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上班就对了
3035600000004

第4章 你 VS 工作 (2)

虽然书市的这一规律我已有所耳闻,但是当出版商给我的新书取名为《成功是个什么玩意儿》时,我的第一反应还是“天哪,不行”,就像得知自己的孩子被取名为“富贵”一样。但是经过出版商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及“销售部对这个名字很有信心”之类的疑似威逼利诱后,我还是妥协了,如果这个名字真的卖得动的话。怕就怕名字取得俗了,卖得还是不好,实际上这种可能非常大。媚俗也是有风险的。

有些诗人书商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平衡金钱和艺术的关系。白天他们出“什么玩意儿”之类的书,赚眼球,赚销量,晚上回家在博客上写后现代的诗。这些诗不供出版,不为赚钱,只留给自己看。那些心心念念想做高雅生意的人,大概可以参照这个玩法,不求回报地将高雅供养下去。

没有了成就,当然没有成就感。

在我收到的读者求助邮件中,数量最多的主题是如何找到一个“好工作”。通常“好工作”要具备以下条件:工资待遇高,公司体面,工作强度适中,工作内容有趣……排第二位的当属“该不该跳槽”的困惑:工作遇到了瓶颈,现在有个新机会,当然,你肯定猜到了,后面跟着一个“但是”——新工作有可能不稳定,有可能被派遣到另一个城市,担心自己不适应,并且也许会非常忙。排第三位的问题,就属“没成就感”了。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成就感,尤其是初入职场不久,尚未建立起人脉和个人品牌的新人,或者眼看着比自己入行晚却爬得比自己快的老人。

通常我不会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问题”,真正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眼里的工作就像一个段子中20岁女人眼里的理想丈夫,“他最好帅,有钱,风趣,愿做我忠实的听众,品位高雅,衣着得体,狂野浪漫,时不时给我惊喜……”而到了40岁,这个理想会被修正为“看上去还像个人,秃子也行;等我上了车才开车;搬得动家具;上完厕所能把马桶盖归位……”而眼下的这场经济危机,也许能让这些活在20岁女人幻想中的职业人快速成长。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分析,要求工作本身要有意思,还要求工作应该有意义,本身就是富有的专业阶层病态的想法。在她看来,工作就是工作,就是在完成雇主要求的同时,获取食物和住房的报酬,除此之外的任何收获都应该视之为额外盈余。而且她发现,在金融危机引发裁员风潮后,这类“工作没成就感”的痛苦的抱怨声减弱了很多。

虽然很尖刻,我还是很赞同她的理论。并且我猜测这些觉得工作没成就感的人大概是看多了媒体上坐在红沙发和聚光灯下成功人士的采访,幻想着不用通过任何努力和冒任何风险——即没有什么“成就”,就能享受到他们的“成就感”。

还有一种操作性更强的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心病,就是学会享受自己的工作。我在欧洲多次遇到这样开心的人。在伦敦的康登集市(Camden Market),一个喝啤酒的泥瓦匠老头儿冲我大叫:“嗨,又见到你啦!”开始吓了我一跳,后来才知道是逗我玩儿。他介绍自己从威尔士过来打工,因为这里工钱给得高,而自己的技术又很好(说这句话时他相当自豪),他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正打算把太太接过来长住。在爱尔兰一家踢踏舞主题餐厅遇到的一位老太太服务员也很有意思,当时已是晚上十点,她一边利索地帮我们换着盘子,一边还在欣赏台上的舞蹈表演,并且脚底下也没闲着,在练着舞步,对我挤眉弄眼地说:“我刚学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有她一半的工作热情和态度,一定比现在有成就得多。

如果这样的方式依然解决不了“没有成就感”的困惑,那就什么有成就感就去干什么吧。不过,千万不要再纠缠于什么“但是新工作可能会不稳定”、“然而我会被派驻深圳,与太太分开”、“这个事业做得不好可能没什么收入”……天下什么馅饼都同时掉下来给你,你就有成就感了吗?这样的成就感也太廉价了吧。

爱上会做的事,很难吗?

在经商惨败,背了上亿元新台币的债务,又终于还清债务,一步步走出谷底后,台湾主持人曹启泰说:我发现我天生是个主持人的料,我热爱这个工作,并且为自己的能力而自豪。这个发现在外人看来也许很可笑,他不是早就该在二十年前知道了吗?事实上他那时不知道。在主持生涯走上巅峰的时候,他认为他的兴趣是经商,而主持只不过是一个无聊的、无趣的,甚至面目可憎的赚钱工具。我问过他:你干吗去做那些亏本生意啊?他说:年轻嘛,总想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这让我想起那种兜兜转转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真爱是初恋的爱情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离我远的,比如大导演科波拉,是为了还华纳的债才接拍他根本不屑拍的“黑社会”片《教父》的。他的理想是拍艺术片,虽然这些艺术片让他亏了很多钱。当然他很幸运,他所钟爱的《现代启示录》同样也让他名利双收,尽管赚得比《教父》少多了。离我近的,比如一位做服装面料生意的朋友,突然爱上了心理咨询,觉得面料生意不过是用脚也能把玩的挣钱的营生,不值得花太多注意力。他也是砸了不少钱在心理咨询上,当然,颗粒无收,然后面料生意又一落千丈,于是陷入低谷。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其实自己对面料生意是有激情的,因为有人告诉他,提起面料,他的眼睛就会放光。

每个人都有和自己较劲的时候。想做的事和会做的事,总是南辕北辙。总的规律是,当一个工作顺风顺水的时候,它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越来越少,这时另一个看似能带来更大满足感的梦幻工作就会应运而生。当然,这个梦幻工作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海市蜃楼,中看不中吃,甚至是要赔进整个身家的。这种现象,经济学早有解释,叫“边际效用递减”[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

];这种心理,也早有古话总结,叫喜新厌旧。

好像现在讨厌自己工作的人有很多,不知有多少是因熟生厌的。我记得十多年前认识过一群热爱讨论电影的人,他们有的来自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有的是供电局的,反正都是一群跟电影毫无关系的人。几年后,他们中真的有人做了电影杂志的主编。可是在当了主编几年后,我又有幸见过这人一面,已经和诸多电影媒体从业者一样没有激情了。现在他已经证明做跟电影有关的事是他会做的,不知是否依旧是他想做的。

我绝不是强迫你爱上你会做的工作。但在追寻你想做的事时,最好不要完全丢弃你会做的那些事,尤其是那些你能事半功倍完成的事情。当你追梦受挫时,那些“旧爱”很可能让你从谷底再度翻身。

从来学不会珍惜的“饭碗”。

除了财经电视频道里经常坐在红沙发上斜着身子接受主持人访问的大佬们外,我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至少口头上珍惜自己工作的人。比如,一个供电局的财会人员在提到自己工作时很不以为然地说:很无聊的,饭碗而已。这个漫不经心的“饭碗”究竟有多重要呢?从被裁员后的人身上可见一斑。一个最近被裁员的网络公司事业发展部前员工对我说:他一改原先早上闹钟怎么闹都不醒的常态,如今就连周末都是早上七点准时醒来,虽然对他来说,如今天天都是周末,醒来干吗呢?上上网,到处贴贴简历,请朋友们推荐职位,愁一愁下个月的网费怎么付……无非是寻找饭碗及为失去饭碗而发愁。看来拥有“饭碗”时的幸福感虽然很有限,但失去“饭碗”后的痛苦却比想象中大百倍。

“饭碗”带来的是温饱。一般处在温饱状态的人不会对温饱感恩戴德,而是想得到更高远的东西:比如奢侈的住宅和物品,遥不可及的志向和欲望,一呼百应的虚荣心和号召力。这就是为何在餐馆每张桌子上,谈论的话题都比较大的原因。在一次记者同行的聚会上,大家谈的是中国新闻业的深度市场化改革议题,座位上的每一个人都很像宣传部的官员,仿佛已经制定好了未来的中国新闻业格局;一个MBA聚会上,话题是中国A股市场及创业板的未来,哪怕只投了2万人民币的散户也在发表中国股指走向的宏观概论;而我遇到过一个25岁初入房地产市场做销售的小伙子,他热衷的话题是土地买卖,他有个关系,手里有几百亩地,问我能“消化”多少亩。当然,比起谈及每天如出一辙的工作琐事,这样的话题肯定更刺激,更富戏剧性,同时也让日常工作显得更黯淡。试想一个刚刚定下中国新闻业改革走势的人,怎么能甘愿再回报社值夜班,只为查出稿件中的“的”字是否被写成了“得”字呢?这个时候,谁还会想到每月养家糊口的“饭碗”所依靠的正是把“的”改成“得”,而不是靠制定中国新闻格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