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门后
2946300000004

第4章 公关先生集结号 (3)

听完刘成的话,戴克思哈哈大笑。谢曼娜没有吭声,只是微笑着把手上的东西一一摆放在桌子上,打开小木箱,取出一根雪茄,然后用一把专用的雪茄剪熟练地剪掉了帽顶,左手横拿着雪茄,右手点燃了点火器,缓缓地转动手中的雪茄在火焰上燎烤,直到雪茄的环径被均匀地熏成了黑色,才恭敬地用双手把雪茄递给了戴克思。

这一切就如同一场表演,而谢曼娜的神态就好像台下坐着上百名的观众,不可以出现任何导致演砸的意外状况。

很快,戴克思手中雪茄的味道就扩散到了整个中书省厅。

“这肯定是上等的雪茄吧?挺好闻的!”刘成问道。

“这是古巴的科伊巴,卡斯特罗就很喜欢这个口味,要不你也尝尝?”戴克思说此话时,鼻子和脸正被一口刚吐出的烟包围着,活脱像站在云端的神仙。

“我还是抽我这个吧!”刘成喝了一口茶,右手伸向了万宝路。

刘成的手刚摸到万宝路,手机就响了,是关策的电话。

关策是一个从不迟到的人,这是他媒体从业10多年来一直坚守的习惯,这习惯是他早期在体制内媒体里养成的。关策不是科班出身的传媒人,大学本科主修的是计算机,四年之后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不是机器,而是人,于是又从零开始学习心理学,拿到心理学硕士文凭之后,就进入了媒体圈。

关策的职业态度跟他的抽烟习惯很相像。关策试抽过香烟店里所有牌子的香烟,经过一轮轮的筛选,现在仍然在10个左右的牌子间轮换着。

职业也一样,体制内的机关媒体,市场化的商业媒体,关策都待过,政经类,产经类,财经类,人物类,关策都上手过,他甚至还在一家女性杂志干过几个月的编辑。关策是一个体验主义者。

至今为止关策最大的人生体验就是跟刘成一样毅然地结束了媒体生涯。他将自己的这一选择解释成:为了使两个自由的灵魂更自由地结合在一起。另一个灵魂自然指的是刘成。

“体验主义者”在一名服务员的引领下,走进了中书省厅的大门。他头发三七偏分,脖子上挂着一条丝质围巾,休闲西装和西裤,一脸的正气。关策的右脚刚跨过门槛,左脚还没等迈进来,右手便伸了出来,就像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走下飞机旋梯时一样。

刘成和戴克思见状也站了起来,戴克思的右手像是有了某种感应,也伸了出来。刘成只是把左手插进裤兜,随意地站着,右手指着愈行愈近的关策对戴克思说:“这就是我以前跟你提过的关策,原《中国商业观察报》的副总编辑,资深传媒人。”

话音刚落,关策的右手就已经与戴克思的右手握在了一起,上下起伏地晃动着。“久仰关总编大名,我以前经常看你们的报纸,办得很有特色,不过最近太忙,没怎么看。”戴克思一句话就把关策扶了正,全然不顾关策如今已经是“原副总编辑”。

戴克思的右手与关策的右手握在一起,左手也没闲着,不停地拍打着关策的肩膀,努力地勾勒出一种老友重逢的场景。

刘成在旁边为戴克思的社交能力感到震惊,以他的观察,传媒圈职位前面的“副”字只在两种情况下使用,第一是书面材料,包括名片;第二是正职与副职同时出现在某一场合时。在企业界就更为过分,一律统称为“某某总”。而戴克思的“以前经常看”和现在“没怎么看”已经是对关策最好的评价了。

“戴总你好,这是你的会所啊!”关策不喜欢用“您”这个字,不管对方是谁,这是他的另一个习惯。

站在一旁的刘成很吃惊,诧异地问道:“你认识戴总啊?”

“应该说是我认识戴总,但戴总不认识我!”关策说完哈哈一笑,接着说,“做报纸的时候我经常参加各种商业论坛,见过戴总的。不过一般都是戴总在台上,我在台下,我还有戴总的名片呢。”

“有印象的,有印象的,就是对不上号,我还读过不少你写的评论文章呢,就是想象不出你的样子来,没想到你这么年轻。”戴克思说完便是一笑。这爽朗的笑声以及戴克思“忠实读者”的身份轻易就化解了关策制造的小尴尬。

关策在刘成旁边坐下,谢曼娜已经为关策准备了一个茶杯,笑着为关策倒了一杯红酒般的普洱茶。

“尝尝这茶,很不错的!”戴克思笑着用下巴向关策示意,左手拿起已熄灭的雪茄,右手在茶几上寻找点火器。

谢曼娜见状,双手快速地伸向了点火器。就像是谢曼娜在跟戴克思比赛,谁先拿到点火器,谁就是赢家。

戴克思赢了!他拿到了点火器,点燃了手上的雪茄。“这儿没什么事了,你去安排一下明天的事吧。”戴克思对谢曼娜说。

谢曼娜给三个茶杯都斟满了茶,又迈着模特步离开了中书省厅。

接下来便是沉默,短暂的沉默。

这不像是私下里好朋友之间的聚会那样,沉默,或者是发呆,都不会让人感到不适。在这样的氛围里,沉默只能制造尴尬。

必须得说点什么,哪怕是说说这鬼天气都行,刘成心想。

“戴总,你是‘92派’的吧?”关策终于找到了话题。

“从时间点上看,算是吧。你知道‘92派’?”戴克思对这个话题感到有些意外。

“中国商界的大事小事,没有关策不知道的,甚至哪个企业家跟哪个明星关系暧昧他都知道,哈哈!”刘成觉得戴克思此时脸上意外的表情需要这样的笑声搭配。

关策没有接刘成的话茬,继续说:“我认识不少‘92派’的企业家,之前我一直想做一个‘92派’的专题。现在想一想,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谈话’号召力还真是大,他老人家的一个讲话就能让那么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蠢蠢欲动,纷纷下海创业,真是不简单。”

戴克思没有说话,只是点头,脑海里记忆的画面不断地切换着。

“这就叫时势造英雄。我们老家小县城里都有‘92派’呢,现在很多当年下海的企业家都已经发展到市里、省里,甚至全国了。他们应该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GDP的主要贡献力量。媒体要想做这个专题,应该放眼全国地看。现在的财经媒体就只盯着北京、上海的企业家,盯着富豪榜上的企业家,就没有一个全国性视野,戴总在当地的事业做得很不错的。”

刘成这番话就如同向戴克思抛出的一只球,戴克思不得不接住。

“我所做的事不值一提,也没什么典型性可言。前段时间看过你一篇论述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的文章,写得很好,我觉得我就是个商人,算不上你说的企业家。再说我也不太喜欢这种概念性的东西,被人贴上了标签,像是一个什么帮派,媒体应该很喜欢这些东西。”戴克思委婉地表明了态度。

这不是戴克思谦虚,也不是他想刻意地低调,他有他的苦衷。前段时间戴克思接受一家媒体的专访,文章的观点让戴克思不寒而栗。文章认为从机关下海的商人就像是“裁判进场踢球”一样,原先那些坚守在机关里的同僚怎么好意思把下海的官员红牌罚下呢?这篇暗指官商勾结的报道让戴克思心里很不是滋味。戴克思下海经商之前已经是当地政府机关里的一名副处级干部,所谓瓜田李下,不可大意。

关策是一个在媒体圈内耳目众多的人,而且精通业务,对于浮在面上的财经人物,他都略知一二。当然,关策也知道戴克思所忌讳的那篇文章,要不他怎么会知道戴克思属于“92派”呢?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关策,戴克思并不喜欢这个话题,于是他环顾了一下中书省厅,话锋一转说道:“戴总的这个会所真不错,远离尘嚣,大气而不乏内敛,是块宝地啊!”关策一边说话一边从刘成的万宝路烟盒里掏出一根烟来。

戴克思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三省六部会所是他这一年多来最满意的作品,为此他没少花心思。“我一直就琢磨着在上海建一个会所,每次来上海见见朋友也好有个落脚的地方。我经常往上海跑,北京倒是去得很少。”戴克思尽管喜欢这个话题,语调却仍四平八稳。

刘成的电话又响了,这一次是朱葛。

朱葛已经到了会所的大门口,跟他一起的还有张楚。

不到一分钟,中书省厅的门就开了,一个响亮的声音随之闯了进来:“哇!这会所也太嚣张了吧!”说话的是张楚,第一个进门的也是张楚,朱葛紧随其后。

张楚一眼就看到了戴克思,于是很镇定地收回了其他对会所表达的赞美的话。

刘成将张楚、朱葛一一介绍给戴克思,客套地寒暄了几句之后,戴克思对刘成说:“我先去处理点事儿,你们兄弟几个聊吧。你们就在这儿聊,还是另外换个房间?”

“这里太宽敞了吧,我们就四个人啊。”说话的不是刘成,又是张楚。

对于张楚的意见,刘成没有说什么,这在戴克思看来就是表示刘成也认同,于是豪爽地说:“你们在‘六部’里挑一个房间吧,那边的厅要小一些,房间小一点会显得气氛好,需要什么我叫服务员给安排,千万别客气。”

“要不咱去刑部吧!”张楚扯着嗓子,兴奋地说。

关策与朱葛都不说话,只是被张楚的刑部提议逗得直乐,戴克思也被张楚的活力所感染,哈哈大笑。

“去兵部吧!”刘成说。

选择“兵部”是刘成刻意的安排,在戴克思领着他参观会所时他就已经想好了。“兵者,国之大事也”,今天的会议对刘成、关策、张楚、朱葛四人来说都是转折性的里程碑,接下来将会有更为复杂的战斗等着他们。

没有人表示异议,于是四人收拾东西,向“兵部”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