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家训ⅴ:积极心态的力量
3064500000022

第22章 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4)

当晚,约翰睡得很沉。半夜3点约翰自梦中清醒,顿时恍然大悟。

“亲爱的,快起来。”约翰边说边把妻子摇醒,“我想通了!我终于明白他说的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是约翰第一次清楚地知道顺其自然和不去强求意念。原来在睡眠中,心智放松了,理解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一切看来真是太简单、太不可置信了。

约翰回到明尼苏达州,日子又和以前一样,可是那晚触动心灵的感觉却依然持续着。

有个星期六,约翰又忙着做事,这回约翰清楚他得赶着做,于是约翰停下来,做了个深呼吸,找到头绪。约翰告诉自己,或许该试试这个方式,看看是否真的可行——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把每件事做好,而非处于以往紧张高压的环境。

约翰带着这种新想法过了一天,每一次只要一发现自己紧张,心里便很清楚地告诉自己该停下来休息一下。当然,一天结束后,工作比预期进行的速度还要快。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一整天约翰都好快乐,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一点也不觉得累。

对于快乐一点也不要感到罪恶——即使你一件事都没做完。你也应明白做事情的动机,因为你学到内在的智慧的力量,在心情放松的时候能引领你找到行事方针,要知道只要有信心,不必经过一连串绞尽脑汁的思考,也会有解决方案。

自己是个危险陷阱

别忙着证明自己,先告诉自己,你已经够完美了,即使你无法掌握一切,你也是上帝的奇迹。

——菲莉

玛丽是位心理治疗师,她对生活充满了焦虑质疑。

“我其实很怕人,”她对朋友弥丽尔·奇说,“好笑吧?”

一个心理治疗师竟会怕人,可是玛丽真的就是这样。碰到新的患者,玛丽总是充满预设立场、满心惧怕。“真的能帮他们吗?该不该把他们转到更能替他们解决问题的治疗医生那儿?他们会怎么看我?”大多时候,玛丽惶惶不可终日,每次开始咨询前,玛丽都得对自己加油打气一番。

在玛丽的成长过程里,总觉得和兄弟姐妹格格不入,自己和他们一比,更是相形见绌。这样的自我认知一直伴随到现在,她常把自己的患者转诊给同业,原因并非无法对症下药,而是她心里总觉得自己不适合。如同她说的:“我对患者没有那么投入,我在诊疗室花很多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没错,可是心里总会不断想着:我做得如何?我是多么不适合担任咨询的工作,该不该让他们去看别的心理医生?我满脑子都被这些念头占据。除了自己对患者谈话的内容,我还会假想另一位治疗师会如何处理。有时我会忘记这些纷扰的思绪,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可是情况很奇怪,我的意念非常混乱。”

“当了几年的心理治疗师,我会督促自己加强咨询技巧,好帮助更多人,可是我也担心自己会陷入流沙中无法脱困。不论我花多少力气证明自己是个称职的心理治疗师,但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10年来,我知道这种感觉紧紧跟随着我,可我就是没办法让它停止。自从知道自身体验的本质是来自每一分每一秒的意念后,那种无法胜任的感觉就不再困扰我了。”

弥丽尔·奇问她自身真正的改变是什么?

“我变得更了解自己,”她说,“我没有什么事情好怕的,担心受害的感觉皆存于脑子里,全都是自己的意念作祟。一旦想起这点,我就觉得好多了,虽然还是免不了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质疑,可是一想起这一切都是意念在搞鬼后,这些负面的念头就消失了。我现在能平心静气地和患者相处,可以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而非放在自己身上。我倾听患者说话,也聆听自己内在的智慧和洞察力,它才是助我一臂之力替患者解决问题的真正力量。”

“经过这些,我如今真的对自己感到满意,也觉得自己可以胜任一切,因为只要想起意念是自己所造的,过去那些缺乏自信的想法就烟消云散了。我终于发现自己真正的潜能,因此,我得以发挥所长,替患者解决问题。”

不论我们的专长或职位如何,总难免会有质疑倦怠的时候,尽管你我都会对无法预测的情况感到惊惶失措、漫无头绪,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当我们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不再忧心忡忡时,便能满怀自信去挑战未知的明天。

朋友的信任

伟大的信任产生在伟大的友谊之上,友谊是信任的基础。

——梭罗

公元前4世纪,在意大利,有一个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触犯了国王。皮斯阿司被判绞刑,在某个法定的日子要被处死。

皮斯阿司是个孝子,在临死之前,他希望能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了。他的这一要求被告知了国王。

国王感其诚孝,决定让皮斯阿司回家与母亲相见,但条件是皮斯阿司必须找到一个人来替他坐牢,否则他的这一愿望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近乎不可能实现的条件。有谁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这岂不是自寻死路。但,茫茫人海,就有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达蒙住进牢房以后,皮斯阿司回家与母亲诀别。人们都静静地看着事态的发展。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司也没有回来的迹象。人们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说达蒙上了皮斯阿司的当。

行刑日是个雨天,当达蒙被押赴刑场之时,围观的人都在笑他的愚蠢,那真叫愚不可及,幸灾乐祸的人大有人在。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点燃了,绞索也已经挂在达蒙的脖子上。有胆小的人吓得紧闭了双眼,他们在内心深处为达蒙深深地惋惜,并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皮斯阿司。

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这真是人世间最最感人的一幕,大多数的人都以为自己在梦中,但事实不容置疑。这个消息宛如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到了国王的耳中。国王闻听此言,也以为这是痴人说梦。

国王亲自赶到刑场,他要亲眼看一看自己优秀的子民。最终,国王万分喜悦地为皮斯阿司松了绑,并亲口赦免了他的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但感人,而且震撼人的灵魂。千百年来,有关朋友的解释有千种万种。但是有关朋友的解释其实只需两个字,那就是:信任。

信任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互相之间对人品的了解与欣赏。朋友间的信任更是这种高贵品质的升华。我们能够把自己的信任完全交付给自己的朋友,我们就赢得了人生的友谊。

回报的方式

事实上,最需要钱的人常常帮助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

——康纳德

一对法国农民夫妇15岁的儿子得了一种恶性皮肤病,那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夫妇俩借了所有能借到的钱,领着儿子到处去看病。那年冬天,在马塞一家医院里,母亲陪护儿子治疗,儿子睡在病床上,母亲就和衣坐在冰凉的水磨石板上,几十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安静地睡过一宿觉。母子俩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面包,大夫们实在看不下去,午餐的时候,总会给他们打来两份牛排,而母亲依旧吃冷面包,把另一份留给儿子晚上吃。

后来,儿子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告诉母亲:“孩子的病治不好了,维持生命需要很多的钱。”母亲回到病房,默默地收拾行李,然后平静地对孩子说:“咱们回家吧。”说完,母子两人在走廊里抱头痛哭了整整一夜。天亮时,便乘火车回到了家。

再后来,孩子的不幸遭遇被巴黎一些媒体报道了,好心的人们纷纷捐款,连学校的孩子也将自己的零花钱一分一分地捐了出来,希望能留住他的生命。然而,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孩子还是死了。

孩子在离开人世之前,把能够知道姓名的好心人一个一个地记在笔记簿上,他告诉父母:“我不想死,可我知道自己的病拖累了你们。我死之后,一定要把这些钱还给人家。”

终于有一天,孩子走了,走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像睡着了的样子。

埋葬了孩子,这对可怜的父母显得苍老了很多。虽然家里已是空荡荡的,连生活都成问题,但他们还没有遗忘孩子的遗愿。夫妇俩变卖了家产,踏着积雪,敲开那一扇扇门,把钱一笔一笔地退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对那些好心人说:“孩子已经走了,多谢你们帮忙。”

人们拒绝接受,他们哭了:“孩子的心愿不能违呀!”大伙只好含着泪收下,可是,那些无法退回的钱,他们却用来作为一个基金,谁家有病有灾的,尽可以拿去用。其实,他们正是最需要钱的。然而,他们却帮助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们说养了一年的牛可以卖了,种植的葡萄园也能收入点钱,他们想把那基金再充实一下……

为什么感人的故事只发生在穷人身边?为什么最应该得到金钱和帮助的人,却那么慷慨地建立一个基金?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又有几个人能坚守这心灵的底线;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哪里还留存着人类最后的良知?对照他们,在精神上是穷人还是富翁,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呢?

默契的骗术

说一句谎话等于全部说谎。

——雨果

发生那件事情的那一年,利奥·罗斯顿13岁。有一天,利奥和他的父亲在芝加哥一条热闹的大街上漫步。正当他们经过一家服装店门口的时候,利奥看见一个有着圆脸样子的人正笑容可掬地对他们说:“先生请进,欢迎您光临本店!我们的店里有一种很漂亮的服装,用它来配您的身材真是再好不过了!而且今天大减价,您可千万别错过良机啊!”

利奥的父亲说:“不用了,谢谢。”于是他们继续散步。这时利奥回过头望了一眼,看见刚才那位能说会道的推销员又缠上了另外一个人。他抓着那个人的胳膊,一边向他介绍一种蓝色带条纹的套装如何如何,一边拉着他进了店铺。

“这对德鲁比克兄弟呀,”父亲这时轻轻笑道,“他们两个靠装耳朵聋,赚的钱已经供三个孩子上了大学。”

奇怪,装耳朵聋也能发财?接着,父亲为利奥解开了疑团——

原来,德鲁比克两兄弟中的一个负责把顾客哄骗进店里,劝说顾客试试新装是易如反掌的,就这样前前后后摆弄一阵,试装的顾客最后总要问道:“这件衣服价钱多少?”

这时候,这位就会把手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大声问:“你说什么?”

“这件衣服多少钱?”顾客于是又高声问了一遍。

“噢,您是问价格嘛,等我问问老板。对不起,我的耳朵不好。” 德鲁比克先生转过身去,向坐在一张有着活动顶板的写字台后面的兄弟大声叫道:“德鲁……比克……先生,这位先生问这套全毛服装定价多少?”

“老板”站了起来,向写字台外的顾客看了一眼,答话道:“那套吗?72美元!”

“七…十…二美元。”老板喊道。

德鲁比克先生回过身来,微笑着对那位顾客说:“先生,42美元。”顾客听到后自认为自己走运,赶紧掏钱买下服装,溜之大吉。

仔细回味一下,这场骗局的妙处在于,“聋子”德鲁比克兄弟的欺诈与那位顾客急不可耐的上钩配合起来十分默契,相映成趣。

从这件事情之后,每当利奥听说新的什么诈骗行为时,总要回想起德鲁比克兄弟俩的骗术。

无论我们自己承认与否,事实往往就是如此:流氓恶棍常常是诡计多端,对于普通人来说,骗子们的超人绝技远比正人君子的事迹、轶事之类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两次募捐

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数年前,马克先生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他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