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这不,有心理学家就指出:“迟钝者就好比是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只专注于自己的旋转,而决不会在乎、甚至决不会听到周围的喧嚣的。相反,一个事事敏感、斤斤计较、感觉过于灵敏、反应过于强烈的人,表面上看来好像事事处处占先、从不吃亏,其实恰恰是理想死灭、内心萎顿、智慧枯寂、创造力衰退的标志。”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适当的迟钝一点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在快节奏的今天,过于敏感的人动不动就反应过度结果更容易受到伤害,而迟钝的人却总能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迟钝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而放眼望去则更可以发现,那些在各自的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种绝妙的迟钝。这不,《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之所以深受男女老少的欢迎,就充分说明了迟钝的妙处所在。
十指有长短,世界有百态。在生活中,“迟钝”虽然给人以呆傻、愚钝的负面印象,但是“迟钝”也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乃至能力。反应敏捷,脑子转得像飞驰的列车一样快的人,未必就是强者并能够让自己保持一份难得的超然淡定。
【榜样力量】++ 爱因斯坦:从迟钝学童到科学巨人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迟钝”能成为一种决定成败的力量吗?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迟钝”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或许,有人会对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不屑一顾、甚至是嗤之以鼻,但却很难影响到迟钝的人的自我“修炼”——在迟钝的人看来,这种“以不变应万变”不会“拖拉后腿”,相反能有效地排除各种杂音与干扰从而突破重重障碍然后步步向前,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发展梦想。
比如说爱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小城。
之所以起名爱因斯坦,是因为父母看他长得很可爱,当然更寄托了全部的希望。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失望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自己家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刚刚“咿呀”学语。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比爱因斯坦小两岁的妹妹玛伽都已经能和玩伴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是支支吾吾,很多时候还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心急火燎地带着他跑了多家医院,但检查来检查去还是查不出什么毛病来。最后,实在没辙了,只好不住地唉声叹气了:“咳,这个娃儿,智能这么低下,将来可怎么办啊!”
十岁的时候,父母把爱因斯坦送去读书。在学校里,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要按照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反应迟钝,也就常常比别人慢了一拍,于是很快就成为了老师和同学嘲笑的对象——大家都称他是“笨蛋家伙”。
有一次,在上工艺课的时候,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来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问道:“这是谁做的?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慢腾腾地站了起来:“老师,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就从课桌里拿出来两个更加不像样的凳子来,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够好,但却别这两个强得多了!”就在爱因斯坦为自己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而感到吃惊的时候,老师也在片刻的目瞪口呆之后回过了神来,奚落着:“还别说,真的是没有一个像样的,看来你的水平也就这样了!”还有一次,在上语法课的时候,老师把一个知识点讲解之后问道:“大家都明白了吗?”“明白了!”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正准备讲解另外一个知识点,却见爱因斯坦小声地说着:“我还不明白……”见状,老师就重新讲解了一遍,没想到爱因斯坦还是不明白。这下子,老师生气了,指着他的鼻子大声地骂道:“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就这样,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着里,他喜欢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的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程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慢慢地,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
还别说,书籍和知识在为爱因斯坦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之余,也使得他的头脑里思考的问题慢慢地多了起来。有一天,他对经常辅导数学课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爱因斯坦看了好长时间,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果不其然,爱因斯坦从此就被这个问题给“套”住了——不过,也正是这样,才使得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开始在钻研与推敲中突飞猛进起来。
1895年秋天,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爱因斯坦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因为外文不及格,他失败了。不过,爱因斯坦没有气馁,而是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候的爱因斯坦,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爱因斯坦读和学习无关的书籍、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很快,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了。由于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再加上是犹太人血统以及没有关系和可供上下打点的钱财,爱因斯坦只好失业在家了。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的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积极探索。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在三个方面向传统物理观念发起冲击,先后取得了3个巨大的成就:论证了光子性质,得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证明了热分子运动,提出了测定热分子大小的新方法;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至此,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以至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随后不久,爱因斯坦就先后获得了15所大学授予的博士证书,当然也收到了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的教授聘书。
可见,迟钝的人,未必就永远反应跟不上节拍,只是时候未到而已;一旦时机成熟了,迟钝就是一种能让人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从而推动着他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地生存、事半功倍地成功。
不管你承认与否,迟钝的人都有着一种不为外人觉察的内在坚持力,他们不一定是天资聪慧或者创意迭起的,但他们一定是对自己价值的内在认同最为深切和对目标实现的不变坚持最为倔强从而极具顽强意志的人。
【智慧加油】++ 教迟钝的你游弋生活圈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身上其实都隐藏着成功的潜在因子,只是因为不能像头脑灵活的人那样有效开发而春风得意,由此苦闷不已。
其实,每个人都与属于自己的特色。比如对外在事物变化的反应,一个人先知先觉也未必就能步步领先,相反一个反应迟钝的人也未必就处处举步维艰。也就是说,迟钝的特质,只是暂时的或者说是相对的,并不代表永远都迟钝,不过是还没有到开窍的时候罢了。因此,不如尝试着给予自己足够的阳光与雨露,这样迟钝就会慢慢地被消融掉,直至在某个时刻突然蜕变成灵感。
首先,让创意流露。
在新经济时代,创意是独特的生存之本。无论是谁,如果没有创意的话,也就很难取得重大的成绩和突破了。因此,一定要善待每一个随机流露出来的创意,不要轻易让它流失,而是要紧紧地抓住,直到创意彻底变成现实为止。
想创意流露,我们就要改变生活方式,显出本性,放弃“正常”的做事方法。比如,美国格兰美音乐奖得奖歌手莎拉?麦拉兰有张食谱,叫“灵感闭塞燕麦葡萄干曲奇饼”,每当她推敲歌词而苦无灵感时,就做饼,结果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的道理,很多人也曾在驾车、洗澡或者打扫房子的时候想出了一个最佳的意念。
从没想过自己有创意的人,该从哪里入手呢?有一种理论指出,其实你内心深处早已知道想做什么,也许是写文章、做陶塑、修复一幅地图,或者外出溜达。另一种策略就是多方尝试——想有更多创意,就必须学会“折腾“,而要“折腾”就是令大部分人裹足不前的原因。一定要记住,墨守成规或生活如例行公事均无创意可言。正如杜德?西勒在《学天才思考》一书中说的那样:“愤世嫉俗的想法,即认为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一做的想法,常是创意的死对头。愤世嫉俗的思想会吸干你的生命。创意却赋予你生命。”
其次,让思路改变。
在问题面前,不要老是固守原来的想法,不妨改变一下思路。
也许你还不知道,大多数的人其实并不缺乏知识和才能,之所以没有创造出自己期望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而且巧妙的思路突围。就如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很多时候只要善于实施一个思考突围,就能使人在面临逆境或者钻进死胡同的时候轻松地扭转局面。
俗话说:“笨鸟先飞。”反应迟钝的人,一定要积极尝试着去改变——只要你善于运用头脑来思考,就一定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反之,如果还是一味地在原地打转或者做别人做过的事情,那么最终也只会一无所获了。
最后,让梦想沸腾。
有时候,一直在脑海中沸腾的梦想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激励和鼓动一个人心无旁骛地埋头苦干,这是实现成功的基本保证。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艰苦困厄与挫折打击,唯有让梦想不停地在脑海中沸腾,才能“迟钝”地去回应外界的种种嘲笑或者是劝诫,从而可以让我们在充满压力与挑战的生涯中,在最失望和最困厄的时候,依然能看到远方摇曳着的希望之灯,鼓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向前,最终抵达辉煌的终点。
3.越羞赧,越可爱
没有羞赧,不成可爱,尤其在庄重严肃的场合。
【内向新说】++ 羞赧:也是一种优势
羞赧者,害羞而脸红也。
生性羞赧的人,在看到害羞的事和听到害羞的话或者是突然置身尴尬抑或庄重的场合时,原本平静的脸蛋立刻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泛起绯红来,进而在接下来的言语与行动中变得手足无措或者是无所适从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外人常常会摇头一笑随即丢下这么一句:“嗨,还是一个孩子!”而对于羞赧的人来说,也总会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归入不大方和不成熟的队列之中。其实,作为一种难为情的表情,羞赧不过是一种不好意思、羞涩的自然流露而已,并非什么弊病。这不,据心理学家的调查,40%—6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涩感,而且几乎人人都有过害羞的体验,即便是脸皮厚如城墙抑或是最寡廉鲜耻的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