵败以致丧身;他所信奉的哲学又是高贵的,也许他是那个时代古“军礼”唯一的继承人。他就像一个身着高贵晚礼服而光顾屠宰场的贵族,格格不入、处处碰壁但你却不能否定他的高贵。这就是宋襄公——一个迂腐的指挥者,一个不自量力的君王。他所留给历史的除了揶揄哂笑也该有沉思。

宋襄公,中国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即子兹甫,宋桓公的太子,春秋五霸之一。

在当时,宋国国力其实并不强大,在河南、山东交界,是商朝遗民的聚栖地,而遗民又是顶可笑的一类人:从前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新的时代又不能适应,所以活得像做梦一样。虽然衰败成破落户了,但祖上毕竟是阔过的,商朝遗民们想出风头的心思比天都高,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总是被过去的荣耀搞得心痛,理想主义者宋襄公就是这样的集大成者。另外他有个庶兄叫目夷(字公子目夷),能力比这位兹甫强多了,宋襄公在做太子时便向父亲提出让位于目夷,但宋桓公认为“义”,没有同意。这件事上已能够反映宋襄公的“义”了,不过他在这里表现的自知之明以后再也没有体现。

公元前650年,宋襄公继位,他先以庶兄目夷为相,父亲还未下葬,此时齐桓公主持的一次诸侯盟会——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之盟,宋襄公就去参加了。不知道是不是见到齐桓公的意气风发,他此后开始了野心勃勃地称霸之路。

宋襄公是怎么产生要称霸的念头的呢?这还得从齐桓公说起:晚年的齐桓公,忘了管仲的遗训,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奸臣被他又召回宫中,加以重用。尽管鲍叔牙多次劝告,齐桓公也听不进。这三个有恃无恐,更加胡作非为,竟然把鲍叔牙活活气死了。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各率党羽争夺王位。冬10月7日,齐桓公病死。五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后来,他们三个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而让听他们话的公子无亏当了国君。公子昭一看,不但君位被夺去,而且被杀头的危险时刻存在,就跑到宋国去,请宋襄公为他做主。

宋国实力有限,宋襄公又资质平平,实在看不出哪一点能帮他去主持公道。毕竟,这是霸主的家事,有资格去主持霸主家事的,那必定非下一任霸主莫属了。怎么看,宋襄公都不像是这样的霸主。可是成为霸主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公子昭来投奔他,他认为是个可利用的机会,就收留了公子昭。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一些人马来。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当时齐国内乱得厉害,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同时贵族们也不服气那三个权臣,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于是在国内就拼命渲染宋军的厉害,制造紧张气氛,然后乘乱把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之后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他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宋襄公为齐孝公复位出了力,自认为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雄心勃勃起来,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他认为现在是足够树立威信,并且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会盟诸侯,确定自己盟主的地位。他先召集滕、邾、曹等些不入流的小国,想推举自己为盟主,结果没有成功。其实,这时的宋襄公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硬要出头做什么霸主,但没有谁会买他的账,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更没有理他。于是,鲁僖公十九年春,宋襄公先把滕君婴齐抓了起来,杀鸡儆猴,给不服从宋国的诸侯作榜样。因为鄫国的国君迟到,宋襄公便让邾文公把他抓起来。为了讨好东夷,使他们归附自己,宋襄公就让邾文公杀了鄫子,用他祭祀次睢的土地神。

公子目夷说:“古代祭祀时,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种牲畜不能相互替代混用,小的祭祀不用大牺牲,何况竟然敢用人来祭祀?祭祀是为人求福。人是神灵的主人;用人祭祀神灵,谁敢享用呢?当年齐桓公曾经挽救了鲁国、卫国、邢国这三个濒临灭亡的国家,从而使诸侯归附他。即使这样,义士还说他德行不够丰厚。如今宋襄公才举行了一次盟会,就已经残暴地对待了两个国家的君王,又用鄫子祭祀那些邪恶昏乱的鬼神,想以此来成就霸业,这不是很难吗?这样下去,襄公能够得到善终就是很幸运的了。” 当时,因为曹国不肯顺服,宋襄公就发兵包围了曹国都城。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从前文王听到崇国败德而去攻打他们,用兵攻打了30天,也没有使崇国投降。于是文王就撤兵回去,修明教化,然后再去攻打崇国,结果崇国人没有迎战就投降了。现在您的德行恐怕还有所欠缺,如果以此来攻打别的国家,又能把他们怎么样呢?为什么不暂且反省一下自己的德行,待到德行没有欠缺时再去攻打?”

这个时候,除了卫、邾、许、滑等寥寥数国支持宋国,其它诸侯基本上都是站在宋国的对立立场上的。但宋襄公却不醒悟,一心想做霸主,乃至想立刻召集大的盟会。鲁大夫臧文仲过去因为见宋桓公勇于责备自己,曾经预言宋国将兴旺;此时,听说了宋襄公的事,评论道:“让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是可以的;让大家为了自己一个人的目标而努力,就很少能成功了。”为此宋襄公打了几仗,抓了几个国君,这时根本没有一点仁德的意思。

之后,宋襄公想借重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他认为要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都归服他了。于是,他把这个主张告诉了大臣们,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即使当了盟主,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便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

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地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己莫属。他事先没有征求齐国,楚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秋季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并把时间定在当年秋季。楚成王和齐孝公两人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心里却不痛快。但碍于情面,还是签了字。宋襄公这真是有点迂腐了,摆平了霸主家事的,未必就是下一任霸主,要当霸主,靠的是实力。

这时,公子目夷出来劝谏了,他说:“以小小的宋国想争当盟主,这会是个祸害的。”但襄公根本不听,不听也就罢了,可是引狼入室实在是笨。

到了开会的时间,宋襄公驾着车去了。公子目夷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我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

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的,怎么自己倒带兵马去呢?”

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着手跟着去了。

这时,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齐孝公是觉得好歹这宋襄公也算是有恩于自己,自己当面跟他翻脸说不过去,所以干脆眼不见心不烦,那鲁国长期是齐国的小跟班,不来也很正常的。

宋襄公首先说话了,领导一般都是先说的:“诸侯都来了,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

话音未落,只听得楚成王拼命地鼓掌,高声说道:“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霸主是谁来担任?”

宋襄公还是很谦虚地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

话音刚落,楚成王便哈哈大笑说:“楚国早就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所以盟主的这把交椅自然该我来坐。”说罢并不谦让,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

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可你那个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是沐猴而冠!你有什么资格做盟主?”

楚成王说:“奇怪了,你既然说我这个是假的,那你把我请来干什么?”

宋襄公气呼呼地再想争辩,只见楚国的一位大臣脱去长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铠甲,手举一面小红旗,只一挥动,那些随楚成王而来、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刃胸兵士。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一把抓住,拖到了楚国的车上,被擒到楚国去了。这可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啊。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在加上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迂腐老头也不顶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于是,这宋楚之间的梁子就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