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要是碰上别的艺人,才不管呢,该演出演出,该唱歌唱歌,那合同条款本身就有问题,还说不好是谁违约呢。但戴军特老实,他觉得唱片约确实在人家手里,不能再唱歌了。不过还好,还能做主持。戴军说,人在窘迫的时候看到另一个人的窘迫,就会有一种同命相怜。但李静看到的是两个人的“快乐”。无论遇到多么糟糕的事情,她和戴军似乎都能当成段子讲出来,而且永远是从一个人的相声变成两个人的小品。一次李静被叫去陪客户唱歌,一回来就跟戴军说:“今天那傻帽儿唱歌了。”
说着还比画起来,“我还给他鼓掌来着。”
戴军问:“哪个傻帽儿?”李静想了想,说:“唉,我是傻帽。”
其实李静和戴军一直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所以他们会永不放弃善意;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才能更放肆地拿烦恼开涮。这种情绪也感染了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那时候大家不拿工资还能整天笑得脸疼。李静说:“戴军是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的。他的主持,让人笑,他的笑,让人勇敢。”
那时候,有个人和戴军一样站在她的身边,这个人就是她的好朋友兼戴军的经纪人,苏威。苏威是南京女孩,1994年从南京大学的英语专业毕业。当同学们纷纷踏入外贸、银行,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时候,苏威却到南京电台做起了DJ。1999年一个偶然的契机,她加盟江苏卫视的《超级震撼》节目,成为了一名艺人统筹。也就是在这个节目上她认识了戴军,后来成了他的经纪人。只要在北京,她就会跟着戴军去录影,自然就加盟了李静团队的麻辣宴席,并成为了李静和戴军两人共同的朋友。在苏威眼里,李静和戴军都属于“很简单”的人,乐观,又对人不设防。遇到一件很难的事,也会说难,但你永远在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绝望。2001年,江苏台准备推一档新节目。苏威跟台里的关系一直不错,听到要招标的消息就立马告诉了李静,“这个咱们可以试试。”
可要竞标就要先做个样片出来,租棚搭景以及制作的钱都要自己先出。苏威很清楚,那段时间李静公司账面上的钱从没超过1万块。于是她对李静说:“静,我有十万块,你先拿去用吧,就这么多。”
李静一愣,不知该说什么好。她没要这笔钱,而是选择向手头更宽裕的朋友借,不过她对苏威说:“够朋友。”
后来,苏威又找了个台湾的导演帮李静打造新节目。人家台湾导演对居住条件要求很高,李静心想,我哪有钱给人订宾馆租高级公寓啊。没想到苏威说:“静,那个台湾老师住我家就完了,租房太贵。”
于是,苏威从自己在北京的房子里搬出来,和李静在工作室打起了地铺。经过一番认真的折腾,样片获得了台里的认可,一笔制作费随即送到了李静的手上,解了她的燃眉之急。这档节目播出后的收视非常理想,尽管播出的周期并不长,却为李静今后与电视台的深入合作打好了伏笔,同时也让她更加体会到了“朋友”之重。在李静的字典里,除了朋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口号”。经历了这乱糟糟的一堆事,她总算理清了思路:做好节目不是只把节目做好就可以的。于是她背着自己的大包继续游走在各地的电视台和广告主之间,她不怕困难,她只怕自己在困难面前麻木。她时时用各种“口号”来刺激自己的心脏,也刺激团队的神经。“你们一定要知道,咱们将来一定能成为最牛的制作公司,我一定会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办公室里,散兵游勇们弱弱地望着李静,眨眨眼说:“姐,你这又喝多了吧?”李静说:“事儿还没成,我不敢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