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谍变
2911200000054

第54章 后 记

很小的时候,谍战剧就伴随着我成长,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保密局的枪声》、《秘密图纸》、《永不消逝的电波》、《羊城暗哨》等一系列黑白画面的谍战电影。这些电影虽然受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等因素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故事性很强、很精彩。即使是在后来拍摄条件很高的情况下,这些被翻拍成电视剧的故事在我心中也是不能和老版的电影相比的。

我的小说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主角的出场有点晚。一些编辑就提出主角出场晚了不好。我不但没有接受,而且还在这部小说里把男主角的出场写得更晚,还好这部小说的第一主角是女性。写小说当然可以一开始就直接把男主角写出来,这是个人对讲某个故事的方式不同。更何况主角出场晚在古体小说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如果非要严格呆板地规定小说必须怎么怎么写,那文学就没有意义了。今天网络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是前人想都不敢想的。

这些年来,间谍剧实在是太多了。间谍小说和间谍电视过多的情况下就难免出现情节雷同的现象。我一直在力求避免与别人的雷同,也力求避免自己各部小说情节的雷同。但是限于能力有限,似乎难以做到。间谍作品中最普遍的一种相似情节就是无休止地对身边嫌疑人进行试探,通过这种较量来向观众表现一种所谓的高智商的较量。我却是一直在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节。喜欢间谍故事的读者相信都熟悉有“龙潭三杰”之称的中共早期打入国民党机构的情报员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他们是在传递出情报后就迅速转移出来了。其实国民党方面也没有掌握到他们就是共产党的确凿证据,也只能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怀疑。

按照谍战电视剧的规律,他们也就应该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和敌人斗智斗勇,以便于取得更多的胜利,那显然是行不通的。间谍战,尤其是战争年代的间谍战,辨别真伪,不可能像现在破案或者法庭审案那样需要有充足的证据才能定案。被怀疑就等于是暴露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即便是在很讲究法律和人道的英国,二战时期,在审理甄别流入英国的难民中的德国间谍的工作当中,那位盟军首席反间谍官澳莱斯特?平托上校,对某些可疑人员也只是从逻辑推理上确定其就是德国间谍,也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英国当局还是按照间谍嫌疑犯将那些人一直关押到战争结束。当然,也没有理由要求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一定要和真实的故事一样。

间谍小说和侦探小说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即便是间谍小说,现在也是风格各异,形式多样。这部小说算是侦探小说和间谍小说的结合。

很多喜欢谍战作品的读者朋友非常厉害,看得非常详细,指出了我小说中很多失误之处。我非常感谢这些朋友,更希望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更多这样的读者朋友继续指教,共同探讨谍战故事。

2010.2.21于简阳石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