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金说6:社交礼仪
3060800000005

第5章 社交礼仪概述 (2)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一般而言,每一位有教养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自觉自愿地遵守社交规范和惯例,时时处处克己敬人;没有教养的人,则恰好与此相反,他们往往由于自己的自以为是和为所欲为而四处碰壁,别人的非议与反感总是像影子一样时时与他们相伴。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也就是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只要能够按照社交礼仪办事情,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教养的人。

为什么说按照社交礼仪办事情的人,就是一位有教养的人呢?礼仪与教养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说起来并不复杂,其实道理简单得很: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是有知识、有文化、品德良好的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品德良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不单懂得维护自己的形象,还懂得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要在人际交往中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说不练不成,以交际对象难以接受的方式去做也不行,只有依照公众认可的、在社交中用于克己和敬人的规范与惯例,即社交礼仪去办事,才会“产生共鸣”。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假定一个痴情的男孩在心里默默地爱着一个女孩,即使他爱得如火如荼,一个人悄悄地吟唱:“我深深地爱你,深深地爱你,深深地爱着你!”若不以常人所习惯的方式向女孩作出适当的表达,那么也只能毫无结果。你不向人家示爱,人家又怎么会知道呢?

一个人的克己与敬人其实是一样的,只有按照社交礼仪去具体操作,才会被认可。若是不按照社交礼仪这一人们所公认的标准,去另搞一套,那怎么会得到别人的承认呢?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在一定意义上,礼仪与教养是可以划等号的。

我们每日每时都会遇到一些自己从未面对过的陌生事物,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必须当机立断,作出抉择。比方说:老同学结婚了,自己该不该“意思”一下?如果需要“意思”一下的话,是应该送礼,还是应该当面道贺,抑或应该两者并举?

在同事家里,被介绍认识了一位异性。该不该同对方寒暄几句?假使理应寒暄,说些什么才好呢?

出席舞会时,遇上一位自己不愿与之共舞的男士热诚相邀,怎样回绝对方才会不伤和气?

友人请自己共进晚餐,而自己对赴宴的讲究知之甚少,此刻如何是好?等等,等等。

处理这些难题,实际上有一个可以一了百了的“高招”,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社交礼仪,掌握社交礼仪,应用社交礼仪。唯其如此,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变应万变,做到知难行易。这是因为社交礼仪作为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公认的活动准则。对于一项社交活动,当事人应当怎么作,不应当怎么作,存在哪些讲究与忌讳,等等,社交礼仪都有详尽的规定。循此行事,会被人们认为有教养,而且能够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胸有成竹,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担心。

当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具体运用社交礼仪的时候,重点是要在总体上恪守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而在具体问题的操作上则应当表现得灵活一些。比方说,我们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办事,或是与他人初次交往时,必须尽可能多地运用社交礼仪,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留给别人的初次印象;而且人们一般认为不讲究社交礼仪等于要求别人也不必对他以礼相待,到头来会使人减少对他的尊敬之心。然而当我们置身于非正式场合,或是与天天见面的亲友打交道时,过分拘泥于礼节,非但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给人以距离感。如果一位太太和自己的丈夫在家人面前还以“某先生”、“某夫人”相称,除了表明他们关系失常之外,就只能给人假模假式的感觉了。

为帮助大家在社交活动中举止得体、彬彬有礼,提高自己的个人教养与品位,构建良好的个人形象,在这里我将要系统地和大家谈一谈“社交中的你”,借以向大家普及社交礼仪的基本常识。在接下来的其他各篇里,我将根据大家的实际需要,以一系列具体专题,从日常应酬、社交活动、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介绍社交礼仪的主要内容。除了努力以大量生活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解答大家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之外,我还将尝试以简明扼要、过目难忘的浅显文字,归纳出一系列可以被广泛应用的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我认为,只要大家熟记这些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就不会出现失礼的状况。例如:

在公共场所,我们务必要遵守“不妨碍他人的原则”。其含义是指,我们在公用处所、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行,调低谈笑、降低走动的音量,以免因为自己的不慎而使其他在场者受到影响,或是感到不快。不遵守这一原则,就会被其他人视为缺乏教养,或是有意哗众取宠。

在接待贵宾、宴请客人、合影留念、乘车外出时,不少人常常为搞不清座次的尊卑而苦恼,生怕因此而失敬于他人。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困难,只要记牢了“以右为尊原则”,大体上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所谓“以右为尊原则”,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考虑座次的尊卑顺序时,讲究右尊而左卑,即右侧的位置比左侧的位置尊贵。我们只要主动把右侧的位置让与长辈、老师、贵宾,就能够表达出我们的敬意。在内地乘双排座的轿车外出时,其后排右座是上座;出席音乐会时,应请尊长居右而坐;与老师坐在一张长沙发上叙旧时,需主动坐在左侧;进餐时,应请客人坐在右边,等等,都是“以右为尊原则”的具体体现。

不论我们如何好学上进,但自己的知识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事事知晓的“万事通”。对于诸如握手的先后顺序、问候贵宾的敬语、与友人聊天时的话题、赴宴时餐具的具体用法等一连串问题,一般人不可能一清二楚。即便稍有了解,准确地掌握每一个细节也不易办到。那么,我们在社交场合遇到不懂或“吃不准”的难题时,怎样做才既得体,又不失礼呢?说来简单,只要记住“不为先原则”就行了。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不明白自己应当怎么做才好的时候,千万不可轻率地抢先。不妨先静观一下他人如何作为,然后加以仿效。只要与大家保持一致,就不会出丑。

有人没吃过法式蜗牛,在盛大的宴会上总不能像吃炒田螺那样对付它吧。其实不必着急,也不必向别人请教,看看周围的人是怎样的吃法,然后跟进不就行了。在音乐厅里欣赏不熟悉的乐曲时,聪明人绝不会抢先鼓掌。要是一个乐章尚未终了,有人却以掌声出来“打岔”,是会招人耻笑的。

对普通朋友的所作所为,若非违法乱纪,或是危及生命安全,通常不宜当面指出不足,或是毫不客气地予以纠正。这就是所谓的“不得纠正原则”。这项原则,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轻易评论他人举止行为的对错,更不要把我们认为是“对”的东西强加于人。在社交活动中,这是对他人尊重的具体体现。人都有自尊心,当面或当众指出其失误,会让人难以下台,也显得自己过于刻薄了。同海外朋友打交道时,更不能忘记这项基本原则。

即使对关系甚为密切的亲友,说话办事也要讲究分寸,切不可“热情越位”。将自己的热情滥于施舍,而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这就是“关心有度原则”。它要求我们不要粗暴地干涉亲友的私生活,更不能以此为己任,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争取在现实生活中作一名教养最优的现代人,必须知礼仪、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而能否知礼仪、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也恰恰是判定一位现代人有无教养的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常常会对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别人家里到处乱窜、跟别人聊天时总爱揭短、与异性相处无所顾忌的某些人侧目而视,其原因是我们认为这些人没有教养。而我们认定这些人没有教养的依据,不正是因为他们不遵守社交礼仪吗?

生活在17世纪初叶的英国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及礼仪问题时说过:“小小的举动常得大大的称许,因为这些小举动是常有而且常为人所注意的。”他的话讲得非常正确。我们对他人的总体评价,通常就是建立在平时对其言谈话语、举止行为等区区小事的观察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话说回来,遵守社交礼仪与作一名教养最优的现代人,二者之间虽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是对此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将问题过于简单化,甚至将遵守社交礼仪当成标榜自己教养最优的一种道具。需要时便将其披挂上阵,宁肯矫枉过正,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比社交礼仪的要求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不需要时便刀枪入库,原形毕露。这种“阴阳脸”似的所作所为,说穿了还是对社交礼仪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是缺乏教养。

不仅如此,我们在遵守社交礼仪时,既要真心诚意,不将其视为显示自己教养最优的一种舞台表演;又要分场合、看对象。一般而言,越是正式的场合,越是关系普通的朋友,我们就越需要应用社交礼仪去规范自己所说、所作的一切。反之,当我们处在非正式的场合,面对家人和挚友,就不必搬用过多的社交礼仪去对付他们了。

如果我们只记得遵守社交礼仪,而不懂得同时还需要分场合、看对象,这样非但不能使社交礼仪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反而还会使人觉得我们书生味太浓,经验不足,尚且有必要继续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养。

各位朋友,您是不是觉得以上这些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有不少的用处呢?

如果我们有志提高自己的教养,单就人际交往这一个方面来说,知礼仪、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途径。而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能真正做到“礼仪在身”,同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坚持分场合、看对象地应用社交礼仪,并且自始至终地贯彻克己敬人这一社交礼仪的基本精神,那么“教养最优”的评价就将是我们指日可待的。

教养最优的你,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追求的你。

教养最优的你,是懂得克己敬人的你。

教养最优的你,是遵守社交礼仪的你。

教养最优的你,是有“礼”走遍天下的你。

教养最优的你,就是今日虚心好学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