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轻视任何人,恰恰在这一点上,一些狂妄自大、出言不逊、不懂礼貌的人却最不懂得,因此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贵人哪里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冠名天下,“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有言:“人而无礼,胡不遗死?”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礼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交常识,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的形式,礼貌体现了一个人的内涵与修养,也是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方法。它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中更应具备礼貌这种基本素质,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引起别人重视的第一印象。
可是,往往有些人,却连这种最普通的常识也忽略,使别人对其印象大打折扣。
言要有礼
有人喜欢在大庭广众或聚会中,与别人交头接耳、细声说、大声笑,完全不理会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弄得在场的人都十分不快,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习惯,有什么重要的事,为何不在人少或私底下说呢?何必一定要这样招人注目,惹人讨厌呢?
春秋时,陈国国君灵公在夏徵舒家里饮酒,说话就很不注意场合和礼貌,而招来杀身之祸。当时他嘲弄孔宁、仪行父两位大夫说:“徵舒和你俩很像。”而那两位大夫也毫不客气地回敬说:“和您也很像。 ”不言而喻,他的意思就是指三人均和夏徵舒的母亲有暧昧关系。结果,陈灵公后来被夏徵舒用箭射死。
无独有偶,说话不礼貌更甚者,造成了“一言祸国”的下场。
三国时,东吴孙权想加强孙刘两家的联盟,希望和关羽结成儿女亲家,于是派遣使者为儿子求婚。但关羽小觑孙权,出言不逊,声称“虎女”焉能嫁“犬子”?导致孙吴联盟破坏,自己不仅掉了脑袋,丢了荆州,还连累张飞、刘备相继身亡,导致蜀国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实际上,对别人的礼貌体现了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表达。
有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没发一言。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 ”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
“那么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作家问他。
朋友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呢? ”
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样也会有益于人际交往;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则会令人反感讨厌,自然也不利于你的为人处世。
勿以礼小而不为
礼貌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表现在语言、着装、举止上等,但它有自身的规律,其基本的礼仪原则:首先是敬人,不要忽略别人的存在;其次是自律,要做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克己慎重、自我反省,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论语》有言:“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对他们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内心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他们真正有礼。
还有一点就是适度的原则,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中,要做到适度得体,掌握分寸,注意细节。
敲门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咚咚”乱敲,声急而响,则显得冒失,长此以往则形成了没礼貌的习惯;还有一种是用拳头去砸,边砸边大叫大嚷:“开门,开门! ”言行极为鲁莽,这就不只是不讲礼貌了,而是显得无知,难免让人厌恶;更有甚者,用脚踢门,“咚咚”巨响,这类人完全失去了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修养,理应戒之。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敲门方式,你还会欢迎他吗?最有礼貌的方式,应当是轻轻地敲,带着音乐般的节奏,柔柔的,一如敲门人的笑脸,发出的每个信号都是对主人的礼貌与尊重。这样的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懂得礼仪修养,自然而然会受到“上宾”的接待。
礼贵在诚
孔子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不能立足社会。为人处世中,送礼也是一门学问。它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融入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社交形式。
可以说“礼品是人品的延续”,每件礼品都是经送礼人精心挑选后才呈送出去的,对方可以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它是人们社交的纽带、一个无声的宣言。它宣告着送礼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普通的朋友、友善的亲戚、感激下属的老板或是一位热心的崇拜者等。
追源溯流,“送礼”这一习俗在世界各国的各个时期都广泛存在,在各国众多的风俗中是最通用的,也是最令人感到亲切和愉快的。“送礼”的初衷是发自真心地奉献欢乐和美好愿望。
因此,仅用慷慨大方来解释送礼是不对的,礼品的价值不能以其价格来衡量,关键看给礼品赋予的意义,而送礼不是施舍,也不是炫耀财富。有多少能力,送多少礼,如果没有那个分量那个心胸,就不要勉强自己。如果送礼显示了你的优越感,或让对方感到自卑,则失去了送礼的意义。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义重”。《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所系上的红头绳,价格虽不值一提,但它却蕴涵着父女亲情,感人泪下,价值非凡。
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用价值的礼物;生活优裕的人,你可以送件有情趣的东西。送礼给前者,你的“姿态”要低,才不伤人;送礼给后者,你的“姿态”要平,才不显得谄媚。总之,所赠送的礼品往往跟人们的思想感情紧密相关。送礼的真正目的应是给别人送去快乐,不管我们送何种礼品,其真正的含义在于其所表达的爱出自真心不带任何条件,这才是最好的礼品。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人是相互的,只有当我们自己先有公德之后,才能要求别人有公德;只有当我们先自重之后,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只有在每个人都能自律,由自己做起,保证自己绝不成为传染病源的情况下,SARS才不会扩散。
——《中国人不传病毒》
地球上,有3/4的地表都是水;人体内,80%也是水。无论在我们的身体里,还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流动着水,水是人类生命之源。
在古代还没有发明镜子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来到有水的地方,揽水以自照。那是因为水清澈透明,可以反照万物。也正是因为水的清澈,能够反观,所以当我们的心受到污染,混浊了,变得不清澈,看不透自己本心,见不着自己本性的时候,我们可以学着静下心来,沉淀内心的混浊,让心灵逐渐清澈。
先圣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老子告诉我们: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样渊深沉静;待人,要像水那样真诚友爱;说话,要像水那样诚实可靠;为政,要像水那样长于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博大精深,丰富异常,如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等。他认为人和人在交往当中,要用柔弱对刚强,用忍让对强硬,最后达到“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地步。人和人相处从层次上分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让”,一个是“柔”。
让三分功给别人
为什么舜把天下禅让给了大禹?那是因为大禹治水辛辛苦苦治了九年,踏踏实实,不争功,不自夸。舜谓之曰:“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说的就是:这么多人,只有你不夸耀自己有功劳,但是天下谁也跟你争不了功劳。结果舜就把天下给禹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如果你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先善待别人,做人要将心比心,做事要多给别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对别人的缺点要善意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马蹄疾时,也不能坐看笑话,居功自傲,而是应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指的就是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快乐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就好像有的时候,走山边小路不可能两个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渊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就要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才算有礼貌,也最安全。
一个人在品尝美酒佳肴的时候,也不可以总是独享,要多想想周围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人们可能由于妒忌而产生其他想法。这个道理正如古人扫墓祭祖一样,现在多数人逢年过节,敬神祭祖也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分洒在周边,送给周围的游魂野鬼吃光,因为人们相信不这样做,那些供给祖先的酒菜会被游魂野鬼给抢光,这虽然是迷信,却也说明了一种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总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不要自己独享,否则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