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混搭:你是我的励志书
3000700000003

第3章 恍若末路(2)

他们绝不会想到,就在下一个畅快的拐弯之后,一辆加长的香港货柜车竟直直地撞上了身边的一位工友!或许在昨晚和之前的任何一个瞬间,戴军都未有过如此清晰的做梦的感觉。

那个几小时前还在和自己说“买房讨老婆”的人,变成一只断翅的蝴蝶,在空中划出一道残弱的弧线后,落在了路边。

人死了。

血液从他的身体里一点一点地流出来,在阳光的炙烤下蒸腾出最后一丝鲜活的生气。

接着是彻骨的寒冷。

戴军感到自己在太阳底下浑身发抖,他想,原来人在大悲之下是没有眼泪的啊。

之后就是很长时间的失眠。

只要一闭上眼,工友平日鲜活的形象和最后垂死的面容就会不断在戴军的眼前交替出现。

终于,在反复的辗转与焦虑过后,戴军提出了一个极为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我是否也会在20岁的时候死去?20世纪80年代末的诗人们或许也曾发出过这样对死亡的疑问。

海子在他的诗歌《春天,十个海子》中写道:“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只不过对于20岁的戴军而言,青春的故事,是如此的写实。

为了让自己不至猝死于虚无,戴军果断地到深圳中学去报了好几个补习班,他不想再做一个简单的打工仔了——这个愿望很简单,而且还有点粗暴,但的的确确成为支撑他进入下一段人生的重要力量。

对于这一切,他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几乎是同一时间,19岁的张家口女孩李静即将从河北师大音乐系毕业,在这个人生的关口,她没有忙于找工作,而是放下手中的手风琴,去和命运来一次争斗。

两年前,李静本打算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可惜比本科线差了几分,她最终选择了河北师大。

因为按照当时的政策,这个专业先不分本专,两年之后经重新考试合格即可升入本科,于是李静就奔着读本科的机会去了。

结果两年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政策改了,学校只能发给李静和她的同学们一个大专的文凭。

被骗了。

这是李静的第一反应。

告他们!这是她紧跟着的第二个反应。

于是,颇有几分侠气的她迅速组织起一众同学去省教委和省办公厅“告状”。

那一天,省办的大门口嗡嗡地围着一群年轻人,就见为首的大眼睛女孩儿手拿材料,面色凛然。

有人说,小姑娘这么年轻,还上了大学,有什么冤的啊,你看,这门口比你冤的人多了。

李静不管,她见一次不成,就每天骑几个小时的自行车,一家一家地把整个政府部门找了个遍。

其实很多年后,李静和母校间早已化解了心结,但那一刻,她根本无法说服自己。

对年轻的李静来说,世界就是一根铁棍,要么直要么弯。

在最后的最后,李静的老妈站出来了。

李妈妈是当时铁路系统非常有名的“全国劳模”,但劳模妈妈也堪称当时的潮妈,对女儿李静大胆采取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富养”政策,不仅亲自为女儿做最时髦的牛仔裤,而且从不吝啬赠送赞美加鼓励,这使得少女李静成长得快乐、自由,而且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