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说论语
3056800000042

第42章 论人 (1)

孔子是一个厚古薄今的人,他对古人总是很崇拜,认为古老的社会才是完美的社会。因此,孔子经常赞扬古人来贬低当世。同时,孔子也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他喜欢赞扬外国人来贬低本国人。

很显然,孔子就是一个愤青。

在不同的年龄,孔子的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孔子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可以发现孔子的价值观以及其价值观的变化。那么,孔子推崇的人,往往也是对孔子思想产生影响的人。孔子最推崇的是什么人呢?周公、管仲、子产、老子。基本上,这也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演化过程:儒家——法家——道家。

管仲

16.1(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见识真是很差啊!”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家宅,每处都有一套管理人马,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位置,管仲也有这样的位置。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解析】孔子在批判管仲不节俭以及不懂得周礼。所谓三归,历史上解说众多,总的意思无外乎管子很有钱很铺张很违背周礼。管子确实不是一个很讲究周礼的人,很多地方的规格竟然跟国君齐桓公一样。对此,孔子还有一个评价,说是管子这样奢华,让齐桓公很难办。由于功劳大能力强,管子的奢华固然在当时没有人敢说三道四,可是,管子的家族却因此被其他家族敬而远之,在儿子这一辈就不得不出逃楚国了。所以说,孔子的话不无道理。

关于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历来也是说法不一,因为孔子对管子有赞有弹,看上去不知道他究竟怎样给管子打分。其实,如果弄清楚了孔子评论孔子的时间顺序,就很容易搞清楚答案了。这段话是孔子早期对管子的评论,这个时期孔子还在拼命宣扬周礼,并且他并没有到过齐国,完全没有感受到管子的先进治国理念。这个时期,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很低。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不成功;打仗,总是当逃兵,说是怕自己死了没人养老娘。后来辅佐当时齐国国君的弟弟公子纠,齐国国君被杀之后,公子纠和弟弟小白争夺国君,公子纠被杀,管仲并没有尽忠而死,而是在鲍叔牙的引荐下投靠小白,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中国第一相”,辅佐小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小白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在治理国家上有很多创举,他注重经济和商业,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倡礼仪廉耻。中国的户籍制度、盐铁专卖、百姓议政,甚至金融管理等思想都从管仲开始。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纵横中原的同时帮助其他诸侯打击北方野蛮民族。齐桓公因此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而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的原则是“尊王攘夷”,这一点尤其得到孔子的赞扬。

【现实解说】某大学某教授,一天说到美国第三任总统、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一脸不屑:“这个人很差劲的,是个奴隶主,还有作风问题,跟黑人女奴隶还生了孩子。他要是伟人,我妈都是伟人了。”

16.2(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而不动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解析】什么是仁?孔子说了:世界和平就是仁。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尊王攘夷,维护和平,却尽量避免使用武力,这不是仁吗?管仲对付诸侯非常有策略,以诚信为主、威胁为辅,实在不行才动用武力。当时的齐国尽管也多次出兵,真正交战的却只有与北狄,与中原诸国以及楚国都是和平收兵。所以,尽管齐桓公的霸业比后面的霸主要小,却是最受推崇的霸主。

为什么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下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因为孔子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是孔子在齐国期间或者从齐国回到鲁国之后,通过在齐国的见识,孔子亲身感受到了管子给齐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到了齐国与鲁国的差距,亲身感受到了齐国人对管仲的崇拜,因此孔子对管仲的态度已经转变了很多,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崇拜管子。可以说,对于管子的态度的变化,同时也是孔子政治理念变化的反映,正在由儒家而转向法家。

【现实解说】某大学某教授后来作为交换学者去了美国,待了两年。回来之后学生们接风,学生甲说:“杰斐逊真不是好东西,他是英国人的后代,竟然还跟英国人斗争,帮助美国独立。这个人,真是卖国贼。”某教授拍案而起:“你懂个屁!要是美国不独立,今天还在给英国人种棉花呢,那我们今天还用个屁电脑,坐个屁飞机,看个屁好莱坞电影。杰斐逊,人类伟人。”

16.3(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已经被野蛮民族征服,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管仲岂能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

【解析】由子贡问这个问题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子贡的性格应该是最能理解管仲的。所以,这应该是子贡与孔子“斗争”时期,子贡特地准备好来与孔子争辩的,谁知孔子的回答出他所料。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比之上一段更进了一层,对管仲已经到了崇拜的地步,孔子思想的法家化更加明显,管仲就是他眼中的圣人,即便别人认为是污点的,他也认为是正确的。

“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孔子在齐国亲眼看到的。管仲为齐国留下来的是制度是规范,因此一百多年以后齐国人民还在受到管仲的恩惠,这从侧面说明,管子的思想具有法家的特质。“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是对管仲的最高评价,认为管仲拯救了整个中原,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劳吗?“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个强烈反问,作为对子贡的还击。

想象一下,子贡被反问得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现实解说】某大学某教授回国后上课,学生乙说:“杰斐逊真不是好东西,他是英国人的后代,竟然还跟英国人斗争,帮助美国独立。这个人,真是卖国贼。”某教授大怒,说道:“你懂个屁!杰斐逊不仅起草了《独立宣言》,还设计了美国政体,美国后来才能几百年来一直发展,后来成了世界首强。你再说杰斐逊的坏话,我跟你急!”

16.4(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爱护百姓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也差不多。”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解析】子产是郑国的权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岁数大于孔子,孔子对他非常尊重。所谓“彼哉彼哉”,很多人解释成“他呀他呀”,其实是蒙混过关。子西是楚国的权臣,楚王的哥哥,性格温和,曾经把王位让给弟弟,主张避免战争,休养民生,孔子对他也很尊重。之后说到了管子,管子抢了别人的封邑,孔子却为管子辩解。

从时间看,这自然是更晚一些的事情,子西当政已经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这段话则应该是孔子回到鲁国之后。试想一下,如果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早期,孔子会怎样说管子?他一定会说管子贪婪无礼。可是在这里,孔子却为管子辩解,而且辩解得有些强词夺理。说明什么?说明管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对子产子西,孔子是尊重;对管仲,孔子是崇拜。

子西,名熊宜申,字子西,楚平王的庶子。楚平王死后,令尹子常欲立他为楚王,子西拒绝,而拥立年幼的太子珍为楚昭王。后来吴国灭楚国,在楚国复国过程中,子西功劳最大。之后,子西出任楚国令尹(即宰相),休养生息,使楚国重新崛起。之后,心地善良的子西召回在吴国避难的侄子公孙胜(被废的太子建之子),却被公孙胜所杀(此时孔子已经去世)。

【现实解说】当一个人真的为国家为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时候,老百姓会心甘情愿地来为你牺牲。相反,当一个人利用权力搜刮老百姓,老百姓就会恨死你。

子产

16.5(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解析】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子产治理郑国,确实毫无私心,因此备受尊重和信任。子产曾经说过:“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后来子产去世,家无余财,儿子将他草草埋葬。而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孔子这里,孔子为之哭泣,称子产为“古之遗爱”。

子产有管仲的风格,孔子对子产一向就很尊重。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二十二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对比当时的鲁国和郑国,孔子更多感慨。在与孔子同时期的政治家中,子产是最受孔子推崇的。

子产,春秋时政治家。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郑穆公的孙子。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子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不过铸刑鼎这件事情受到孔子的批评。

【现实解说】一个政治家是否伟大,不在于自己怎样吹捧自己,而在于人民怎样评价你。

16.6(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政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解析】子产管理郑国,发布政令都很谨慎,必须经过四个人的程序,并且发挥各自的长处。裨谌是郑国著名学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星象学者;世叔是游吉,子产的族侄和主要助手,为人谨慎公正;子羽名叫公孙挥,子产的堂弟,擅长辞语;经过这三个人的写作和修改,政令不仅严谨,而且用词恰当优美,最后子产再作润色,然后发布。

此事也见于《左传》,应该是孔子在修《春秋》的时候说的。

【现实解说】工作要有程序,就能各司其职,各展其长,事情就能事半功倍。

晏婴

16.7(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就会尊敬他。”

【解析】晏平仲就是晏婴,也就是晏子。晏子为人正直,口才好,因此跟他相处,让人觉得很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