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透牛皮经
3053600000016

第16章 开悟篇 (10)

长庆慧棱花二十年“吃必要的苦”,坚持参禅不懈,这是难得的精进典范!所以他开悟以后,悟境非常坚实,通过了雪峰与玄沙的勘验。他深刻明白,悟境是无法说的,所以颂里说:“如果有人问我悟了什么,我只好拈起拂尘堵住他的嘴!”

曾经有僧人问他:“什么是正法眼?”这也是不能回答的,答了就杀死对方的开悟潜能,因此他说:“我希望不再把沙子撒在别人眼里!”

不论任何事,想成功就要“吃必要的苦”。

附记:从生命不死的长远观点来看,每个人的修行起点是不同的,有人今天才开始修行,有人则连续努力好几辈子了,所以有人这一生二十年才能开悟,有人却可以言下开悟。无论如何,必要的苦少不得!

何道理之有

(鼓山神晏)一日参雪峰,峰知其缘熟,忽起搊住曰:“是什么?”

师释然了悟,亦忘其了心,唯举手摇曳而已。

雪峰曰:“子作道理耶?”

师曰:“何道理之有?”

雪峰审其悬解,抚而印之。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页三五九

【白话新唱】

鼓山神晏有一天参访雪峰义存,雪峰慧眼独具,看出他的开悟因缘成熟了,忽然冷不防地站起来用手抓紧他说:“到底禅师悟的是什么!”

瞬间,神晏豁然开朗,完全明白了禅是什么,但是他什么也说不出来,连自己悟到的也忘了,暂时停止思维运作,脑海中毫无一丝杂念,唯有一片智慧光明!他只能向雪峰摇摇手,表达:“师父!我找到了!”

过了一会儿,雪峰考他:“你明白什么道理?”

神晏豪气地说:“有什么道理可以明白?”

雪峰明白他已开悟,拍拍他表示印可,世间从此又多一个逍遥自在人。

【分析与鉴赏】

这是一次开悟瞬间的真实记载。开悟瞬间,人的身心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在呼吸上,会气离出入,也就是“暂时停止呼吸”;在心念上,会无想无念,也就是“没有一丝杂念沾上心头”。在此当下,你逼迫他说话,他是无法表达的,就像神晏一样,只能摇摇手示意,等过一会儿,他才能说话。

雪峰禅师很有经验,等他恢复正常后才问他:“你明白什么道理?”神晏豪气万千地说:“有什么道理可以明白?”

许多事情是没有道理的,只是纯然的感受,一有道理,就死了!如同一朵不知名的花,你感到她的色泽、花形非常美,这样就够了,倘若再动念去思索花儿美在何处,你就杀死美了!当你纯然感受花儿的美,你与花儿是一体的,两者之间没有距离。当你思索、分析这份美,你与花儿各自为独立的个体,你只能解剖美的尸体,而不能活在美的当下。

恋人之间的浪漫爱,也是珍贵在未分析之前的纯然感受,一旦开始思维:到底对方爱我什么?对方又有什么值得我爱?这时,浪漫爱已被谋杀,欲望、名利、计较之心,成为现实的主宰。

禅师,总是对人对事保有浪漫爱的情怀。

何必费力

(天竺子仪)初游方谒鼓山,因问曰:“子仪三千里外远投法席,今日非时上来,乞师非时答话。”

鼓山曰:“不可钝置仁者。”

师曰:“省力处如何?”

鼓山曰:“汝何费力?”

师自此承言领旨。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页四二五

【白话新唱】

天竺子仪拜访鼓山神晏,请问他:“子仪远从三千里外前来学法,今天刚到,不是恰当的时间来向您请示,乞请您慈悲,愿意现在回答我的疑问。”

鼓山神晏说:“你不远千里而来,难能可贵,请问吧!我知无不言。”

子仪说:“如何省力,就能开悟?”

神晏说:“开悟容易得很,你何必费力?”

子仪从这句话获得启示,领受了禅的心法。

【分析与鉴赏】

学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松与柔是高级心法,也常常揣摩如何在打拳时达到松与柔的境界。然而奇怪的是,真正能体会松与柔的人却少之又少。

所有的太极拳名家都会说,太极拳易学难精,至少要投入四十年苦功才能大成。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只要能掌握松与柔的心法就能跻身大师境地,可是大家仍然做不到?

严格说来,这是因为学太极拳的人,总是“偷心不死”,内心里总是对于“松与柔才能发挥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一丝怀疑。即使是渺小如蚂蚁一根触须毛的怀疑,学人就无法真正体会松与柔,永远在使蛮劲。

除非你有幸追随在太极拳大师身边,亲眼看见他既能松与柔,又能使出千钧之劲,然后大师亲口告诉你:“就是这样!”那么你才有可能完全相信这种与常识逆行的最高心法。

松与柔,其实是一切人类活动要臻于出神入化的最高心法,武术、运动、催眠、气功、舞蹈、瑜伽、禅坐等等都不例外。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走路、坐卧、做家事,若能掌握松与柔的诀窍,你也会感到宛如活在天堂。

开悟也是一样,任何费力的事情都是有为法,你必须领悟,什么都不做,才是开悟最有效的方法。

天竺子仪是幸运的,鼓山神晏一告诉他:“何必费力!”他立刻完全听进去了,马上开悟。

修行的吊诡在于,你必须做很多努力,最后你才会领悟,其实什么都不做更快!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登峰造极之人说出来的心得,往往至简单、至容易,以致于我们听到时因为太简易而不太能相信:只是这样吗?

就这么去

(守初宗慧)初参云门,门问:“近离什处?”师曰:“查渡。”

门曰:“夏在什处?”师曰:“湖南报慈。”

曰:“几时离彼?”师曰:“八月二十五。”

门曰:“放汝三顿棒!”

师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什么处?”

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师于言下大悟。

《指月录》卷二十一页三七五

【白话新唱】

守初宗慧首次参访云门文偃,云门问他:“最近从哪里来?”守初答:“从查渡来。”

云门又问:“夏期在哪里过?”守初答:“在湖南报慈寺。”

云门又问:“什么时候离开的?”守初答:“八月二十五。”

云门忽然说:“我该打你三顿棒子!念你是刚来的新人,先让你欠着。”

第二天,守初上来问讯,说:“昨天承蒙和尚寄着三顿棒子不打,但不知我过错在哪里?”

云门骂他:“你这酒囊饭袋!你还管什么江西湖南?就这么去!有什么好疑惑!”

说也奇怪,守初被这么一骂,竟然言下大悟!

【分析与鉴赏】

禅师寻常的寒暄语,往往夹枪带剑,句句都是陷人坑、绊马索。云门虽然口头上问守初从哪来、何时来,实际问的都是言外之意,守初要提高警觉了!

“你从哪来?”“从来处来。”

“要往何处?”“向去处去。”

“几时离彼?”“从未有到,又哪有离?”

像这一类对话,算是标准禅式对话。当然,对禅门机锋涉猎过的人,已经不觉新鲜,反有俗滥之嫌。

守初老实照句面意义连续回答三次,就是眼力不足,看不出云门已经意在言外,以超格语言在试探他了,所以才说他该打三顿棒子。以前慧忠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也同样傻傻应了三次,慧忠国师就叹说:“原来以为我辜负你,现在才知道是你辜负我。”

守初苦苦思维了一天一夜,找不出答案,所以又来问云门。注意,找不出答案是正常的,但竭尽所能去找答案,却是“吃必要的苦”。

云门只骂他一句,说:“就这么去!”守初就悟了!因为在那当下,云门为他指出:凡你所说,凡我所问,全都是佛性自然流露,还有什么好疑惑?

不知最亲切

(清凉文益)值天雨忽作,溪流暴涨,暂寓城西地藏院,因参琛和尚。

琛问曰:“上座何往?”师曰:“逦迤行脚去。”

曰:“行脚事作么生?”师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切!”师豁然开悟。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页四七九

【白话新唱】

清凉文益本来要启程了,正好下大雨,溪流暴涨,就暂时住在城西的地藏院,顺便参访桂琛和尚。

桂琛问他:“你要去哪里?”

文益说:“到处行脚。”

桂琛说:“你到处行脚,想求些什么?”

文益说:“我不知道。”

桂琛笑着说:“不知最亲切!”

呀!清凉文益马上开悟!

【分析与鉴赏】

罗汉桂琛问他:“行脚做什么?”其实就是问他:“开悟的人悟了什么?”

清凉文益老实回答:“我不知道。”

没想到桂琛说:“不知最亲切。”意思是说,开悟的内容确实不是意识心所能知道的,凡是意识心所能认知的都是幻相与错觉。

这句话像一枝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棒,将一句平凡无奇的“我不知道”翻转为散发真理光采的真知灼见,使清凉文益当下摆脱意识心的束缚,看到了真理。

洞宾错用心

(吕洞宾)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锺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曰:“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旁有窃法者!”

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

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嘱令加护。

《指月录》卷二十二页三八一

【白话新唱】

吕洞宾是唐朝末年的人,曾参加三次科举,却都名落孙山,偶然在长安的酒馆里,遇到了汉代的神仙锺离权,传授他道家长生不死之术。吕洞宾道成功就以后,从此隐显莫测,一般人都看不出吕洞宾的境界。

他曾游山玩水至庐山归宗,在钟楼的墙壁上题诗曰:“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不久,他路过黄龙山,看见紫云成盖,以为这里有异人,就进寺寻访。正好,黄龙祖心禅师击鼓升堂,准备说法,吕洞宾也跟着听法,一探黄龙祖心禅师的虚实。

黄龙一见到吕洞宾,气宇非凡,心里猜测这一定是吕洞宾了,就打算助他一臂之力,诱导他进入禅门秘境,故意以严厉的语气对大众说:“今天有人来盗法!”

吕洞宾听了,微觉惊讶,这禅和子果然有点道行,于是毅然出列,准备正面攻坚了,他问:“一粒小米之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大地山川,这是什么意思呢?”

黄龙根本不理会他,反而指着吕洞宾说:“你呀!是个守尸鬼!”

吕洞宾辩护说:“是吗!我丹田之中可是练好了长生不死药,你有吗?”

黄龙说:“是啊,尽管如此,就算你长生不死,活到八万劫之后,若是不能在心法上体悟无生,活得这么久也不得解脱啊!”

吕洞宾说不过他,想让黄龙见识他的真功夫,就放出一道明亮的剑光射向黄龙,没想到飞剑一到黄龙身畔就动弹不得了!吕洞宾这才佩服,黄龙禅师果然真有本事!就向黄龙礼拜,请求他指导一条佛法快捷方式。

黄龙问他:“我不问你半升铛内煮山川,但是你说说看什么是一粒小米藏世界?”

喔!喔!这话是刚才吕洞宾问黄龙的,没想到现在黄龙用来反问他,这一问之下,他才恍然领悟到什么是小米之中藏世界的真义!

于是他写了一个偈子:“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黄龙嘱咐他好好保住这份悟境。

【分析与鉴赏】

吕洞宾是道教八仙之一,他有深厚的悲愿,要度尽天下苍生。但是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吕洞宾与禅宗也有一段因缘,就是本公案所述的,他在黄龙禅师处领受了禅门心法。

本公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禅宗在中国修行界这个大舞台上,不可避免的,除了遭遇佛教内部其他宗派的挑战,也会遇到佛教以外的修行人来“踢馆”。如果黄龙禅师没有真本事,呵呵!恐怕吕洞宾那道剑光就让黄龙禅师人头落地。

禅师是只论见性,不谈禅定、神通。可是一个真正证悟的人,高级气功、高级禅定、高级神通都将伴之而来。而若修行人一开始就搞气功、搞神通,开悟却不会跟着来,反而越行越远。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乃是破除大小、一多的对立,呈现绝对的境界,那是无法用形容词形容的境地,也是无法说明,只能意会的境地。而吕洞宾说这话时,他的境界尚未到此,虽然他也具有可以变大变小的神通力,却仍还在心意识变化所作的有为法,不契合无生之理。

直到黄龙禅师以他自己说的“一粒粟中藏世界”反诘时,吕洞宾才被禅师诱导而入理。

这种以当事人的话反诘的技巧,往往产生奇效。

卸下心上的石头

雪霁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

师曰:“在心内。”

藏曰:“行脚人着什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

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

藏语之曰:“佛法不恁么。”

师曰:“某甲辞穷理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