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于热闹的回民街一角的高家大院,颇有点大隐隐于市的感觉,从熙熙攘攘的回民街走进这间有400年历史2000多平方米的宅院,立刻就能感受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息,一卷竹帘下,数串灯笼间,几扇木窗后,素雅的屋子里,颇有风骨的诗画,玲珑的绣品,默默的告诉我这是一个诗书人家。
高家大院的主人高岳崧,关于他的生平有两个差的很离谱的版本,一种说法说他是明崇祯年人,一种说法是清同治人,这简直难以让人理解,因为这两种说法的年代相差200年,但这不重要,因为几乎没有人在乎这个,而两种说法的唯一共同点都是这个主人公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只是第一种说法说是明朝的崇祯赏识,而第二种也是清朝的同治和慈禧赏识,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是什么年代的人不重要,最关键就是他本人能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那就是在“禁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思想下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发展途径,古人读书,绝大多数是为了走仕途,所以唯有读书高也可以理解为“唯有做官高”,那放在那个时代来看,用今天的话来讲高家真的充满了正能量,是很多人的偶像,因为他们家族的人不仅读书好,而且最后确实是金榜题名,还得到了天子的关注,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其次,院子里充满了家的文化,这也符合中国讲求天伦之乐的情感诉求。
而什么金榜提名不是我感兴趣的,因为我是现代人,和古人不同,现代的人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但是又因为有太多的选择,所以难免浮躁,所以高家大院吸引的我的正是它那闹中取静的静谧,素雅婉约的文人风骨,什么是文人风骨,那就是独立和批判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感念,这都首先需要静下来,宁静而致远,淡泊而明志,孤独中领悟天人合一的境界。走出大院,回头看了看,夕阳下它显得和它所处的回民街格格不入,也有点残破了,和门口那“傍晚及弟”的牌匾形成反比,颇有点就是昨日堂前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逝矣!留不住的是韶华和富贵,留的住的是风骨和精神,这也许才是对高家大院那么多版本的最真实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