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2910300000017

第17章 历史的心智 (2)

贤相治国,佞臣乐身,像晏婴这样的臣子,为了国家大事,黎民生际他会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但对于取悦国君这样的事情,他们是不肯去做的。也许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会认为,与国君对饮、观舞是阿谀献媚的奸臣行径,所以不屑于去做。好在齐景公还比较英明,能懂得晏婴这样的臣子在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如《晏婴春秋·内篇杂上》和《说苑·正谏》上所记载的故事:齐景公在一天晚上前往大臣家寻求共饮之乐的事情。

齐景公夜间饮酒,想移到晏婴家同饮,晏婴听到君主到来的通报,急忙穿礼服立于门口问道:“诸侯有什么事情吗?国家有什么变故吗?君主为何夜间驾临?”

景公说:“我想与先生共享美酒之味和金石之声。”

晏婴回答说:“设席陈器、与君共乐的事有专人,我不敢参与。”

齐景公于是又移往司马穰苴之家,穰苴听说国君驾到,立即披甲戴盔,手拿长戟站在门口问道:“诸侯有战事吗?大臣有叛乱吗?君主为何夜间驾临?”

景公说:“我想与将军共享美酒之味和金石之声。”

穰苴回答说:“设席陈器、陪君享乐的有专人,我不敢参与。”

齐景公接着又移往梁丘据之家,梁丘据听说国君驾到,左手拿瑟,右手擎竽,唱着歌迎上前来,陪君主饮酒。

齐景公说:“今晚上饮酒,我真感到快乐啊!”

他对人说:“没有晏婴和穰苴两个人,我怎么能治理国家呢?没有梁丘据这位臣子,我怎么能身心快乐呢?”

齐景公夜间饮酒寻乐,想找一个陪饮之人,他先后到相国晏婴和司马穰苴之家,两位官员见君主晚间驾到,以为有重要国事,以礼节相迎,职业性地询问君主驾临的原因,当他们知道君主为饮酒之乐而来时,以为是自己的分外之事,均予婉辞。而梁丘据一定是熟悉景公的秉性爱好,他听说国君驾到,并不打问原因,随和地搬出乐器前来相陪,使君主得到了一夜快乐。

晏婴和穰苴是齐景公两个得力的文武之臣,一个是誉称天下的国相,一个是列国闻名的将领,他们是齐国当时立国的柱石。景公饮酒行乐时,首先想到的是他们,可见景公对他们的心之所系和平素的爱戴。然而,景公在饮酒寻乐上所求于他们的,他们均未给予,反倒是无所树功的梁丘据满足了景公的饮乐要求,这样,梁丘据也就在景公眼中成了与晏婴、穰苴相并列的、不能离开的第三个人物。

晏婴和穰苴不是不能饮酒纵乐,而是他们看重功业,以治国征战为己任,不屑于充当设席陈器之人,也许他们还受到传统文化中某些因素的影响,不愿意做出夜间陪饮的这种不合臣礼的事情,因而对君主的所求婉言辞谢。景公对两位爱臣的拒饮并无强求,他有许多臣子,两位爱臣不愿做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愿做,众多的臣子中,自然会有人愿意靠近君主,以能接近君主、为君陪乐为荣幸。景公在两受拒绝后移驾另就,终于遇上了梁丘据这样的臣子。

齐景公既要治国,又要乐身。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乐身之臣。齐景公坦诚地向人们表白了这一心迹,从而向人们透露了历史上许多君主治国用人的一条秘密。

其实可以不夸张地说是晏婴成就了齐景公,没有晏婴,齐景公也许就只是一位碌碌无为的君王,不会放出光彩。也正是因为这些,齐景公对晏婴倍加推崇,后来,晏婴逝世了。当齐景公知道后,急忙坐车前去吊丧。一路上,齐景公嫌驾车人太慢,于是便跳下车拔腿就跑,殊不知哪有车跑得快,无法只好又上车。到达目的地,齐景公边走边哭,当他进灵堂见晏婴的遗体,于是扑上去嚎陶大哭,一旁的人见此情形,上前扶着齐景公,劝道:“大王,这样做恐有失君臣之礼。”齐景公愈发哭得厉害,说道:“此时还讲什么君臣之礼,想当初晏卿同我一道游览公阜时,一日三责于朕。而今还有谁能像他那样呢?失去了他,就如同我也失去了一样!”

晏婴生前曾劝齐景公减轻剥削,减省刑罚,听取臣下之言。主张用礼来维护统治,君臣都应为国家为事,对于齐国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他在公阜一日三责于齐景公,就是一件突出的例子,采取的方法是正面批评,直言不讳,忠言逆耳。当他见到齐景公言行有误,便不失时机,及时指出,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尽量避免由小错酿成大错,终使齐景公悔恨不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同时,充分显示出晏婴的才学胆识。

自从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齐景王的过失,他心中因此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好呀!妙呀!” “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从齐景公和晏婴的故事里,体现出一个道理:人无完人,不管做到多高位置的人,他总有出错的时候。聪明的大臣这时候就会为挽回帝王的名声而不遗余力。如果犯错的是帝王,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是保全了帝王对外的良好形象,对帝王也好,对自己也好,甚至对整个江山社稷来说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此时,帝王会非常感激你的牺牲,总会找机会投桃报李的。

齐景公跟这一时期的另一历史名人——孔子也有接触。公元前522年,齐景公有了当面见到孔子的机会。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会见了刚好进入而立之年的孔子。

齐景公询问孔子:“过去,秦穆公国家弱小,并且处于偏僻的地方,他为什么能够称霸诸侯?” 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国家弱小,但秦穆公的志向很大;秦国虽然地处偏僻,但秦穆公处理政事中和公正。秦穆公亲自把百里奚从牢房里解救出来,并提拔他为大夫,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凭借这些,即使称王都是可以的,称霸还小了点。”

齐景公听后很高兴。从此,齐景公与孔子相识了。

公元前515年,孔子因鲁国发生内乱而跑到齐国,希望能到齐国得到发展。齐景公听说孔子来到齐国后,很高兴,很快安排见面,见面后,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好国家,孔子告诉齐景公:“做国君的要像国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听后,高声赞道:“说得好呀!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齐景公继续向孔子请教治理好齐国的具体办法,孔子针对齐国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的实际情况,建议齐景公要厉行节约。齐景公听了孔子的意见后,非常高兴,当即准备重用孔子,还想用尼溪的田地封赏给孔子,但遭到了晏婴的坚决反对。后来,与孔子见面时,齐景公虽然对孔子仍然还表现出充分的尊敬,却再也不提重用封赏的事了,甚而还明确地告诉孔子:“要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你,我做不到;用低于季氏高于孟氏的待遇相待吧。” 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又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我不能重用你了。”孔子听后立马启程回到鲁国。听说当时孔子的学生正准备淘米做饭,孔子让学生把米捞起来,饭都没有煮,卷起铺盖就走了。也就是这一次,孔子在齐国欣赏到了《韶》乐,以至于很长时间辨不出肉味来。

内乱过去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公元前500年,鲁定公任命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这引起了齐国的恐慌,齐景公赶紧安排与鲁国谈判,尽快恢复外交关系。于是,鲁国和齐国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南面的夹谷峡)举行会谈,历史上称“夹谷会齐”。齐景公由晏婴陪同,鲁定公由孔子陪同,进行谈判。

双方坐定之后,齐国的司仪高声喊道:“奏四方之乐!”这时,只见莱人飞舞着兵器冲到谈判桌前,鼓噪着表演起来,他们在呐喊声中有意识地逼近鲁定公,孔子见势不妙,一边保护着鲁定公,一边命令鲁国的兵士用戈矛抵挡住莱人,同时,大声对齐景公提出抗议:“今天是两国友好谈判的日子,怎么能够容许外帮夷人来捣乱!请把这帮家伙赶出去!”

齐景公深感惭愧,命令莱人退出谈判会场。过了一会儿,齐国的司仪又叫那些矮人小丑在谈判会场嬉戏,孔子义正词严地再次提出抗议,并命令有关职能部门把这些矮人小丑推出去斩了。看到孔子处事这样有礼有节、果敢威严,齐景公自知理亏,吓得再也不敢乱来了,这次齐鲁会盟回去之后,景公责备大臣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在外交上失礼。之后,他采取臣子的建议,将过去侵占的鲁国郓、汶阳、龟阴之田送还鲁国,历史上称之为“归田谢过”。

也正是这次夹谷之会后,齐国领教了孔子的厉害,而采取了用80名绝世美女去迷惑鲁定公的计谋,而导致孔子一气之下辞职不干,周游列国去了;也正是因为这次夹谷之会,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时,不敢再到齐国去。不过,孔子对齐景公也认识得很清楚,他说:“齐景公死后,人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称道。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人们至今还在称颂他们。”

齐景公也是个很贪财的人,对百姓横征暴敛惯了。但他并没有听取晏婴的一些话,照样横征暴敛、照样喜欢珍宝狗马,照样喜欢女人。他做了五十几年的国君,临老喜欢一个年轻的女人,临终前违背群臣立长君的意愿,立最小的儿子为太子,他死后不久,齐国大乱,这个小国君根本控制不了局面,政权慢慢落到田氏家族的手中。

尽管有孔子和晏婴等人给齐景公的脑壳吹吹风、进进谏,但作为其上级的周天子根本控制不了他;而作为他的下属的大夫也根本不能有效地监控他;至于人民,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没有争抗的权利。俗话说,“扫把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没有什么势力是甘于自愿退出历史舞台的:大家对不合理的制度不强烈抵抗,君主有什么必要自去手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