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鼻子寡妇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梦想是什么东西。我现在最想赶走野兽,因为它们总是想闯进我家咬我的孩子。”大家都笑了起来。
萨迪尔说:“哦!你想过什么办法没有?”她说:“我想装一扇牢固的、可以防御野兽的新门,这样我就可以出去安心干活了。”萨迪尔问:“有谁会做防兽门吗?”人群中一个有些秃顶的瘸腿男人说:“很多年以前我自己做过门,现在恐怕都不会了。不过我可以试试。”接着萨迪尔问大家还有什么梦想。一位单亲妈妈说:“我想去大学里学文秘,可是没有人照顾我的6个孩子。”萨迪尔问:“有谁能照顾6个孩子。”
一位孤寡老太太说:“我以前帮别人带过不少孩子,我想自己能带好那些可爱的小家伙。”萨迪尔给那个秃顶男人一些钱去买材料和工具,然后让这些人解散了。
一星期后,萨迪尔重新召集那些穷人。他问那个红鼻子寡妇:“你家的防兽门装好了吗?”
红鼻子寡妇高兴地说:“我再也不用在家守护我的孩子了,我有时间去实现我的梦想了。”
萨迪尔接着问秃顶男人感想如何。他对萨迪尔说:“很多年前我给自家做过防兽门,当时做得也不好,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做过。这次我想一定要做好,结果真的做好了。许多人说我很了不起,能做那么结实漂亮的门。”
萨迪尔对需要帮助的穷人们说:“这位先生的经历是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梦想真的是可以实现的。好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没有本事,而是我们故步自封,不愿意去尝试,或者不愿意去努力。”
5年后,当萨迪尔来密阿多回访时,当年那25个穷人中,只有6个智力低下的残疾人继续靠政府福利生活,其余19人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红鼻子寡妇种的咖啡收成很好,秃顶男人成了当地有名的木匠,孤寡的老太太开了个托儿所。那个上完大学的单亲妈妈最优秀,她开了一家大家具公司,吸收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到她的公司来就业。
一个有梦想的人,可以将自己的“梦”做得大些,把基础打得好些,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各种信息。虽然在开始的时候,这还只是个梦想,但只要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努力拼搏,梦想终有一天可以成真。
笑迎挑战
热情常使最机灵的人变成疯子,同时也可使最愚蠢的人变得聪明起来。
--拉罗什夫科
威廉·怀拉是美国前职业棒球明星,40岁时因体力不济而告别体坛另找出路。他琢磨着,凭自己的知名度去保险公司应聘推销员不会有什么问题。可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人事部经理拒绝道:“吃保险这碗饭必须笑容可掬,但您做不到,无法录用。”
面对冷遇,怀拉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决心像当年初涉棒球领域那样从头开始。首先是学会“笑”。由于天天要在客厅里放开声音笑上几百次,邻居产生误解:失业对他刺激太大,他神经出了问题。为了不干扰邻居,他只好把自己关进厕所里练习。
过了一个月,怀拉跑去见经理,当场展开笑脸。然而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答:“不行!笑得不够。”
怀拉没有悲观失望,他到处搜集笑容迷人的名人照片,然后贴在卧室的墙壁上,随时进行揣摩模仿。另外,还购置了一面大镜子,摆在厕所里,以便训练时更好地检查纠正自己。
一段时间之后,怀拉又来到人事经理办公室,露出了笑容。“有进步,但吸引力不大。”人事经理对他说。
怀拉生来就有一种犟脾气,回到家里继续苦练起来。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个熟人,非常自然地笑着打招呼。对方惊叹道:“怀拉先生,一段时日不见,您的变化真大,和以前判若两人了!”听完熟人的评论,怀拉充满信心地再次去拜见经理,笑得很开心。
“您的笑是有点意思了,”经理指出,“然而还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那一种。”
怀拉不气馁,再接再厉,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被保险公司录用。这位昔日的棒球明星严肃冷漠的脸庞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婴儿般的笑容。那笑容是那样天真无邪,那样讨人喜欢,令顾客无法抗拒。就是靠这张并非天生而是苦练出来的笑脸,怀拉成了全美推销寿险的高手,年收入突破百万美元。
威廉·怀拉感慨道:“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热情。”任何人都会有热情,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有30分钟的热情,有的人热情可以保持30天,而一个成功者却能让热情持续30年乃至终生。
热情激发出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活力;热情让我们笑迎挫折,最终获得成功。
跳出思维的误区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爱因斯坦
一天,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听说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要来本校演讲,都兴奋异常,大家都想从这位伟大人物身上发现一些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在那个早晨,他们每个人都准备好了笔记本,早早地来到了教室,企盼快点儿见到这位伟人,聆听这位伟人的每一句教诲。
9点30分,在校长的陪同下,爱因斯坦先生准时来到了教室,人们的目光随着这位白发长者的身影移动着。然而,和人们想象的不同,爱因斯坦先生没有带演讲稿,甚至连一支笔也没带。
众人坐下之后,爱因斯坦并没有像其他伟人那样开始长篇累牍地大讲特讲自己的成功经历,而是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思考题。
他说:“有两位工人,他们同时从烟囱里爬了出来。一位是干净的,一位是肮脏的。请问他们谁会去洗澡?”
有学生立即回答:“当然是肮脏的工人会去洗澡。”
爱因斯坦反问道:“是吗?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他会认为自己身上一定也很脏,而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可能就不这么想了。我再问你哪个工人会去洗澡?”
接着有一个学生立刻回答说:“干净的工人会去洗澡。”在场的所有同学一致点头。都认同了这一答案。
爱因斯坦笑着说:“你们又错了。理由很简单,两个工人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肮脏的而另一个却是干净的呢?”爱因斯坦接着说:“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你们这些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受着相同教育又都非常努力的年轻人,你们之间的知识差异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人之所以最终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没有因循守旧。然而,要想做个与众不同的人,就必须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式,抛开人为的布局,敢于去怀疑一切。”
爱因斯坦环顾了一下四周,继续说:“‘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这就是我要对你们说的所有的话!”
想要成功,就必须谋求创新,打破习惯思维的桎梏,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敢想,想了是否敢做。
森林和木炭
机智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狄德罗
保罗·迪克的“森林庄园”让每个到过那儿的人都赞叹不已:葱郁的树木参天而立,各色花卉争香斗妍,鸟儿在林间快乐地歌唱。可又有谁知道,这竟是在从前烧成废墟的老庄园上重建的呢?
5年前,一场雷电引发了山火,将保罗刚从祖父那儿继承下来的“森林庄园”烧毁。保罗对此心痛不已。但若要重建庄园,需要很大一笔资金,这对刚遭受大火损失惨重的他来说自然是不可能拿得出来的,他茶饭不思,闭门不出,熬红了双眼。
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劝他说:“孩子,庄园被烧毁其实并不太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也因此毁掉。”
保罗回味着祖母的话,一个人走出庄园静静地思索。正当他走到一条街上时发现很多人排在一家店铺前,像在抢购什么。他连忙走上前去看,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在买木炭,而商店的木炭供不应求。保罗望着一箱箱木炭,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
他雇佣了几名烧炭工,在接下来的两星期里,把庄园里那些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了优质的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店出售。
结果他的木炭销售一空,保罗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他用这笔钱买了树苗、树种,重新种在庄园的废墟上,于是便有了现在绿树成荫的“森林庄园”。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在第二种人眼里,生活就是建立丰功伟绩……人应该是要在功绩中享受到幸福的。
独具慧眼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伟略。
--巴尔扎克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米开朗基罗有一次到一个采石场去挑选自己作雕塑用的石材。米开朗基罗在布满大小粗砺石块的石场内逛了许久许久,看过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他一直缓缓地摇着头。
石场的主人、米开朗基罗的朋友紧跟在他的身后,不断地向他推荐各种石材,但这些高级的石材都没能符合米开朗基罗的真正需求。他想要找的是一块能够让他产生感觉的原始材料。
最后,在采石场的角落里,米开朗基罗看到一大块粗糙之至的大理石,他双眼为之一亮,不再去看其他的石头,只是专注地索取绳子,开始动手将那块大理石捆绑起来。
采石场的主人诧异地问道:“那么多上等的雕刻石材你都不挑选,为什么偏偏就要挑这块平淡无奇的粗石头呢?唉……算了,你不用自己绑啦!等一下我找工人将这块大理石绑好,帮你送过去就行了。”
米开朗基罗摇了摇头,说道:“不,这块石头我要亲自用绳子拖回去,不要工人帮忙。”
采石场的主人这下更加诧异道:“你疯了?这石头这么重,你要自己拖回去?那得耗费多少力气啊?你别开玩笑了。”
米开朗基罗正色道:“我看到一位天使的灵魂深藏在这块大理石中,为了表示我衷心的敬意,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把它给拖回去。”
几天之后,采石场的主人特地抽空赶到他的工作室,想要看一看所谓的“天使的灵魂”是什么样子。不料在工作室中,见到那块石头还是原来的样子,丝毫没有改变,他不禁失望道:“你根本没有工作嘛,真不晓得你成天在干什么!”
米开朗基罗悠然地说道:“许多工作是急不得的,只要每天做一点,总有一天你会见到那位石头中所藏的天使的样子。”
那块大理石后来成为米开朗基罗最有名的一项作品--摩西的雕像。
没有理想和目标的蛮干是盲目的,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必须增强自身的毅力。没有毅力,理想无法实现;没有理想,毅力无从产生。毅力是因理想而生的。
观念决定一生
首先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去做自己必须做的事。
--阿佩克特丘
在美国,有一个黑人小孩名叫约翰·富勒,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忽然问妈妈:“为什么那些白人可以住那么大的房子,而我们只能住在这么破旧的用木头造的公寓里?为什么那些白人可以开着豪华的大轿车,而我们出门却只能搭乘肮脏的地铁?为什么那些白人可以吃最好的牛排、火鸡,而我们家只能吃着最普通的食物?妈妈,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肤色是白色的,而我们是黑的,所以上帝才会给我们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约翰·富勒的母亲是一位深具智慧的黑人女性,她望着眼光中充满疑惑的孩子,温柔地回答道:“不,亲爱的孩子,上帝是公平的,他不会因为肤色而歧视我们。我们家之所以会这么穷,最主要是因为:‘你有一个从来没想过要让自己有钱的爸爸’。” 母亲的这一番话犹如当头棒喝,一下子就让约翰·富勒幼小的心灵开了窍。他明白了“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穷的观念会遗传给下一代”这个重要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