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鸡汤精粹版7
3119500000021

第21章 点亮心灵之灯 (3)

拉尔在举重训练中稳定地克服不断增高的重量限制:从400磅,450磅,475磅,490磅,495磅,一直到498磅。但拉尔举不起500磅的重量。虽然拉尔口口声声说自己一定能够举起500磅的重量,但拉尔心中并不以为然。

当举重达到一定重量时,你通常不会自己抬着举重杆,否则在你举重开始之前,你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一般而言,都由教练或看守员帮你抬着举重杆。

有一天拉尔的教练对他说:“嗳,吉姆,让我们再试一次,然后就可以洗个澡回家。来吧,再举一次400磅。”

拉尔举起重量杆,然后拉尔的教练宣布:“我的天!我想他们弄错了,我敢肯定这个杆子有506磅!”

从那刻起,对拉尔而言要举起500磅的重量不再有任何困难。

当时真正阻碍拉尔的不在于拉尔的训练不够或体能不足。 单以拉尔的体力来看,拉尔很可能在几个星期前就可以举起500磅的重量。真正的原因在于拉尔的意念。拉尔知道他能举起500磅的重量是因为他已经做到了。

拉尔不再怀疑他有能力举起500磅的重量!

做最优秀的人

只有经过寂寞的等待,才会迎来花开的灿烂;这个世界不存在我们办不到的事。

——卡普兰

一个衣衫褴褛、满身补丁名叫查理的男孩子跑到建筑工地上,来到一个衣着光鲜、叼着雪茄的男人面前,诚恳地问道:“您能不能告诉我,我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长大后变得像您一样有钱?”

这男人就是工地的建筑商,他吐出一口烟雾,回答道:“小伙子,回去买件红外套,在工作中拼命地干。”

看男孩子一脸困惑的样子,他又吐了一口烟,接着说道:“你看到那边在脚手架上工作的人了吗?他们是不是看上去全都是一样?我根本不可能把这些工人的名字全都记住,也记不住他们的样子。”

“但是,”他接着说,“能让一个老板记住的员工靠的就是他的工作。你仔细看那边,有一个穿红外套的工人,他的脸也晒得红红的。我格外注意到了他,因为他似乎总是比别人更卖力,做得更带劲。每天早上,他都比大家来得早那么一点;每天下工时,他似乎又总是走得晚一点。因为他的那件红外套,和他的工作表现,我一下就能认出他来。我准备找一个工地上负责的监工,由于他给我留下的这些印象,我已决定由他来担任,如果他表现出色,我还会把更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做。如果他努力,他会成为一个有钱人。”

“小伙子,其实这也是我发达起来的过程,我卖力工作,成为我周围所有人中最好的。如果我和大家一样穿白色衬衫,可能就没人注意到我了,所以我天天穿红色外套,同时倍加努力。不久老板就注意到了我,让我当他的副手。后来我努力存钱,自己成为了老板。”

千年智慧的结晶

任何人的成功都源自他们的艰苦奋斗,没有一项荣誉是可以不付出一滴汗水而轻易得到的。

——叔本华

数百年前,英国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所有聪明的大臣,交待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的智慧录》,以便流传到后世。”

这些聪明的大臣离开老国王以后,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12卷的巨著。老国王看了后说:“各位大臣,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完它。把它浓缩一下吧!”

这些聪明的大臣又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几经删减之后,完成了一卷书。然而,老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继续浓缩。

这些聪明的大臣于是把这本书浓缩成了一句话。老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得意,说:“各位大臣,这真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所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美国的雷纳·川伽的例子,可以说是这句话的很好例证。

1828年,川伽先生继承了一笔价值10万美元的产业。到了1838年,他却宣告破产。

川伽先生自己剖析了破产的原因:“我的父亲不但事业成功,而且为人慷慨。在高中的时候,我只要有用钱的地方,他就允许我随时用银行的账号开支票;到了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更是精于此道了。我完全不知道钱的价值,更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去赚取,我只知道如何用父亲的账号去签写支票。”

幸运的是,川伽先生破产后,及时地调整了自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将失去的产业都赚了回来。但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传给了两个儿子。努力使儿子们明白:凡事均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才是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即使有可观的遗产,也不可过多指望!这比单独只给他们财富要有意义多了。

评估生命的价值

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生命本身了。

——苏格拉底

生长在孤儿院中的比尔,常常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父母抛弃了我,上帝为什么还要我继续受苦?”

“人生是受苦的,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比尔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你只是看看别人能给你开多高的价钱。”

第二天,比尔蹲在市场角落,很让比尔感到意外,竟然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比尔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第三天,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买那块石头。比尔十分奇怪,这么一块石头在黄金市场居然能卖这样高的价钱。

最后,院长叫比尔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10倍,再加上比尔怎么都不卖,那块石头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许多人都抢着要和比尔做个交易,非要买到这块石头不可。

比尔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比尔,徐徐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财富的秘密

每个人都渴望财富,其实财富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亨利·福特

狄奥力·菲勒出生在一个贫民窟里,和所有出生在贫民窟的孩子一样,他争强好斗,也喜欢逃学。

唯一不同的是,菲勒有一种天生会赚钱的眼光。他把一辆街上捡来的玩具车修理好,让同学们玩,然后每人收取半美分,他竟然在一个星期内赚回一辆新玩具车。菲勒的老师对他说:“如果你出生在富人家庭,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是,这对你来说已是不可能的,你能成为街头商贩就不错了。”中学毕业后,菲勒真的成了一名商贩。正如他的老师所说的,在他贫民窟的同龄人中,这已是相当体面的了。他卖过小五金、电池、柠檬水,每一样他都得心应手。

菲勒起家靠的是一堆丝绸。这些丝绸足有一吨之多,来自日本,但因为在海轮运输当中遭遇风暴,它们被染料浸湿了。这些被浸染的丝绸成了日本人头痛的东西,他们想处理掉,却无人问津;想搬运到港口,扔进垃圾箱,又怕被环境部门处罚。于是,日本人打算在回程路上把丝绸抛到大海里。

港口的一个地下酒吧,是菲勒夜晚的乐园,他每天都来这里喝酒。那天,菲勒喝醉了。当他步履蹒跚地走到几位日本海员旁边时,海员们正在与酒吧的服务员说那些令人讨厌的丝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感到机会来了。

第二天,菲勒来到海轮上,用手指着停在港口的一辆卡车对船长说:“我可以帮助你们把这些没用的丝绸处理掉。”结果,他不花任何代价便拥有了这些被化学染料浸过的丝绸。然后,他把这些丝绸制成迷彩服、迷彩领带和迷彩帽子。几乎是一夜之间,他靠这些丝绸拥有了10万美元的财富。

从此,菲勒不再是商贩,而成为一名商人。

有一次,菲勒在郊外看上了一块地。他找到地皮的主人,说他愿花10万美元买下来。地皮的主人拿到10万美元后,心里嘲笑他真愚蠢:这样偏僻的地段,只有傻子才会出这么高的价钱!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一年后,市政府宣布将在郊外建造环城公路。不久,菲勒的地皮升值了150倍。城里的一位地产富豪找到他,愿意出2000万美元购买他的地,富豪想在这里建造一个别墅群。但是,商人没有出卖他的地,他笑着告诉富豪:“我还想等等,因为我觉得这块地应该值更多。”

果然,3年后,菲勒把这块地卖到2500万美元。从此,他成了新贵,可以像上层人一样出入高贵的场所。他的同行们很想知道他当初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甚至怀疑他和市政府的高级官员有来往,但结果令他们很失望,菲勒没有一位在市政府任职的朋友。

菲勒的发迹简直就是一个谜。菲勒活了77岁。临死前,他让秘书在报纸上发布了一个消息,说他即将去天堂,愿意给逝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每则收费100美元。这一看似荒唐的消息,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结果他赚了10万美元。如果他能在病床上多坚持几天,可能赚得还会更多些。他的遗嘱也十分特别,他让秘书再登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礼貌的绅士,愿意和一个有教养的女士同卧一个墓穴。结果,一位贵妇人愿意出资5万美元和他一起长眠。

发现的生活

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

——保罗

那个人家住费城,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天,他走进一家银行,问道:“劳驾,先生,您需要帮手吗?”一位仪表堂堂的人回答说:“不,孩子,我不需要。”

孩子满腹愁怅,他嘴里嚼着一根甘草棒糖,这是他花一分钱买的,钱是从虔诚、好心的姑妈那里偷来的。他分明是在抽泣,大颗大颗的泪珠滚到腮边。他一声不吭,沿着银行的大理石台阶跳下来。那个银行家用很优雅的姿势弯腰躲到了门后,因为他觉得那个孩子想用石头掷他。可是,孩子捡起一件什么东西,却把它揣进又寒碜又破烂的衣服兜里去了。

“过来,小孩儿。”孩子真的过去了。银行家问道:“瞧,你捡到什么啦?”他回答:“一个别针儿呗。”银行家说:“小孩子,你是个乖孩子吗?”孩子回答说是的。银行家又问:“你相信主吗?我是说,你上不上主的学校?”他回答说上的。接着,银行家取来了一支纯金做的钢笔,用纯净的墨水在纸上写上“St.Peter”的字眼,问小孩是什么意思。孩子说:“咸彼得”(小孩把英文Saint的缩写St,误认为Salt,即咸的意思)。银行家告诉他这个字是“圣彼得”,孩子说了声“噢!”

随后,银行家让小男孩做他的合伙人,把投资的一半利润分给他,他娶了银行家的女儿。现在呢,银行家的一切全是他的了,全归他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