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云十年
3139300000004

第4章 “即使跪着活,只要活一天,我们就赢了” (3)

但之后事情的发展,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投资故事的翻版——阔绰的资方投入一笔钱并在退出后获得几十倍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马云也就与常人无异。事实上,在此后多年阿里巴巴的发展史上,孙正义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通过一次“以退为进”的引资,马云牢牢地绑定了孙正义,这才是此事的经典之处。

当然,作为回报,马云也从侧面成就了孙正义——退出时获得超过70倍的回报,对于一个“网络投资皇帝”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不过,硬币也有它的另一面。在随后几年的融资过程中,马云几乎丧失了对公司的控股权,以至于“马云去留”问题曾一度被风传。那是后话。值得提醒的倒是,在“容易拿到的钱”面前,如果你立志做“百年老店”,还是谨慎为妙。请注意:风险投资也被人称做“疯投”,且其个性与“门口的野蛮人”无异。

国际化冒险

大把大把美金的投入,迅速激活了阿里巴巴,到1999年年底,阿里巴巴的会员数就一跃突破了10万。

2000年3月,人员规模达到了“一百单八将”的阿里巴巴,告别了湖畔花园,搬进华星科技大厦。“当时就不是很好的楼,现在就更破了。”金建杭形容说,实际上,阿里巴巴即使在花投资人的钱时,也不像其他公司那样铺张,而是尽量“一分钱掰两半花”。

进入华星的阿里巴巴,开始尝试摆脱过于浓厚的“草莽时期文化”——哥们义气再浓厚也抵不过“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而试图

建立起规范的规章制度。

马云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彭蕾。当彭蕾辛辛苦苦把制度搞出来之后,刚一实施就遇到了麻烦。一些对阿里巴巴初创时期满怀感情的员工抱怨说,还搞什么奖惩啊,太没人情味了。尽管彭蕾也备感为难,但制度规章还是硬性地实施了。

但与此同时,巨额资金逐渐成为阿里巴巴“高烧”的始作俑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此时已度过“脱媒期”,媒体自然而然地也成了“高烧”的推波助澜者。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流于简单化,比如,如何国际化?

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也没能免俗。孙正义的投资到位之后,试图迅速国际化的阿里巴巴,很快在美国硅谷开了家分公司。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样做非常合理,国际化的网站就必须要到美国去做,毕竟,交流可以使用英文,吸引人才也方便,而且很有面子,这将让阿里巴巴的国际贸易如雨后春笋般顺利发展。随后,阿里巴巴还迅速在香港、伦敦等城市扩张地盘,而其员工,居然也来自13个国家。

很快,阿里巴巴看起来就像一家“跨国公司”了!北京办事处由金建杭做首席代表(后升为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蔡崇信则坐镇香港,这与美国硅谷形成了“犄角之势”。为了国际化得更彻底一些,阿里巴巴甚至干脆把总部从杭州搬到了香港。

有段时间,马云也乐颠颠地跑到香港上班去了——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嘿,我们来了!”

去香港的一个意外收获,是让马云结识了金庸——他崇拜多年的偶像。为什么马云会喜欢金庸?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天生缺乏安全感的马云自幼瘦小,但他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找到了某种安慰甚至自我暗示。后来,他还喜欢在淘宝网上用“风清扬”(《笑傲江湖》中的剑宗高手)这个名字。

7月29日,在香港的一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马云,“你最喜欢、最崇拜的偶像是谁?”马云说:“我特别喜欢金庸。”这个记者很热心地说,他的一个朋友认识金庸,可以帮马云约一约。“金庸也特别想跟你见面。”这个记者补充说——听起来这就有点儿不靠谱了。

不过,这个记者果真神通广大,几天后,这事居然办妥了。

在一家名为“庸记酒家”的酒店里,初见金庸的马云激动异常,一谈就是三个多小时。如你所料,“偶像”倒更像是个听众。“后来我总结,会写的人不会说,会说的人不会写。”马云调侃说。当时阿里巴巴的市场部副总裁Porter(李博达)是个美国人,他跟马云说:“看上去不是你崇拜金庸,倒像是金庸崇拜你。”

最后,这位著名的“听众”还写了幅字赠送给了马云——“神交已久,一见如故”。

两人自此成了“忘年交”,这让马云早期的经历看起来更具传奇性。非但如此,金庸还让马云绸缪已久的“西湖论剑”名声大噪。

2000年9月10日——马云的36岁生日这天,74岁的金庸应邀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毫无疑问,他成了阿里巴巴第一届“西湖论剑”的主角,而四位配角是:网易CEO丁磊、北京时代珠峰科技有限公司(my8848网)董事长王峻涛、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新浪总裁兼CEO王志东。

“那个时候真是互联网的好时光。”几年以后,看着当时的照片,马云感叹不已。

金庸的到来,还令上百位媒体记者闻风而至,这对于此前一直偏安杭州、处江湖之远的阿里巴巴而言,无疑是一次知名度放量的良机。

事实上,尽管曾在1999年被美国《商业周刊》报道过,2000年7月10日马云甚至还出现在了《福布斯》的封面上——据说马云是50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但是,很多人仍然没把马云当回事。

其中包括当时著名的IT记者刘韧(2008年10月因涉嫌公关费被刑事拘留)。即便到了2002年1月1日,刘韧在杭州与马云泡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茶馆之后,仍如是写道:“尽管马云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回到北京,我一直没敢动笔写马云。我怕自己在写一个并不存在的神奇故事。那时,阿里巴巴网站对我而言,依然遥远得像童话中的‘芝麻开门’。我找不到真切感受,找不到‘马云在美国遭黑社会绑架’的旁证。”

不被人当回事,甚至被忽视,对于马云来说,是个很难接受的现实。后来他曾回忆说,“1999年、2000年、2001年,大家很少在中国市场听到阿里巴巴的名字,我们的基本活动是在欧洲和美国,在欧洲和美国作了很多演讲。我记得最惨的一次演讲是2000年,我们在德国组织一次演讲,1500个座位结果只来了3个人,我也很丢脸,但是我觉得这没有办法,只能一个人跟他们讲。那时候做推广很累,因为我们觉得阿里巴巴这个国际网站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如果要出口,海外必须要有买家,如果没有买家,这个出口就是假的。”

以“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为主题的西湖论剑刚刚令阿里人激动了没几天,马云就宣布:公司进入高危状态!

为什么?

实际上,国际化的“美梦”没有持续太久,马云就幡然醒悟了,他发现,阿里巴巴内部的声音开始变得杂乱,要求公司转型的呼声也此起彼伏。比如,美国分公司要求发展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并为大企业解决交易问题;香港公司则吁请马云以华尔街较为看重的“中华网”为榜样,尽管那家网站并没赚到几个钱。

能转型吗?当然不能。

当马云意识到阿里巴巴像“过山车”一样接近失控时,他果断收手了。

2000年10月1日到3日,马云在西湖宾馆召开了会议。“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你离开!如果你专等上市,请你离开!如果你带着不利于公司的个人目的,请你离开!如果你心浮气躁,请你离开!”

随后,马云开始被迫进行战略收缩,裁员并关闭海外事业部。“我们那时发现了一些错误的问题,在美国设立公司犯了战略错误,我们在美国的机构扩张得比较大,也很迅速,而这个机构对我们的用处不太大,因此一个月内就把这个机构给关闭了。”事后他回顾说,“领导者在危机关头要集权,在和平时期要放权。”

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事业部保留了下来,蔡崇信从此将长驻于此,并在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司职阿里巴巴的财务运作。

当时马云内心的痛苦,没有人能体会。一向看重诚信的他,觉得自己“一下子成了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中国人”。他甚至有点哽咽地打电话给Porter:“你说,我是不是不好的人?”

马云错了吗?当然。

他的自责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在1999~2000年间,种种条件,还不足以支撑阿里巴巴的跳跃式发展。比如,当时的外贸进出口就受到了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尽管情况在2000年略有复苏,但在2001年又出现了反复。

1999年,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607亿美元。其中,出口1949亿美元,增长6.1%;进口1658亿美元,增长18.2%。此前,中国的外贸出口由于受到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而出现了持续一年的下降。此时,中国刚刚首次跨入世界十大贸易国的行列。200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为4750亿美元,其中,出口约2500亿美元,增长28.3%;进口2260亿美元,增长36.3%。可惜的是,这种火热的情景没能持续太久。

更关键的问题是,这其中又有多少会发生在网上?

当时,互联网仍处于启蒙和普及期,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的习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据美国电脑工业年鉴公司当时公布的报告,全球互联网使用者在1999年年底约为2.59亿人,其中,美国1.1亿、日本1800万、英国1400万、加拿大1330万、德国1230万,而中国的网民数量仅为630万。630万网民中,除了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很大的一部分是包括早期的中国互联网精英在内的,而真正的中小企业老板,又有多少呢?所以,马云及阿里巴巴在那个背景下激情澎湃的海外扩张,注定是不合时宜的狂奔,注定是要遭受重创的。

“在200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他就说,‘即使跪着活,只要活一天,我们就赢了。’”阿里巴巴副总裁戴珊至今还对马云当时的这句话记忆犹新。随后的阿里巴巴,“重新回归B2B的主业,回到根本,回到中国。所以,用马云的话说就是,在别人最冷的时候,我们把门关起来,去把我们的产品做好,等春天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所收获。”

春天,会有多远呢?

【人物素描】 “老榕”王峻涛

他是中国最知名的“网民”。

他的网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一度被认为是“全球最有影响的中文帖子”。

他被人称为“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

他创办的公司被英特尔全球总裁克雷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称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

他就是王峻涛,中国早期的网民更熟悉的是他的网名“老榕”。1995年,福建开通了互联网,王峻涛成为福州第一批“网虫”之一。他还是瀛海威的第一批用户。

王峻涛第一次创业是在1992年,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1999年1月4日,是37岁的他回京开始又一次创业的日子。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深深感染了他,“那以后,中国的网络经济,以及我自己的创业过程,真的就像这场大风雪:蔚为壮观,气势宏大,同时,完全没有规律。”

他说得很有道理,蔚为壮观,看看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内的中国,无论哪一方面放开,哪个行当走红,都是壮观的,那年头,形容什么都是以亿计,譬如“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十亿人民九亿倒(指官倒),还有一亿在思考”,甚至还有“十亿人民九亿诗,还有一亿在找纸”……

这丝毫不奇怪,中国人压抑已久的财富梦想,仿佛闸门初启般,宣泄而出,更准确一点说,是“飞蛾扑火”。即便如王峻涛,上午还在机场感慨着大雪,下午,他已经在忙着开会,以及8848网站的筹备了。

这家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命名的网站,从4个人、16万元起步,仅仅做了8个月,就开始盈利——8000元。

1999年年底,这家迅速成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标志性企业的公司,连正式的融资计划都没拿出来,却意外得到了当时国内最多的风险投资——那的确是一个“资本垂青英雄”的草莽年代。

不止是资本,连海外最牛的媒体也争相而至。2000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称8848.net是“中国最热门的电子商务站点”;2000年7月,8848.net被《福布斯》杂志列入中国前十大网站。

最令人意外的还不止这些。2001年8月8日,王峻涛在这个被中国人认为最吉利的日子里辞去了my8848董事长的职务。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得不周旋于投资方之间,根本没有精力过问业务。

“累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