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云十年
3139300000002

第2章 “即使跪着活,只要活一天,我们就赢了” (1)

坎坷创业:1999~2000

背景:那个年代

1999年1月1日,大多数中国人是在晴好的天气里开始这一天的。当然也有例外,西宁飘着小雪花儿,南中国的重庆、贵阳、南宁、南昌和长沙,是小雨天气。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天的《南方周末》以她惯有的特色面世,这是一份创刊已15年的报纸,对弱势群体、草根阶层充满关怀与同情,这让她在中国2000多个县城里都有足够的销量。她在新年贺词里写道:“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心事自然会有。当时身在外经贸部网站的马云的心事是:要不要回杭州创业?

实际上,20世纪末的中国,诸多变化正悄然酝酿或萌芽,只不过,身处其中的人们,还不能根据那些渐进式的变化,判断明天会怎样。

那时候,手机开始普及,式样也开始翻新,“大哥大”、“半块砖”(“二哥大”)已经逐渐退出了市场,但手机还谈不上大众化。

人们还是习惯于腰挎BP机(寻呼机),而且,你可以根据对方名片上的寻呼号码大致判断他的身份,如果后面标记了括号,内写“汉显”,证明此人已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是令那些佩带数字寻呼机的人颇为艳羡的阶层。如果下面一行还有手机号码,可以大致判断此人是个“款儿爷”,不过大款小款还不能确定。

也有不是“款儿爷”而买了手机的,但绝不会把手机号码印在名片上——他们一般只在接到传呼需要回电话时才开机。当时,即便收入还说得过去的市民,也宁愿相信这个说法——“手机买得起,用不起”,因为,每月手机费可能要几百上千不说,光买一张手机卡,也要交上千元的入网费,还要提供固定电话的担保。因为昂贵,电信公司(移动公司正式成立是一年以后的事了)像防贼一样提防着客户。所以,手机跟单位公车一样,需要配发,话费当然也得报销——很多人丝毫不怀疑这一点。

1999年,中国的寻呼机用户达到了7500万,官方的数据是,自1995年以来,寻呼机用户增加了5400万左右,而经营这一业务的企业也达到了接近峰值的1700多家。

但是,寻呼机的好年景维持不了太久了。

征兆已现。199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的UT斯达康CEO吴鹰,其时已经投资数千万发展小灵通了。这个外形酷似手机的通信工具,以“便宜”、“信号差”而著称。不过,用它替代寻呼机,绰绰有余。

通讯的便利,无疑将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它让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如此简单。

如果再加上另一种新事物——互联网,这种力量就更显强大,互联网的功能在于,获取信息更为便捷。

盘点马云早期的创业经历,很多都是围绕“互联网”而展开的。

不过,1999年年初,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似乎还不是网民的最爱,聊天室才是开启网络时代的“钥匙”。最著名的,应该是“四通聊天室”。这个1996年推出的SRS1.0聊天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宝家”。聊天室的成长并不迅速,1998年上半年,具有简单表情图案的“四通三室”才被推出。

聊天室很像一个圈子,把那些酷爱争吵、意气风发而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聚拢在一起。一大群起着奇奇怪怪、标新立异名字的人,通过手指头天南地北地神侃,是当时特有的景致。

不过,很多机构或公司并不乐意宽容那些“网民”。在领导的眼里,那些彻夜坐在电脑前聊天的人,绝对是“不务正业”。他们会适时出现在这些“网民”的背后,沉默不语,表情严肃。而单位里的“网管”,则会根据上级的指示,屏蔽掉“ICQ”,甚至不允许上网。

你瞧,中国的第一代网民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像野草一样,很坚韧,一旦爱上了网络,再多的禁锢也是没有太多用处的。

……

马云的第四次创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年代开始的。

“十八罗汉”创业

1999年2月20日,大年初五。像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杭州依然沉浸在浓浓的喜庆年味里。

在西湖区文一西路湖畔花园的一所普通住宅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15个人聚拢在这里,又是演讲,又是录像,又是拍照,他们正酝酿着一次创业,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次员工大会。

会议的主角,当然是激情澎湃的马云。

面对包括自己妻子在内的14个或站或坐的听众,马云站在桌子后面,连比画带说,讲自己的计划,讲自己的愿景,一讲就是3个小时。这距离他的上一次“演讲”,已经过了4年,当时,他还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老师。自打1995年辞职后,他几度创业,但却很久没有这样的演讲机会了。

“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将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讲得兴起,马云掏出兜里的钱往桌上一拍,“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 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大家此后一共凑了50万元,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而且,“你们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我得另请高明。”马云还对自己的妻子、同事、学生和朋友要求说。

实际上,当马云和盘托出他的B2B构想时,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论。当时,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果想做外贸,可选择的渠道似乎只有广交会。马云的想法说来也很简单,做一个BBS(网上论坛),让那些中小企业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以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反对者则认为,应该效仿雅虎和声名渐起的新浪,做一个门户网站,理由也很充分,大家都去做,证明大家都看好。但最终,马云的逆向思维发挥了作用,“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马云凭什么如此自信?

事实上,这与他的前几次创业有关。自1994年年初“玩票”似的创办海博翻译社之后,“而立之年”的马云就一直梦想着花10年时间去创办一家公司,然后再回学校去教书(当然,他后来“食言”了,创办阿里巴巴10年之际,他并没回归校园)。他不仅仅是想想而已,一年后,他果真辞职了。在辞职之前,马云就创办了“中国黄页”——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

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的说法是否确凿,或有争议。毕竟,在1995年,当时的中国邮电部就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了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自此开始启动。由此,在这一年里,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投身互联网行业的先行者。当时影响最大的网站,莫过于1995年5月由张树新、姜作贤、刘杰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

所以,不妨准确地说,马云也属“先行者”之列。由于较早地接触互联网并对之非常感兴趣,马云在做阿里巴巴时想到借用互联网做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BBS,自然并不奇怪。

在离开中国黄页之后,马云去了当时的外经贸部,在其所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出任信息部总经理,并成功建设了国富通、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网站。网站的模式,简单说就是将中小企业的信息及商品交易市场搬到互联网上。这一在当时尚属全新的模式,让众多企业趋之若鹜,网站也创造了“当年创建,当年盈利”的奇迹,纯利润高达287万元。

马云后来选择去做电子商务的想法,无疑跟这次的成功实践有关。

对马云形成触动的,肯定还不止这些。在外经贸部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龙永图已接替佟志广进行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即“入世谈判”,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之前称为“复关谈判”),来来回回已10年有余,根据当时中国政府的执著精神及对外界释放的信号,不难设想的是,中国最终“入世”尽管充满波折、艰苦异常,但却是个必然的结局。

对此,马云当然能够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中国未来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避免。马云并非一个先知先觉者,起码不像他对外界所宣扬的那样,但他却无意中感知到了最重要的趋势,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运气”。所以,当马云再度创业时,选择立足于国际化并不奇怪。

多年以后,当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网站声名鹊起,许多人通过公开资料重温阿里巴巴创业的历史时,这一片段已经严重“失真”,甚至被神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房间里,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创始人并未聚齐。当时,戴珊正在老家海南过春节,孙彤宇、彭蕾也身在重庆。当然,通过电话连线,他们三人并未错过马云的精彩演讲。

事实上,即使在场的14位听众,也并不像后来坊间所称的“深深被感染”、“信心十足”、“目光坚定”,当时负责照相及录像的金建杭说:“照片里大家眼神是怎么样的?都是迷茫、空洞的。”

迷茫的原因是,马云讲到了三点愿景:第一,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以一个人较为理想的寿命为参照,后来改为102年,原因在于,从1999年算起,到2101年将横跨3个世纪);第二,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金建杭回顾说,“对我们这10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10多个人,你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之一?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的投入!所以也觉得不靠谱。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合适,但这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不过,那次会议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早期跟随马云的人,事后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讲3个小时,对马云来说是个很合适的时间,状态最好,也很出彩。要不就再短点,10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以内,分寸马云都能把握得不错。最差劲儿的就是介于半小时与3小时之间的“中间状态”,马云会觉得没有进入“舒服”的阶段,演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迷茫归迷茫,但那段忙碌的日子,还是给很多人留下了美好而快乐的回忆。

彭蕾即是其中一个。被马云戏称为“组织部长”的她,当时更像个“打杂的”。“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分工,哪个工作缺人,你又能做一点,就去做。其实我就是管钱的,买盒饭,打印纸没了买纸,就管这个。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公司。公司是1999年9月10日正式成立的,之前我是做客户服务、出纳。”

即使后来她和老公——淘宝网总裁孙彤宇开着奥迪Q7过上忙碌而富足的日子时,她仍然经常回忆创业之初的那段时间,“那个时候的一切都比现在美好。当你没有钱,条件也没有那么好的时候,那种快乐就特别清晰。”

当时的杭州还经常停电,“我们6个人在网上工作,停电了,一下子跳闸了,回过身来就开始在小板凳上打扑克。”1999年3月份,阿里巴巴的网站推出后,彭蕾等人的职责是按类型发布商业信息,但是他们也很难找到一个科学的归类标准,就不停地调来调去,“那个工作现在想起来是很乏味的,但那时可以做得津津有味。”

每到周末,大家还会跑到马云家聚餐,“我们做一堆好吃的,还一起看鬼片,看《午夜凶铃》,看着看着电话还真响了……”

在快乐而忙乱中,阿里巴巴也在一点点发展。阿里巴巴上线第一天,就有了几十个客户,不久,每天能增加一百多个客户。当时,有人还专门用日记本记下每天新增的客户数量。半年下来,居然积累了两万个客户。

不过,按照马云“6个月内不主动对外宣传,一心一意把网站做好”的要求,这些创业者刻意保持着低调,他们甚至从来没有宣传这是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网站。谜底后来被美国《商业周刊》的记者揭开,这个神通广大的记者通过阿里巴巴网站的IP地址,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