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赢在说服力
2994500000015

第15章 关键技巧八 (1)

精彩演讲的八大原则

假如你想发表一篇重要的演讲,就要与这个讲题共处一段时日,

并且在内心反复思考。

—演讲家诺曼·托马斯(Norman Thomas)

在《成功有效的团体沟通》中,有一则这样的笑话:

曾经有位官员应邀对参议员作报告。虽然他讲个不停,却是语意不详、不知所云,台下的议员坐立难安,后来有个议员站起来说话了。

他说,这位官员让他想起了一对夫妻。

这对夫妻,丈夫要离婚,但朋友都大感不解,因为这位太太年轻貌美、贤淑体贴,他为什么要离婚呢?“因为她整天说个不停。”

旁人好奇地问:“她都说什么呢?”丈夫回答:“问题就在这里—她从来没有讲清楚过。”

你在对公众讲话时,也像那位妻子一样说个不停,却“从来没有讲清楚过”吗?

其实,要作一场精彩的演讲,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困难。接下来,我想和你分享精彩演讲的八大原则。只要落实这些原则,相信你会发现自己也能赢得满堂喝彩。

原则一:平时就作准备

要怎么作准备呢?就是要随身携带纸笔,当你看到、听到任何有趣的事,就记录下来。因为平时搜集的这些题材,演讲都有可能派上用场。

记得是在1985年,我参加了大儿子黑立言所在大学里的一个颁奖典礼。副校长上台后,他这么对台下的学生说:“你们今天能够得奖,证明你们的记忆力比别人好,不过,也仅限于考试前那一段时间的记忆力。如果现在要你们重考一次,有勇气重考一次的人请举手。”

结果,底下没有一个人举手。这时候他又说:“分数再高也只是一时的成绩,还不如把沟通这门课学好,对于你的人生会产生更高的价值。”

我一听,就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后来有机会到学校演讲,我常常会用到这段素材。因为跟考试、分数有关,学生听起来比较有亲切感,也容易产生共鸣。

另一次,是在黑立国的毕业典礼上,有一位教授上台演讲。他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甫、一位基督教的牧师和一位犹太教的长老,三个人聚在一起,讨论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天主教的神甫说:“在怀孕的一刹那,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个时刻就是生命的开始。”

基督教的牧师有意见,因为怀孕不代表孩子一定会活下来,所以他坚持说:“生命是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开始的。”

犹太教的长老看他们争论不休,只是淡淡一笑说:“如果你问我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会告诉你,生命就是当儿子、女儿都已经离家,而老猫、老狗都已经埋在后院时,我们的生命才开始。”

当我对一群年长、人生阅历比较丰富的听众演讲时,可以用这个故事告诉他们,真正的人生,是从这一刻才开始—当经济基础稳定了,孩子也可以独立自主了,他们就可以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活了,听众都深感认同。这都是因为只要我听了一个好故事就会记下来,面对不同的听众群,就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意。

此外,我鼓励大家平时要多听演讲,尤其是听名家的演讲,对你平时搜集演讲的素材很有帮助。

有一次,我听傅佩荣教授演讲,他提到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很容易得抑郁症,其实这个问题古代就有了。他以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Sisyphus)为喻,西绪福斯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石头推上山顶,石头滚下来之后再推上去,周而复始。我们每天赶着上班、下班,其实就跟西绪福斯一样。他这个比喻很生动,我也是当场就记下来,直到现在,这笔记都还留在身边。

除了做记录,平时如果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了有价值的小故事,要记得做剪报。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则报道,说张忠谋去讲课,一讲就是两个小时,课讲完了,有一位教授说:“您讲了两个钟头,好辛苦哦!”可是,张忠谋却说:“不是这样的,你们在台下听课,比我还辛苦。”

我常常用这段小故事说明“聆听”的重要,因为专心听讲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张忠谋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以他的故事为例,说服力就很强。当我读到这则报道时,就把它剪了下来,“储存”为演讲用的素材。

如果是自己的杂志,手边没有剪刀,撕下来也行。如果是别人的书报,至少可以复印下来保存。

我发现,很多演讲高手都有类似的习惯。

有一次,我在机场遇到了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他在等飞机的空当看杂志。一般人看杂志,可能就是翻翻,而他却是一手拿笔,一手拿便利贴,看到重点就在贴纸上记一下,粘在书页上。我平时看书或杂志时,看到精彩的内容也许就折一下,可是事后很容易就忘记了,石滋宜博士这样的阅读方式,以后找起数据来就方便多了。

前面提到这些例子是想建议你平时就要为演讲搜集素材,这样就不会上了台却无话可说了。

原则二:不要写讲稿

很多人为了获得满堂彩,除了事先准备很多资料,还一字一句地写下讲稿。但是这样就能让简报、致辞或演讲变得更精彩吗?

我的答案是,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回想一下,什么样的演讲听起来最枯燥无味?

很多政府高官对公众的讲话,很难让人想一直听下去,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在念事先写好的演讲稿。

写下的文字和我们口头说的话不太一样。比方说,我们写稿子时,会出现“之”这个字眼,但是平常人说话时,很少出现“之”。还有,我们提到价钱时,书面的稿子会出现“三元”,口语表达却应该是“三块钱”。

如果你只是在念稿子,就不像在“说话”,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在“沟通”,就更不用提说服力了。

一个在致辞、演说中念稿子的人,即使他说得再字正腔圆,因为不夹带感情,也难以令人感动。所以我建议最好不要写讲稿。

可是,这并不代表你不该事先组织谈话的内容。最好的方式就是写成大纲,然后再根据大纲来发挥。

这样,你说的话听起来会更有“人味”。

美国有一位老牌的广播评论家伯尔尼,他还在哈佛大学念书时,曾经参加过校内的演讲比赛,他选了一个故事,写下了稿子,并把稿子熟记在心。

结果,比赛那天才说完故事的题目,他就突然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当时,他几乎快要被惊慌吞没了。急中生智的他决定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当演讲结果宣布伯尔尼得到了第一名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伯尔尼后来成了广播评论家,靠“说话”闯出了一片天,他的秘诀就是不写演讲稿,只写大纲,然后就直接对着听众畅谈。

原则三:不要背稿子

这条原则是呼应前面那条原则的。

有些人在公众面前发表言论时,不是读稿子,而是在背诵稿子。这也不好,因为你等于是在朗读记忆中的字句,这时候,表情就会变得很呆板,无法像平常描述事情那样自然。

背稿子还有一个危险,就是你一旦忘记了其中某个段落,也许立刻就变得秩序大乱,甚至可能会呆在台上。但是如果你记的是大纲,而且是用自己平常说话的语言来表达,就可以一路行云流水地说下去。

以演讲能力著称的丘吉尔,也曾经犯过“背稿子”的错误。他年轻的时候,会先把讲词写下来,然后默记在心里。有一天,他正要面对国会议员发表演说时,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记不起下一个句子该说什么,只好像跳针的唱片一样一直重复着前一个句子,最后,只能讪讪地坐下来,脸涨得通红。

从此,他再也不背演讲稿了。

原则四:运用描述的技巧

在某次的卡内基训练班上,卡内基先生给了学员一个题目—谈“成功之道”。

一开始,学员们谈起“勤奋”、“坚持”、“进取心”都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卡内基给学员们一个建议,要他们找出身边的两个朋友,一个成功了,一个没有成功,用他们的故事来谈“成功之道”。

有一位学员接受了建议,他上台时就讲了两个大学同学的故事:

我的这两个同学,一个个性保守、谨慎,对金钱十分计较,志向倒也不小,他在毕业时曾经声称绝对不从最低的阶层做起。结果,一直等着好运从天而降的他,过了25年,还待在当初他最看不起的低微职位上。

另一个同学人缘很好,大家都喜欢他。虽然他野心也不小,却还是从最基层的职位开始做起,只是一直都很注意是否有更好的机会。他后来到了纽约和别人合伙开公司,开始做承包生意,接下了一家电话公司的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果然赚了一大笔钱。

不用多解释,一般人都可以从故事中了解,什么是“成功之道”。更重要的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诠释主题,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

这就是“描述”的魔力了。

同样一件事,有些人说得平淡无奇,有些人却讲得生动活泼,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关键在于,你懂不懂运用描述来丰富你想要表达的重点。

美国知名女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就说过,描述就是用语言画一幅画,然后你把这幅画传送到听众的心里,让他看到的也是一幅画。

卡内基先生说过,他曾经去听一位国会议员的演讲。演讲的内容主要是攻击联邦政府的许多措施都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卡内基听了感到很乏味。

讲到一半,这位国会议员突然拿起一本小册子,标题是《牛蛙的爱情生活》,是美国国务院农业部出版的研究著作。那名议员紧接着说:“他们把纳税人辛辛苦苦缴的税金,拿去研究牛蛙的爱情生活!”说到这里,议员提高了音量:“牛蛙的爱情生活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然后,用力把小册子扔在了地上。

卡内基曾经打趣说,他大概一辈子都忘不了《牛蛙的爱情生活》。如果那位议员只是不断攻击政府乱花钱,产生的说服力就很有限。但是,通过这么一本小册子,听众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政府拿他们缴纳的税金去研究“牛蛙的爱情生活”,说服的效果就出来了。

描述可以带来“人味”。有一次,我在广播中听见前台湾飞利浦总裁罗益强说:“未来要成功,要‘聪明地工作’。”这是一句很好的话,但是如果我演讲的时候,只是说“某某某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听众会比较没有感觉。

相反,如果我运用描述,也就是我与听众分享听到这句话时的情境,用来“包装”它,效果就不一样了:

有一天,我在公园里面散步,正好有电台在访问罗益强。罗益强前面所讲的内容,我记不太清楚了,后来听到主持人说:“最后,请你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告诉我们,想要在未来缔造成功,该怎么做。”

我一听这个问题,就知道访问要结束了,注意力就特别集中,而罗益强就说:“未来,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要‘聪明地工作’。”然后他又加了一句:“以我们华人成长的过程来说,要想‘聪明地工作’,是很困难的事情。”

很多人以为,上台讲话就是要讲大道理,结果却发现台下的听众兴致不高。如果你能巧妙地运用描述的技巧,大道理听起来就不会那么索然无味了。

另一方面,描述也可以制造听众的期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