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没有那么简单
30378900000050

第50章 罗生门与历史建模

有名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高人说:历史没有真相。这两句话说得都对,而且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实际。其实不光历史如此,即便是在讯息高度发达的现在,我们每天所收到的信息里,又有几条能代表真相?聚焦网民眼球的一些事件,往往也会像悬疑剧一样,在一夜之间出现剧情大反转。用另外一种表述的话,其实用罗生门来形容历史,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每一本史料对历史事件的记载,都是有自己特定的时代背景的;每一个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都会有自己特定的立场的。在写书的时候,每一位史学家都如同电影《罗生门》里的一个角色,因为时代背景、立场不同,或者本身存在的其它情况(例如历史视界、成长经历、人生遭遇等),往往会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不一样的表述。

很多历史的真相被隐藏在文字背后,我们看古人的史学著作,会看出很多的疑点,亦或者是明显的歪曲史实情况。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后人再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史学著作,同样也会出现这些现象,这都是无法避免而又无可厚非的。所以,我们在阅览或者分析史料的时候,大可不必因为史实被作者歪曲而情绪激动,亦或者是开始怀疑原作者的品行。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并不能说明我们就代表了历史的正义,登上了史学的道德制高点,可以对前辈史学大家不留情面地横加指责。相反,只能说明我们看书还不够仔细,修炼还不到火候,分析还不够透彻,方法还不够科学。

比如,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堪称同一时期记录最全、记载最实的史料了。近年来,却因为《史记》被扒出记载不实和前后矛盾的事情,太史公司马迁无辜躺枪。根据粗略整理,笔者将那些口诛笔伐太史公的行为,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属于不具备基本史学常识类型,这一类型的表象主要是对《史记》的前后矛盾大放厥词。殊不知,正是因为客观求实的史学态度,太史公才将不同书籍里,那些对同一事件无法分辨的不同记载,照搬到了《史记》里。太史公并没有主观臆断,采取统一史料的方法来统一读者思想,而是采取了究竟孰是孰非,留待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自辨,这么一个科学的方法。仅仅是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但不应该怪责太史公,反而还要感谢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选择判断的机会。

第二种属于没文化、没悟性类型,这一类型的表象主要是,因为《史记》里有类似于吞了个鸟蛋就能生孩子、踩个大脚印也能生孩子这样的记载,就认定《史记》不是一部学著作,而是一本神话书。对于这样的言辞,笔者只能说太没文化了,太没悟性了。放眼全球,西元前2世纪以前写出的书里面,有完全是唯物的吗?况且,关于简狄女士吞燕卵,还有姜原女士踩大脚印背后的寓意,笔者在上一篇里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太史公是人不是神,在如此一部影响力非凡的巨著里,存在一些错误或许次序颠倒也是难免的,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上面两段,笔者借着太史公的《史记》阐述了一下,我们在阅览和分析历史的时候应该秉持的态度。接下来,我们着重说一下方法,分析历史的方法。

电影《罗生门》相信很多兄弟姐妹都看过,剧情中对于武士的杀人经过,不同的目击者会有不同的表述。这些不同的表述,像麻绳一样混乱地缠绕在一起,即便我们用心去梳理,依然还被搞得晕头转向。但是,直到电影结尾那把短刀的重新出现,真相似乎就真的浮出水面了。那么,对于历史这一罗生门式的存在,我们是否能够做到真相重现呢?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却还需要我们使用科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历史建模。

对于数学建模,大家都很熟悉,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数学工具。在历史分析中,我们可以将数学建模稍加变化,并用来构建起历史建模。将一个历史时期的一般规则和价值观,作为主要条件构建进一个建模里,那么一个基础的历史建模就形成了。而对于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一个特定事件,在历史建模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将当事的人物特点、相互关系以及其它的影响因素加进历史建模里,这就形成了历史事件建模。不论是历史建模,还是历史事件建模,对我们分析历史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在对夏朝时期的历史分析中,笔者就小用了一下历史建模。

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适应于本时期特点的一般规则和价值观。对于夏朝时期的一般规则和价值观,我们或许还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但是却可以从一些历史记录和事件中梳理出一些。比如奴隶主贵族相互之间遵守的道德底线,以及财货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等。

夏朝是中国奴隶制国家初步确立的一个时期。从国家这个层面来说,夏朝是由很多不同的氏族所组成的,这些氏族向夏后氏表示服从,并定期缴纳贡赋。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夏朝与尧舜时期乃至于五帝时期相比,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说,夏朝的社会是由奴隶主、奴隶还有平民三个阶层所构成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夏朝的社会属性形同于商周时期。

夏朝上接尧舜时期的原始禅让,下接商周的奴隶分封,在历史上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尧舜时期的一些规则和价值观,到了夏朝的时候依然在发挥作用;而代表三代时期最完备规则和价值观的《周礼》,在夏朝时候已然显现出了萌芽形态,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奴隶主贵族相互之间遵守的道德底线。夏朝时期的很多奴隶主们,他们的祖先在尧舜时期也都是一些大氏族的族长,这些奴隶主继承了他们的祖先作为族长的知识、经验和权威。同时一并继承下来的还有一般道德规则,比如奴隶主贵族的荣耀和责任,就是这么一路传承发展,并最终形成一整套规则的。所以,夏朝的社会形态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奴隶主、封建、贵族。

当然,在夏朝时期的一般规则之下,当然也会有特例的出现,最大的特例就是烹杀后羿的寒浞了。在寒浞之前,夏后启打败了支持伯益的势力,夺取并巩固了政权,却分封了伯益的儿子;在寒浞之后,商汤打败并夺取了夏后氏的政权,也并没有置夏后履癸于死地。唯独这个寒浞,为了夺取王位,不仅烹杀了后羿,还杀死了后羿的儿子;为了巩固权力,不仅杀死了相,还要追杀相的遗腹子少康。

夏朝时期的价值观念,就主要体现在财货上了,比如用财货可以表达忠心,在财货与人命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等值关系,财货甚至可以光明正大地换取权力等。在被夏后氏打败之后,有施氏通过向夏后履癸进献财货与小美女妺喜的方式,解除了本氏族的灭族之危;同样在被夏后氏打败之后,岷氏有样学样地向夏后履癸进献了财货与两位小美女,同样解除了本氏族的灭族之危;在被夏后履癸囚禁之后,商汤用足够数量的财货不仅救了自己一条命,更是光明正大地给商氏换来了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征伐诸侯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