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金说6:社交礼仪
3060800000038

第38章 美术馆里的你

各位好!以下我们来谈谈参观美术馆时的礼仪规范。

一位伟大的作家说过:“崇高的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性灵,使人品德高尚,举止优雅,更加热爱生活”;“要有光,只要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心灵中的光明”;“高尚的艺术可以唤起人们心灵中的光明”。这位作家就是同时以艺术的知音而闻名于世的法国伟人罗曼·罗兰。他的话,将艺术的美育作用阐发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追求的现代人,恐怕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懂得艺术,与艺术结缘,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而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修养较高的人的确与众不同,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做得恰到好处,在言谈举止上更是幽默迷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他们出现在哪里,就会成为在那里被注意的中心。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所作所为甚至还会成为一些渴望提高自己艺术品味的年轻人所模仿的“榜样”。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和那些艺术修养较高的人一样呢?换言之,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呢?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没有任何捷径,全在于我们自己的日积月累和刻意追求,但是有机会多到美术馆去一下,欣赏欣赏那里陈列的各种艺术作品,实地感受感受那里浓厚的艺术气息,无疑对于自己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会有所裨益。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你久为高雅艺术所熏陶之后,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味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尽管同去歌舞厅、游乐场、康乐宫一样,都是一种消磨时光、愉悦身心的方式,前者的“隐形效益”却要比后者高得多。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能为我们今后更加全面地发展而进行“精神充电”的“潜在投资”。

美术馆既然是高雅的艺术殿堂,当我们置身于美术馆里的时候,就应该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样显得高雅不俗,否则就是对艺术的亵渎。下面的一则小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初入我国国门,来到我国首都北京展出。消息传来,喜欢罗丹作品的人们无不欢呼雀跃,立即涌入中国美术馆“朝圣”。来自南方某省的苏亦楠当时正和女朋友在北京旅游,说实话,他们本不知道罗丹是何许人也。可是有一天当他们去东四买飞机票,经过中国美术馆时,却被那里空前的盛况吸引住了。那么多的人在排队入场,那么昂贵的票价,里面一定“有戏”可看吧,他们想。

于是,喜欢“从众”的他们便也成了罗丹的“信徒”。检票之后,苏亦楠发现,广场有一尊名为《思想者》的雕塑颇受人们的青睐,人们争先恐后地纷纷在它的下面摄影留念。别看苏亦楠对这尊雕塑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却猜到“这家伙”肯定不是等闲之物。与女友耳语一番之后,苏亦楠就见缝插针、当仁不让地攀上雕塑的基座,在众目睽睽之下坐在《思想者》的身旁“立此存照”。

回家之后,他免不了要向亲友们炫耀一下自己北京之旅的纪念品,同《思想者》的合影更是被他摆到了客厅里。想不到他的姐夫、一位平日寡言少语的中学教师看到这帧“杰作”,竟说出了一句从未对他说过的、让人难堪的话:“收起来吧,它还不够丢人的了。”

平心而论,苏亦楠姐夫的话讲得并不过分。因为从那帧苏亦楠爬上雕塑基座的留影中,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的没有教养和对艺术的失敬,而不是他所企求的其他什么东西。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在美术馆里所必须遵守的基本礼仪规范。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礼仪规范都应当被我们认真地“照此办理”。

第一,要注意着装。

前往美术馆之前,应换着高雅正式的服装,借以体现自己对艺术的虔诚。穿套装、套裙、连衣裙等是最明智的选择;除非自己是一位不拘小节的艺术家,不然穿着牛仔装、运动装、乞丐装、沙滩装、超短裙配无袖汗衫进入美术馆,都与场合不符。

穿鞋的问题,此时值得一提。拖鞋、凉鞋露趾显脏,绝不能穿。旅游鞋也不大合适。只有皮鞋与布鞋,才适宜在这种场合穿着。由于美术馆展厅的地面多以大理石铺成,所以女士要是穿高跟鞋的话,最好选一双没钉铜跟的来穿。不然在肃静的大厅里走动起来“铿锵作响”,只会令人侧目而视,那可不是什么悦耳的乐曲呀。

如去美术馆,最好专程而去,不宜在街上大肆采购后顺便而去。这是因为美术馆既不是百货公司,也不是菜市场。在那里大包小包地拎来拎去,难免会给人以不协调之感。

若美术馆里设有衣帽间,应在进入展厅之前将外套、帽子、包袋、雨伞等物品存放于此。如果找不到衣帽间,也应当自觉地脱下外套搭在手臂上;把雨伞装入包袋或塑料兜里,以防雨水到处滴淌;尤其要摘下帽子。这样去做,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艺术家的敬意,也是为了不影响其他的观众。

第二,收集资料。

在美术馆的大门口或各个展厅的入口处,时常向观众发售特意为各项展览印制的画册、说明书和多种纪念品。这些东西有时还会免费向观众散发。如欲购买画册之类的东西,应遵守秩序排队,不要随便“加塞”。而在索取有纪念意义或保存价值的资料时,也不要乱抢乱哄,重复领取,显得自己像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发现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散发给自己的资料毫无任何价值,或是自己对它们不感兴趣,亦应客客气气地接过来,说一声“谢谢”,回家以后再做处理。干脆不接,当场拒绝,接过之后马上团成一团弃之于地,或是在展厅内外随地乱扔,都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第三,饮食问题。

尽量不要在美术馆里吃东西。万一饥饿、干渴至极,在馆里附设的小卖部购买一些食品、饮料,就地“消灭”或在休息厅里享用,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把自己爱吃零食的习惯带入展厅内。不要一边欣赏艺术品,一边有滋有味地吃吃喝喝。

有些人本来既不饿也不渴,可是似乎不吃一点儿话梅、瓜子、冰淇淋、鱼片干、糖葫芦之类,就对不起自己,就活得不够“充实”。更有个别人不知从哪儿学来了一套“理论”,认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夹上一枝香烟,时不时煞有介事地吹出几个造型别致、萦绕不散的烟圈儿;或者高擎一罐打开了的可口可乐,过一会儿抿上一点点,才有派头,才显得卓尔不群。这种劣质的表演,充其量只会败坏自己的形象。

在这种需要聚精会神、屏气静观的场合依旧连吃带喝,甚至经常因此而弄出一些声响来,比如嗑瓜子、吐话梅核儿、开启易拉罐,等等,只会使人感到自己用心不专,或心不在焉,而且还会使其他在场的观众感到不快。

第四,聆听解说。

美术馆里举办的一些艺术展览往往设有专门的解说人员,并且大都附有前言和作品、作者的介绍。在参观时,应首先认真阅读前言和有关的创作背景资料,舍此而不顾,将会事倍功半。

如有解说人员向观众介绍作品,可以跟随其前进,并且耐心聆听其解说。遇到自己不明白之处,或是感到解说人员语焉不详,可以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在适当的时机请对方再作一些更为深入的介绍。不要中途打断解说人员的介绍,更不要跟人家贫嘴,甚至有意提出一些难于解答的难题。解说人员若没有回答或回答不了自己的问题,也不要拉下脸来给人家看。

在一些艺术展览的开幕式上,主要创作人员通常会到场迎候观众。遇上这种情况,在不妨碍对方的前提下,请艺术家签名留念,当面向他表示敬意,请教一个简单的问题,均不算失敬。但是不应围观不去,尾随其后,或是向对方讨要纪念品。不停地向对方发问,也是欠妥的。

美术馆对观众的基本要求只有“肃静”二字。人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观赏艺术作品,而不是要同他人讨论和交流,因此自己有再多的观感也必须暂时“含而不露”。少数人自觉得有一肚子学问,要么在那里品头论足,自问自答,充当“义务讲解员”;要么说三道四,口若悬河到处替人指点。他们这样做既显得自己缺乏起码的常识,还会影响别人。

第五,检点举止。

夫妻或情侣一同欣赏艺术作品时,举止上一定要文明而礼貌。不要搂搂抱抱、勾肩搭背。不要把美术馆误作自家的卧房,当众展示自己的“爱情”如火如荼。

如果同亲友结伴而来,应互为照应。既不要走到哪儿就在哪儿扎堆,也不要只顾自己,与同伴相距甚远,以至于中途失散。遇上同伴向自己请教问题,可以简短的语句低声作答,但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一旦碰上“高人”点破了你的胡言乱语,班门弄斧的你“何去何从”呢?

一般来说,最好不要带领不懂事的孩子前去美术馆参观。带领中、小学生入场后,应对其多加叮咛,不使其四处乱窜,乱摸乱动。

欣赏艺术品时,应以礼待人。不要随意挤、撞别人,或是抢到其他观众前面去。需要从别人面前通过,不要忘了说一声“对不起”。别人从自己面前走过时,应侧身让行。如果非常欣赏某一艺术品,多在那里停留一些时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人要是太多,就应当给别人一些机会,不要自己独霸此地。自己前面的观众停留的时间稍长一些,应耐心等待,不要嘀嘀咕咕,怒目而视,想方设法赶走人家。

伟大的艺术品,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无价之宝,每一位观众都理当自觉地加以爱护。对它们只宜眼观,不可手摸。在上面乱摸乱蹭,悄悄留下“标记”,用手指叩击以观察其质地,用带电筒的放大镜近距离欣赏,爬上爬下摄影留念,都是不许可的。油画、国画、木刻、雕塑等艺术品虽然欣赏的方法有所不同,然而在不许触摸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美术馆和艺术家们出于保护艺术品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一般都不准观众擅自对艺术品拍照和录像。在有的美术馆里,临摹写生也被禁止。我们对这类规定应严格遵守。

有些大型的美术馆往往同时举办多种类型的展览,而不同类型的展览所收的入场券也有所不同。如果买的不是通票,就不要乱闯,更不要硬去标有“谢绝观众入内”的地点“探险”。

美术馆是陶冶人们美好心灵的最佳场所,但愿你能够时常去那里走一走,并且真正地不虚此行:通过对艺术的耳濡目染,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

有关参观美术馆的礼仪规范,我们暂且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