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巴菲特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说道:“我轻易不买股票,只在我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会重仓出手。”有人问为什么,他接着解释:“我把确定性看的非常重。承受重大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你事先没有考虑好确定性。”在这里,巴菲特追求的确定性并不是来自于股市的波动和股价的涨跌:“我从不试图通过股市赚钱。我们购买股票是在假设他们次日关闭股市,或者在5年内不重开股市的基础上”。他追求的确定性一是来自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持续增长。巴菲特坚信价值最终会决定价格:“市场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忽视公司的成功,但最终一定会用股价加以肯定。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内它是一台称重机。”二是来自于安全边际,也就是买入价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巴菲特坚信,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只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提供足够多的投资安全保障:“铺设桥梁时,你坚持可承受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准许载重1万磅的卡车通过。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领域。”
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重大股灾中巴菲特依然毫发无损的疑惑了。因为,巴菲特非常谨慎,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
可见,谨慎的人,未必就是“进取心不足,怯懦心有余”,只是凡事多思量了一会儿而已。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多思量一会儿”,才得以对复杂多变的事物有了更为清晰且全面的认识与把握。
不管你承认与否,谨慎的人都有着一种外人无法比及的能力,他们不一定是最有胆识或者最勇敢的,但他们一定是头脑清醒、斗志旺盛、作风严谨、意志坚定从而总能远离危险且稳操胜券的人。
【智慧加油】++ 教谨慎的你游弋生活圈
在现实生活中,谨慎的人因为说话和做事小心翼翼而很讨外人的欢心,但也很容易因为过于在细微处下功夫而忽略了身边的大事和看不见更长远的目标,以至于“多少年过去了依旧在原地打转”。
显然,这是需要改变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成功的更快一点,那么就赶紧站起身来试着挣脱一下过于谨慎的思想包袱吧。
首先,敢于突破固有的成见。
固有的成见是人自己给自己下的套,也即是连试都没试一下就主观地认定此路不通或者此法不行而放弃了。
很多时候,生性谨慎的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在看到别人都做什么事的时候也很容易地跟着就蜂拥上去,但到最后却无一例外地都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淖之中。也许你还不知道,即便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模式,也不一定就是最为成功的模式,而很多人一窝蜂地挤着走的路,也不一定就是通往成功的最短距离。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捷径往往是被挡在了“保本”的成见背后,如果你敢于在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之后坚决地突破它,也就很容易地跨过阻碍你前进的障碍。
其次,勇于尝试全新的领域。
全新的领域是人之前从来没有涉足过的地方,也即是对自己来说根本不知道其是深是浅的行业或者处境。
对于自己完全陌生的事物,生性谨慎的人常常会“像是被人生拉硬拽着”似的着急着往后退,这样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与可能成功的机会擦肩而过了,实在是既可惜又遗憾。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要使世界动,一定要自己先动。”如果你鼓起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勇气,主动地以自己的速度和热情大踏步地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没准奇迹立时就从这里面诞生了呢。
5.越潜心,越扎实
没有潜心,不成扎实,尤其在心浮气躁的今天。
【内向新说】++ 潜心,也是一种优势
潜心者,心无旁骛也。
做事潜心的人,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半天甚至多天”都不出门地“研究一个东西”,直至得出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结果为止。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做事初期,或是遭遇失败后重新爬起来,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理性,对成功和失败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心里演绎,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所以他的后期发展超乎想像地稳当、快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对于潜心有着情有独钟一般的青睐,诸如一些“用心专一”、“深沉”、“专心致志”、“孜孜不倦”之类的注解便是有力的证明。在大家看来,做事就好比是“修炼”一样,非潜心无以感动上苍继而如愿以偿。这不,明代的大思想家王廷相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潜心积虑以求精微。”意思是唯有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认识和再认识才能达到精准通达的地步。
看,潜心是成功的强大助推力,可以保证你慢慢地靠近目的地进而触摸到当初设定的目标。
潜心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呢?用哲学上的话来说也就是:潜心的最大好处是能从根本上看问题,解决问题,很少甚至从不被表象所迷惑,因而最能“旁人皆醉我独醒”。潜心的人,因为知道并很好地践行了“一门心思走路”的思想,所以总能在外人根本不看好的时候出人意料地崭露头角,直至出类拔萃。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潜心的时候,大脑高度清醒且一片虚无、空白、不带一丝杂念、半点思虑,可以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创意与灵感因子,最终创造事半功倍的奇迹。由此可见,就像对弈一样,唯有少安毋躁方能妙手回春、力挽狂澜,做事也必须“潜心”——潜心和只做一件事情一样重要。而一个人一旦领悟了潜心能消除辛劳与障碍的秘诀,也就掌握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了。倘若不信的话,只需要对那些成就大事业的成功者略作梳理就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不论从事的是哪一个行业,不论担任的是何种职务,都在潜心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绝不东张西望。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潜心的人,那么别艳羡别人的灵活和埋怨自己的呆板,你只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行了,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越来越扎实,越来越让人感到信心百倍。
唯有潜心者,才有牢固的立足根基。在生活中,“潜心”虽然给人以死脑袋、一根筋的负面印象,但“潜心”也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一种技巧,乃至秘诀。如果要减少困惑,让前途变得明朗,就必须学会潜心。
【榜样力量】++ 帕特?奥布瑞恩:潜心推动成功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潜心”能成为一种决定成败的力量吗?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潜心”就是一种胸怀、一种能量、一种对成功的淡定从容。当非常用心地做好了“今天”的每一件事,那么也就自然地为“明天”的前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最终在“后天”收获丰收的果实。
比如说帕特?奥布瑞恩。
小时候,帕特?奥布瑞恩是一个特别知道用心的人,常常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长大后,帕特?奥布瑞恩做了一名演员,每一场演出都力争做到全身心地融化在角色中,很快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一年,帕特?奥布瑞恩在纽约参加《向上,向上》的话剧演出,他那“一次通过电话与人争吵、一次在桌边与人争吵”的片断演的出神入化,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后来,由于种种的原因,帕特?奥布瑞恩所在的剧团生意每况愈下,演员的薪水也削减了,每个人的前途一片黯淡。
有时候,帕特?奥布瑞恩也有些灰心丧气:每次演出都没有多少观众,自己演得那么投入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想归想,当轮到帕特?奥布瑞恩出场演出的时候,他还是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无可挑剔。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逝去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帕特?奥布瑞恩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邀请他参加电影《扉页》的拍摄。
原来,《扉页》的导演刘易斯?米尔斯顿偶然间看到了《向上,向上》,帕特?奥布瑞恩在与人争吵的那一幕特别精彩,后来又悄悄地跟踪观看了帕特?奥布瑞恩的几场演出,从而发现了这个演员的卖力之处,于是就盛情来邀请他了。
借着电影《扉页》的影响,帕特?奥布瑞恩开始了银幕生涯的起点,并且很快就成了非常著名的电影明星。
可见,潜心做事的人,未必就永远没有“出人头地”之日,只是时候未到而已;一旦潜心到极致了,早晚会有喷薄而出的机会的。
广泛涉足,难免蜻蜓点水;潜心做事,才是成功人生的捷径。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为什么困惑?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是浮动的,总想占有太多、表现太多。刚好赶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接踵而至,上一个问题还没有弄明白,新的问题又来了,积攒多了,就会陷入困惑的深渊,不能自拔。弗兰茨?卡夫卡说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隐藏着的奥秘上,或许原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奥秘可言。”其实,在人生征途中,梦想就好比是一只羚羊,当潜心地一路追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多了像成功飞速靠拢的机会。
【智慧加油】++ 教潜心的你游弋生活圈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其实很有能力,只是因为过于潜心做事而在和别人同台竞争的时候处于了劣势,由此满腹怅然。
其实,潜心做事固然可取,但潜心也必须有所“把持”。也就是说,在潜心之余,还得适时地“提升自我”,培养自己有个整体把握和统筹全局的能力。
首先,要站在整体的高度上看问题。
很多时候,看问题的高度将决定我们的层次。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潜心研究产品外形的设计师如果只关心产品的外在的颜色、形状,那么他也只能做产品的外形设计。而当他一旦开始考虑这个产品能给厂家带来怎样的价值、能否与厂家其他产品配合从而提高附加价值、对产品的长期开发有什么作用、厂里的设备与工人的生产技能是否配套时,他就已经站在了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了。所以说,是否能打开细致的工作分工,是否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工作,从更为广阔的个人角度看问题,将自己和他人的工作联系起来,对于在生活中游弋的潜心者来说,将决定他们能否和谐地和别人“打成一片”。
其次,要学会用“领导”的思维方式看问题。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当然,去罗马肯定有一条最近的道路,就像做一件事肯定有最优秀的思维方式一样。去罗马的路不止一条,能去罗马的路应该说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但正确的思维方式却不一定是共同的。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单位,大多都会以“领导”的思维方式为最终的思维方式,因此如果我们的抉择不符合“领导”的思维方式,那么就需要调整自己了,否则我们将付出更多的劳动、花费更多的心血。所以我们需要观察、学习“领导”的思维方式,让事情更为通畅,也让自己做起事来更为游刃有余。
最后,要把时间花费在最需要的地方。
有道是,拒绝穷忙,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如果你还像过去那样“大事小事一把抓”的话,就会被各种事情所淹没,而你的时间永远不够用。在你挣扎着潜心做完手头这些事情的时候,新的任务和责任又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了。因此说,你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完你要做的所有事情,永远都在各种任务和工作之间忙于应付、疲于奔命——没完没了的任务和责任永远在前面等着你。也正是基于此,有人提出了时间管理方面的80/20法则:20%的工作体现80%的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那些“举足轻重的少数事情”上,而不要在那些“无足轻重的多数事情”上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