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2910300000024

第24章 蛰伏的九头鸟 (1)

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史记·楚世家》

战略目标选择得当与否,是霸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在诸侯列国争霸无已、多种势力此消彼长的背景下,作为战略决策者,最主要的任务是清醒分析形势,透过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现象,区别主要对手与次要对手,决定根本的进攻方向,确立最终的战略目标。

在楚国800年历史发展长河中,楚庄王是最具开拓精神,最有胆识,最富韬略的国王。继位之初,他不仅成功地平定了楚国西部、南部的百濮、群蛮和东部群舒乘楚国发生饥荒而生动的叛乱,而且在公元前611年一举灭掉了地处秦、巴、楚三国交界处的庸国。他在公元前601年灭掉楚国东部的舒国和蓼国后,还开楚国历史之先河,和地处江浙之地,与楚国相距甚远的吴、越两国订盟通好。政治上,他不拘一格降人材,大胆起用虽是贵族出身,但已沦落为平民的孙叔敖为“百官之长”的令尹,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大力兴修水利,不断强化军事管理。蒸蒸日上的国势,为楚庄王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位23年,“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楚成王和楚穆王时,楚国是南方诸侯国的盟主。公元前613年,穆王驾崩,由他的大儿子熊旅继承王位,就是楚庄王。庄王继位后,终日同宫娥彩女、嫔妃寻欢作乐,不问政事。有个名叫刘须的大夫,惯于察言观色,是个吹牛拍马之徒,人们称他为“溜须大夫”。他细观庄王举止,认为庄王极为贪色。为了投其所好,自己能得到提升重用,脑子里就围绕这个问题转了起来。一天,他突然想起自己昔日出使郑国时,曾见过一个绝色女子,就立即派人去郑国,以重金聘回郑姬,献给庄王。庄王一见郑姬,喜得眉飞色舞,高兴地对刘须说:“刘须,我心之腹、贤臣也!”刘须得到庄王的赞赏,以为自己晋升有望了,拍马屁更加卖力。于是,他又去越国聘来了越女,这天姿国色的越女一来,更是把个庄王迷住了,他终日深居后宫,同郑姬越女饮酒作乐,还经常带她们到云梦泽去打猎游玩。就这样一连混了三年,不理朝政,不出号令。得宠的刘须等人便肆无忌惮,横行霸道,贪赃枉法。

此时,晋国上卿赵盾已乘机召集宋、鲁、郑、卫、陈、蔡、许七国诸侯盟会,重新订立盟约,共尊晋国为盟主。楚国一些忠良见此情形,纷纷议论说:“晋国是楚国的强敌,近年一直与楚国争雄。如果楚国不去打晋国,晋国必然来攻楚国。今晋国又无视楚国,独自盟会诸侯,当了霸主。长此下去,楚国必亡于晋。我等必须力谏庄王,与晋国争霸。

刘须闻讯,又急忙去讨好庄王,说:“大王,今有一些大臣对您的甜蜜生活眼红,背后议论纷纷,有的还要闯进宫来谏阻。”庄王听罢大怒,说:“谁敢进宫谏阻,孤王定死罪!”于是,吩咐在宫门外悬一禁谏牌,上书“谏者斩”三个大字,使得忠臣良将敢怒而不敢言。

数日之后,忠臣们眼见朝政无人过问,一些奸臣小人横行霸道,越来越放肆,中原诸侯年年入侵。若袖手旁观,实在于心不忍,便想去冒死进谏,但又难以入宫。有一天,武将伍举找了个机会进入后宫,只听得钟鼓齐鸣,又见一群宫娥彩女在翩翩起舞,庄王则右抱郑姬,左拥越女,面带微笑,心安理得,聚精会神地在听音乐,观看舞蹈。伍举实在按捺不住性子,便疾步过去跪倒在庄王面前说:“大王请了。”庄王斜着眼睛看了一下,见是伍举,问道:“将军来此何事?”伍举说:“启禀大王,刚才有人提了个十分离奇而又有趣的问题,臣下不解。臣知大王聪明过人,特来请教。”庄王说:“是何有趣问题,连将军都不理解?那你说给孤王欣赏欣赏吧!”

伍举说:“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在郢都的凤凰山上,三年不动也不鸣也不飞,不知是何缘故?”庄王笑着说:“孤王知道,这不是平凡的鸟。它三年不动是在定意志,不飞是在长羽翼,不鸣是为了察民情。虽三年不飞,飞必冲天。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我已知道你的来意,你且退下吧。”伍举退了下去,将这个情况转告一些忠臣,大家听到这个情况,甚是高兴,就都等着庄王”一鸣惊人”。

可是过了数月,庄王依然如故,大家又着急起来。大夫苏从说:“大王如此言行不一,楚国将亡,我等也难免一死。看到楚国灭亡而后身死,倒不如现在进谏而死,也落得个忠臣的美名。”说完就闯进后宫。苏从一见庄王,就跪倒在地放声大哭。庄王问:”大夫为何如此伤心?”苏从回答说:“我哭自己将死,楚国将亡啊!”庄王说:“你如何将死?楚国又如何将亡?”苏从说:“臣下听说‘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今大王沉溺于鼓乐声中,不理政事,故楚国将亡。大王有‘谏者斩’的禁令,我今来进谏,必定死罪。”庄王听后,抚掌大笑。忽然又站起来,左手一把拉起苏从,右手抽出宝剑,郑重地说:“好!有此忠臣,不悉楚国得不到大治。孤王即日就息钟鼓,罢游猎!”说完,便一剑砍断了系钟鼓的绳索,叱退了正在歌舞的宫娥彩女,并立即上朝理政。

庄王为何如此一反常态?原来在穆王晚年,令尹斗越椒独揽大权,无视楚王,专横跋扈,宠信奸臣,压抑忠良,弄得朝纲不振。庄王继位以后,斗越椒仍有把他放在眼里。庄王羽翼未丰,无可奈何,便装痴作聋,沉溺于鼓乐酒色之中,准备暗察贤愚忠奸,再振朝纲谋大事。他经过三年的细心观察,发现了文有苏从,武有伍举等一批忠良,也看清了刘须等一伙奸臣的嘴脸,认为重振朝纲,复兴楚国的时机已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大智若愚、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不动。这就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终极奥义。

庄王上朝以后,首先封赏忠良,外围奸佞。他晓喻众文武大臣:“孤王自幼学礼义,习兵法,博览群书,深知朝无忠臣,不可治国家,安百姓;兵无良将,难以御敌强国,保太平;忠奸不分,必乱朝纲,亡国灭族。三年来,孤王暗罕贤愚,细辨忠奸,见伍举刚直不阿,勇武善战,封为太宰,统领全国兵马;苏从素怀忠义,冒死进谏,兼有治国之才,封为上大夫,主持政事;樊姬谏猎,不食禽兽肉,此乃贤妃,封为正夫人……”还有蒍贾、潘尪、屈荡等几十名忠良贤臣也均得到封赏,分了斗越椒的大权。庄王封赏完毕,又突然厉声问道:“刘须在么?”刘须慌忙跪倒在地。庄王说:“贱臣教唆淫乱,贪赃枉法,祸国殃民,该当何罪!”刘须吓得颤抖如筛糠,结结巴巴地哀求。庄王环顾左右,大声喝道:“还不速将奸人推出斩首示众!”刘须等几十名奸臣都分别受到处死和罢黜。这样伸张了正义,驱祛了邪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从此,他一面改革政治,调整人事,叫楚国的大权不再全掌握在令尹手里;一面招兵买马,训练军队,打算跟晋国争霸主地位。

在与晋国一决雌雄这一理念上,楚庄王的选择可谓高度明智、十分清醒。他上台后,始终把重振楚国雄风、角逐中原霸权作为其毕生奋斗目标,同时清醒地意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是晋国,因此必须倾全国之力,一举击败晋国才能真正号令天下。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楚庄王有针对性地展开全方位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活动,使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围绕最终战胜晋国这个目标旋转,从而比较合理地配置各种战略资源,一步一个脚印向既定的战略目标走去。

就在楚庄王对如何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进行精心规划之际,公元前606年,一支以“陆浑之戎”为主体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他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提供了机会。“陆浑之戎”自北而入,对楚国边民进行侵挠和掠夺。楚庄王是个爱民如子的人,更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就是上天送给他率军北上的最佳机会,立即领兵讨伐。陆浑之戎难以抵挡,唯有向北逃窜。楚庄王不依不饶,循着他们的踪迹越过郑国后,一直追击到周天子控制的洛河边,才停下脚步。“杀鸡焉用宰牛刀”,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是明,暗地里想的却是如何向中原各国和周天子展示自己的强大军事实力。于是,他令楚军在洛河边安营扎寨,排阵列兵。

听说楚庄王率领楚国大军在自己的眼鼻底下摆阵练兵,早已权微势单的周定王寝食难安,忧心冲冲,生怕这个南方的“土蛮子”做出不利自己的事来,“卧塌之侧岂由他人酣睡”,于是便派大臣王孙满以劳军为名到楚营打探消息。楚庄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他假借陪同王孙满检阅楚军的机会,向其展示并不断炫耀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他对王孙满说:“凭这么强大的军队,无敌不胜,无战不胜!”

参观之余,他竟然公开向王孙满打听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熔“九州”之铜而铸的“九鼎”一直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竟然当着周王的钦差大臣打听这周王室的最高秘密,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过问周王朝的内部事务,就是要向周王朝的权力发起挑战,就是要取周而代之。

王孙满早就看出了楚庄王的政治野心,但却无以反抗,唯有以“在德不在鼎”一句话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楚庄王早把王孙满的内心了解得十分透彻,他接过王孙满的话头,又说出了一句让他心惊肉跳,更让中原诸候和周王室为之瞠目结舌的话:“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表面上看,“问鼎中原”只是楚庄王与周定王特使王孙满的一次语气强硬的外交对话,但它却内含很深的玄机。它是楚庄王意欲席卷中原的内心写照,它昭示了楚庄王欲号令天下,甚至取周自立的冲天之志。自此,“问鼎中原”成了楚国意欲图谋中原,独拥华夏的代名词,也成了后世的英雄豪杰欲追逐王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