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金说6:社交礼仪
3060800000019

第19章 打电话的你 (1)

各位好!以下我们来谈谈有关打电话的礼仪。

林姝最近被一家香港公司的驻沪办事处招聘为秘书,能够进入这样一种从各方面来说条件都很不错的环境中去锻炼、发展自己,她自然无比高兴。然而让她不曾料到的是,上班的头一天,就挨了顶头上司一顿“克”:“小姐,你应该先去学一学怎样打电话。”林姝当时气得不得了,她心里想:“你真是小瞧我了。我家10年前就装上了电话,平日我最爱打电话了,几乎天天都打。难道打了10年电话的我还不会打电话吗?”

可是林小姐并不知道,经常打电话的人未必就“会”打电话。准确地说,很有一些人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电话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打电话和接电话这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上所作的一切,都直接关系到自己在通电话时的交际对象对自己印象的好坏。

就拿林小姐来说吧,她之所以挨“克”是事出有因的:那天林小姐刚刚走进写字间,她的上司吩咐了一些事情让她办,然后就外出了。一刻钟之后,外面打进来一个电话,找的正是这位碰巧不在的上司。林小姐听了之后,便问对方:“您是哪一位?您怎么称呼?”待对方自报了家门,她又告诉对方:“很抱歉,我的上司外出了。我已记下了您的姓名。您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吗?”

从表面上看,林小姐的“应对”没有什么破绽,她的语言也没有明显的失礼之处。然而从电话礼仪的角度来看,她的回答绝对不会使通话的另一方“痛快”。关键在于,她告诉对方自己的上司不在,说的虽是真话,可是在她的“应对”之中,说话的先后顺序却极不恰当。她先问人家:“您是哪一位?”随后才告之:“我的上司外出了。”这很有可能会让对方产生这样的误解:林小姐的上司对待朋友是“看人下菜碟”,有亲有疏,存心不想亲自接电话,才让林小姐出来作“挡箭牌”的。这样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林小姐懂得一些接电话的技巧,把上面这两句话的先后顺序调换一下,先以“我的上司外出了”相告,再问“您是哪一位”或“您有什么事情”,就显得合情合理,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了。

好在那个电话是林小姐上司自己打进来的,他是为了“暗访”一下林小姐的“服务质量”,所以才没有惹来什么麻烦。上司事后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林小姐,林小姐才感到心悦诚服:“没想到,打电话还这么有学问呀!”

其实林小姐的感触一点儿也没错。在日常生活中,电话乃是人们使用最多的通讯工具之一。能够正常地使用电话,做到既“完成任务”,同时又使自己的通话对象领会自己的善意与敬意,于公、于私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平日打电话时,有时充任的纯粹是打电话的角色,即拨打电话找人;有时则充任的是接电话的角色,即被动地接听他人打进来的电话。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是一身二任的,所以不论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都应当按照电话礼仪去做。

首先,我们来谈谈打电话的礼仪规范。

我们在打电话时,一般需要特别注意的具体细节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要选择好通话的时间。不管跟谁打电话,或是为了什么事情打电话,我们通常都要首先考虑一下,在什么时候打电话最恰当。

除非有要事相告或相商,我们在每天早上7点以前、晚上22点以后和一日三餐的常规用餐时间内,都不该给别人打电话,免得影响别人的休息,妨碍别人的用餐。

在节假日,人们都希望好好放松一下,或与家人欢聚,或独自休息。因此我们应当尽量不在节假日里跟亲友们打一些本来可打可不打、打了却又会“麻烦”人家的电话。

对于有午休习惯的人或每日必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人,应尊重其生活习惯,不要偏偏选择人家午休或看电视的时候打电话。

给国外的亲友打电话,要特别注意一下亲友所在地与国内的具体时差。千万不要只图自己白天打电话方便,却把人家从睡梦中吵醒。此外,还应知道在许多国家里,人们的作息时间与我们大不相同。比如,欧美人一般习惯于过夜生活,所以常常晚睡晚起,不到上午9点钟,他们是不会“起立”的。

打电话时如不选择受话人方便的时间,可能影响对方的生活安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通话的效果。

在平时,我们还应注意尽量不要把公务电话打到别人家里去。若有要事需要通报,而在不适当的时间里打了电话,那么一定要在通话开始时就向受话人说一声:“抱歉”或“打扰了”,而且通话所用的时间越短越好。同样,私人电话也不要打到别人单位去。

第二,通话内容务必简单明了。在一定程度上讲,每次正式通话的效果,都必然与通话的内容存在着因果关系。撇开其他因素不谈,每次通话内容的组合又与通话的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而这些方面的成败得失基本取决于打电话的人,因为首先拿起电话的是他,首先放下电话的也是他。在每次通话中,主角都由他扮演。在电话中该说些什么,一次电话该打多久,主要都是由他来“引导”和掌握的。受话人一般不会喧宾夺主。

通常,打电话的总的时间宜短不宜长,每次通话一般不应超过三分钟。这就要求我们注意长话短说,力求简明扼要。

将有关需要记录的事项,如单位、姓名、电话号码等等,告之受话人时,可逐一予以重复。但普通的事情就没有必要来来回回地“循环”。打电话不是上辅导课,是不能把受话人当成小学生看待的。

电话一旦拨通后,就应首先把本人的情况告之受话人,而不必等待对方的发问。如与受话人十分熟悉,报出本人姓名即可。如:“您好!我是刘凤玲。我找黄宁先生。”

若同受话人交往不多,则应在报出本人姓名的同时,报出自己的单位与职衔,以供对方“识别”。如:“你好!我是河海集团的马英,我想请连山先生听电话。”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直奔“主题”,而且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有个别人一接通电话,马上就会给对方来上一句:“你猜我是谁呀”。接下来,“你猜我在干什么”之类,便“蜂拥而上”。他们可能觉得这样很有趣,然而这样做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要记住,打电话是为了迅速传递信息。它毕竟不同于小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

还有一些人非常喜欢“煲电话粥”。他们但凡有时间,就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受话人感受如何,抓起电话来就找人家进行“电话聊天”,直说到自己兴尽方休。且不说这样做很“放肆”,浪费了自己多少金钱,单就无条件地强迫受话人“出让”宝贵的时间这一点来说,就是很不应该的。

第三,要维护好自己的“电话形象”。与别人通电话时,对方声音的高低、语气的缓急、态度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人们在通话时的情绪。由此可见,虽然人们在通电话时相互之间“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但实际上也会在无形之中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电话形象”。

要想维护好自己的“电话形象”,就绝对不能在电话中大喊大叫。那种做法,会令受话人被你制造的噪音折磨得痛苦不堪。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当今电话的传声效果已经非常之好,所以没有必要在电话接通后提高嗓门,只要像我们平常那样说话就可以了。

应当注意的是,当你拿起电话听筒,将其贴近自己耳朵时,千万不要把话筒同时贴近自己的嘴唇。那样做不但不卫生,而且可能“扩大”你说话时发出的音量。当我们需要在电话上说话时,话筒与我们的口部之间以保持3厘米左右的距离为宜。以此种距离说话,比“吻”着话筒说话听起来要舒服得多。

有礼貌的受话人总会把“终止”电话交谈的权力让给我们,而不会率先摔下自己的听筒,使我们感受到他的不耐烦。因此,当我们放下电话时,务必要双手轻放。千万不要说着说着,在尚未告之受话人“再见”的情况下,便猛然“砰”地一声挂断电话,令受话人震耳欲聋。

在通话过程中,如果想要节省时间,把话说得稍微快一点没有错。可是也要替受话人着想一下,至少要让人家能够听清楚,并且反应得过来。同时,也要给受话人一个说话的时机,不要自以为自己一吐为快就可以挂电话了。

第四,要表现得文明而有教养。拨电话号码时,动作要干净、利落。认真地将每个号码都拨到底、按到位,然后慢慢地让其自归其位,就不大可能拨错号码了。

有人明明自己拨错了号码,非但不向被无端打扰的受话人表示歉意,反而像人家对不起自己似的,一言不发地就把电话挂上了。这是很不文明的举动。

万一电话拨通后,感到可能不大对劲儿,可先有礼貌地询问一下受话人的电话号码。如果错了,应说一声“对不起”,然后再轻轻挂断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