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透牛皮经
3053600000002

第2章 杜撰篇 (1)

拈花微笑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指月录》卷一页二十四

【白话新唱】

有一天,弟子们正在等待佛陀开口说法,没想到,佛陀沉默无言,只是拈起一朵花,弟子们看着这朵花,平凡无奇,实在不知佛陀在做什么,一时,场面寂静得令人窒息。

只有大弟子迦叶,忽然露出难得的微笑……

佛陀欣然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微妙无比的法门,无法用言语文字来描述,也不记载在经论里。这个法门可以迅速使人领悟真理,超越表面假相,认清人人本具佛性,当下证得涅槃,烦恼欲望从此不妨碍,做个快乐自在人。

“这个法门是佛门至宝,就在迦叶的微笑里,我已经完全传给他了!”

【分析与鉴赏】

拈花微笑,成为禅的源头。依《指月录》的记载,尊迦叶为禅宗的西天一祖,代代相传到达摩是西天二十八祖,然后达摩西来,是为中国禅宗初祖,一脉单传到六祖慧能,禅门龙象一时出世,开出禅宗灿烂辉煌的盛世。

可是,依我之见,拈花微笑,却是佛教史上最美丽的谎言!

因为拈花微笑并非历史事件,而是后人捏造的:不是中国禅宗祖师杜撰,就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创者无中生有的。

就风格而言,我大胆推测,这个警世大谎言是中国禅师的手笔。

不过,谎言有时比真话更真,比实话更美,更令人沉吟再三,回味无穷。

芸芸众生,都生活在幻觉中,不知生命从何而来,一头栽入滚滚红尘,于悲欢离合无端啼哭无端笑:眨眼老病袭来,却又不知生命流向何处。

祖师是已斩断幻觉的人,为了指引犹在幻觉中的众生,随缘杜撰美丽谎言,只要众生喜欢就好,于祖师而言却早没有谎不谎言的分别了。

其实佛陀才是天字一号的大说谎家,他说法四十九年,偏偏又说自己未说一字,又说无佛可成,无道可修!

如果一个小谎言可以擦亮众生的眼睛,看清宇宙人生的大幻觉,这样美丽的谎言真是一本万利的最佳投资。

拈花微笑的故事,确实说尽了禅的秘密。

佛陀什么也没说,拈花只是一件平常事,可是迦叶却领受了“正法眼藏”,一个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最高的真理。这象征了真理的不可言说,与真理的遍藏一切处。

佛陀虽然没有说话,但是那朵花却将真理说得明明白白,毫无遗漏。

真理本来就在万事万物中将自己清清楚楚展示了,不论佛陀拈起一朵花也好,拈起一茎草,竖起一根指头,都在宣说同样的讯息。

能够体会这个的人,当下超凡入圣,由烦恼缠身的凡夫摇身一变为解脱自在的圣人。由凡到圣,只是一线之隔,瞬间就可以达成。这就是伟大的顿悟法门。

拈花,无言,微笑,微妙法门,涅槃妙心,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追求解脱的人,莫忘了,佛是美丽的人,生命是美丽的心,宇宙是美丽的花。美,或许是拈花微笑的不传之秘以外的不传之秘吧!

佛寺盖好了

世尊因地布发掩泥,献花于燃灯佛,燃灯见布发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

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刹竟。”

时,诸天散花相赞。

《指月录》卷一页二十

【白话新唱】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曾经献花来供养燃灯佛。当时天上刚下过雨,地面泥泞不堪,释迦立刻俯在地上以长长的头发覆盖在泥泞上,让燃灯佛走过而双脚不沾污。

燃灯佛因释迦的无比虔诚,深深感动,以手指着释迦长发覆盖的地面说:“这里,宜建佛寺,来纪念这件伟大的事迹!”

从大众中立刻走出一位贤于长者,他随手折了一根树枝向燃灯佛指的地方一插,说:“佛寺盖好了!”

这时,空中飞翔的天人忍不住散下缤纷的天花,赞叹贤于长者精采绝伦的演出!

【分析与鉴赏】

过去生的释迦牟尼佛布发掩泥,好让燃灯佛双脚不履泥地,是一则著名的本生故事。没想到,到了禅师手上,又杜撰出更精采的剧情,禅师真是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手指!

燃灯佛因着释迦的无比虔诚,感动之余,指地说宜建梵剎,就世情来说是理所当然。谁料燃灯佛这句合乎人情义理的话中却暗藏陷阱——如果有人真的在此大兴土木,盖所堂堂巍巍的佛寺,未免太认真、太著相了。

万一燃灯佛的弟子们立刻一呼百诺筹划起建庙事宜,哈哈,燃灯佛就得忏悔了。徒之不肖,师之过也!弟子们竟然不知道,最富丽堂皇的庙宇,莫过于自己的心!

幸好贤于长者当机立断,立即随手摘下树枝往地一插,说:“庙盖好了!”

小小的一根树枝,既破除了建庙的执著,也暗示着一根树枝也可以是一座佛寺,象征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深义,及时回应了燃灯佛给弟子们出的一道难题。

高手交锋,电光石火之间,精妙尽出!天人眼见一幕精采的短剧,立刻散花赞叹。这是公案最优美的剧终景致,毕竟好戏还需内行的观众来欣赏,才能宾主尽欢。

摩尼珠的颜色

世尊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

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

世尊藏珠,复抬手曰:“此珠作何色?”

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

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

时,五方天王悉自悟道。

《指月录》卷一页十九

【白话新唱】

世尊拿出一颗摩尼宝珠问五方天王:“这颗宝珠是什么颜色?”

天王们因所站的角度不同,于是各自说看到了不同的颜色。

世尊藏起宝珠,伸出空无一物的手问说:“那么,这颗宝珠又是什么颜色呢?”

天王们大感疑惑:“佛啊!你的手上没有宝珠,哪来颜色呢?”

世尊说:“你们真是执迷不悟啊!我拿出世间的珠子,你们就硬要说有青黄赤白各种颜色。可是我将真正的宝珠展示给你们,你们却看不见!”

啊!被世尊一震撼,五方天王个个当下悟道!

【分析与鉴赏】

佛陀真是了不起的魔术师,变个戏法,就让五方天王当下悟道!

这个公案,意义深广,大须仔细琢磨。

天王看宝珠,各说不同颜色,象征了众生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看事情,只能看到狭隘的视野,却以为这狭隘的视野乃是唯一的真实。

就道而言,象征了修行人各自站在自己的体验,只看到了一部分的道,却以为这一部分就是全部,就是究竟,别人的都不对!于是产生了数不清的宗派纠纷、门户之见。

推而广之,人类千古横祸的根源,在此表露无疑。

难得的是,世尊以如此充满童趣的手法来表达。

然后世尊把珠一藏,伸出空空的手,却问天王们:“这颗宝珠又是什么颜色呢?”这个把戏暗藏的玄机又更上一层楼,天王们果然被考倒了!

手上空空,世尊却说这才是真正的宝珠!因为,真正的宝珠,象征了人人本具的佛性,乃是无形无相,稍微冠上名词,就着相了,离佛性越远了。

所以六祖曾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说:“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答是答对了,却著相了,六祖立刻呵斥:“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本源佛性!”

而其实,当我说:“真正的宝珠,象征了人人本具的佛性。”这又是给读者一个陷阱,请诸仁者小心谨慎!

皆为戏论

世尊因有异学问:“诸法是常耶?”世尊不对。

又问:“诸法是无常耶?”世尊亦不对。

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

世尊曰:“汝之所问,皆为戏论。”

《指月录》卷一页二十三

【白话新唱】

有外道来请问世尊:“一切事情都是恒常不变吗?”世尊沉默不语。

外道又问:“那么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常不变吗?”世尊仍然沉默不语。

外道感到十分疑惑,按逻辑来说,诸法不是常就是无常,两个之中一定有一个对,为什么世尊都不回答呢?所以他又问:“世尊!你是了知一切事物的觉悟者,为什么你不回答我呢?”

世尊说:“你的问题,全都是戏论,叫我如何回答呢?”

【分析与鉴赏】

世人往往不知道,他们所忧虑、担心的事情,往往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自己妄想出来的。

常与无常,是形而上的问题。佛陀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思考形而上的问题,对于人的烦恼、痛苦毫无帮助;而且,耽溺于形而上的思考,本身又是烦恼、痛苦的来源。

诸法,没有常与无常,诸法只是依照本来面目忠实地展现。但人类在认识诸法时,却用常与无常等语言、概念投射其上,使得人类只认识这些语言、概念,却自隔于诸法的本来面目。

佛陀对这类问题的沉默不语,其实就是明明白白的回答:远离语言、概念吧!回到人类还没有投射语言、概念之前的心。用这样的心来感知诸法,你自然明明白白,也就不会向我问这种无中生有的戏论!

可惜外道不能体会佛陀的无言之意,还要问:“为什么你不回答我呢?”

佛陀只好沉痛地说:“汝之所问,皆为戏论!”

人,几乎都活在戏论中,打从幼时学会说“我”,就揭开了人生第一戏论,此后于一切事物之上安立语言、概念,戏论便如水包围了鱼,而鱼浑然不觉!

何时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即使你不知道玫瑰花的名字,你也能欣赏玫瑰的美艳与芬芳呢?

佛不认识猪

世尊一日坐次,见二人舁猪过,乃问:“这个是什么?”

曰:“佛具一切知,猪子也不识?”

世尊云:“也须问过。”

《指月录》卷一页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