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3142100000036

第36章 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帮助孩子远离娇惯 (3)

5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一位母亲在她的教育博客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沮丧地回到家中,在我的再三询问下,他委屈地告诉我:由于他写错了两个字,老师就罚他把当天晚上布置的5个字,每个字再写500遍。

知道详情后,我当时觉得老师这样做非常不科学,也不该强迫孩子去把每个字写500遍。否则的话,他会产生厌学情绪,毕竟让孩子花一天的时间抄写那些字对一个孩子会是很大的负担,在潜意识里孩子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如果一开始孩子就有厌学的倾向,那么以后如何去学习呢?同时我又绝对不可能去找老师,虽然老师这样做并不是非常合理,但他毕竟是出于好心。思来想去,我采用了“阳奉阴违”的做法,既让惩罚实施,让儿子受到教育,又不让惩罚成为儿子的负担。我让孩子接受了惩罚,但是并不让他一个人去完成。我让儿子把每个字在前面先写几行,中间的由我代写,最后再让他收尾。儿子有些担心怕被老师发现,我就告诉他老师不会真去看这些的,毕竟也只是想让你记住这些字。

第二天,儿子把母子俩的“劳动成果”交给了老师,没有被检查就顺利过了关,还被老师评了个“好”。儿子拿回作业本,我又给他进行了听写,确定他会写这几个字了。儿子跟我说:“妈,就算我不写这500遍,我也记住这几个字了,因为这几个字让我记忆太深刻了。”从那以后,儿子虽然仍然屡次受罚,但都不会太放在心上了,因为他已经学会应对这些“惩罚”了。并且也从未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一点和他对受罚的阳光心态不无关系。

爱孩子,教育孩子,我们提倡表扬、鼓励,但也并不排斥必要的惩罚。没有惩罚的爱是不完整的爱,因为对某些孩子来说,惩罚是一种不可缺的教育辅助手段,它对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批评惩罚教育可以称为教育惩戒,其核心是教育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过失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方法则是以尊重的态度唤醒有过失者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

有些父母认为,只有严厉地惩罚孩子,才能使孩子避免犯错,他们通常会在孩子犯错后大吼大叫,不顾孩子的面子惩罚孩子。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权威而停止错误行为,变得很乖、很听话;但这只是暂时的,而且长此以往,会严重妨碍孩子的成长,为了不犯错,孩子可能变得自卑怯懦、畏首畏尾,还会激起孩子的自卫心理和反抗情绪,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乐乐5岁的时候,上幼儿园。有一天,他在家里喝牛奶时,不小心把牛奶泼在了桌子上。他觉得很好玩,用手指蘸着牛奶在桌子上乱涂乱画。妈妈走过去,不由分说地警告他:“谁叫你这么玩的,不准浪费牛奶,快点喝完。”

乐乐停止了乱涂乱画,可是等妈妈转身离开时,他又继续玩了起来。当妈妈再次发现时,非常生气,于是在他的屁股上拍了几下,并大声呵斥:“你这个孩子,怎么能这样?”

两天后,乐乐在喝牛奶时,不小心又撒了几点在椅子上,他本来想把洒出的牛奶擦干净,可是他用手擦时,不仅没有擦掉,反而越擦越脏。妈妈看到后,非常恼怒,心想:你这孩子不听话,不接受惩罚,又玩起来了,于是上前又打了他的屁股几巴掌,并说:“我上次告诉你,不要这样,可是你太不听话了,是不是嫌上次打得不疼啊?”乐乐委屈极了,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乐乐的爸爸走了过来,简单安慰了儿子几句后,就把乐乐妈妈叫进了卧室,说:“孩子犯错了是正常的,我们小时候也犯过很多幼稚的错误啊,我们适当地惩罚他是必要的,但是你必须尊重孩子。”乐乐爸爸的一句话,让妈妈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乐乐犯错了,妈妈总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他:“妈妈小时候也犯过这种错误,只要……就能避免犯这样的错误。”除此之外,她在偶尔惩罚儿子时,还会很注意顾及孩子的“面子”。说来也怪,乐乐在妈妈这样的教育下,常常非常自觉地改正错误。

是孩子就会犯错,孩子犯错时,父母要给孩子理解和宽容,给孩子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父母都要理解:犯错是孩子汲取经验和教训的重要途径,错误的经历不是孩子成长的包袱,而是孩子成长的财富。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孩子。所以父母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越是惩罚,越要尊重。建议父母在惩罚的时候让孩子明白,你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你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你会更喜欢他。

6 惩罚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李先生一家三口和孩子的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但是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调皮得不得了”。有几次开家长会,老师强烈要求李先生带孩子检查是否有多动症。所以,李先生这几年来最害怕的就是面对老师。每天下班他去接孩子,都会有老师跟他“投诉”,带着怨气的李先生回到家唯一想做的就是“非教育教育你不可”。

可是,由于孩子的外公外婆在,几次的惩罚行为都被两位老人强行制止住了。李先生说,其实他的儿子长得特别可爱,也很聪明,自己也舍不得打他,但是看到他总是给自己“添乱”,让他在老师和其他家长面前很没面子,一想到这儿,他就会“气不打一处来”。

有几次,李先生也不顾孩子的痛苦和老人的阻拦,狠狠地揍了儿子,但每次下来,他自己也都挺难过。李先生说,他也想好好的疼孩子,爱孩子,但是又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每次打过孩子以后,孩子会“好那么两天”,之后又都忘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李先生深感疲惫,他现在希望孩子快点长大,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给孩子们的鼓励、支持和谆谆教导实在太少,而责骂、嘲讽和惩罚的次数却往往很多。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使一些孩子几乎是在指责和谩骂声中成长;有的孩子还不时地忍受着父母施予他们的罚站、罚跪或者殴打等体罚。

诚然,大人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是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对孩子进行惩罚是一把双刃剑,一定要慎重地利用好,否则就会伤害孩子。实施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要把握好惩罚的量,如果惩罚过重的话,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更何况年幼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柔弱的,惩罚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产生叛逆心理。所以,过重的惩罚不但不能唤起孩子的良知,而且还侮辱了孩子的人格,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乐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3岁小男孩,在一所全托幼儿园上学。虽然他在园内和小朋友处得很好,但是却很好动,还经常性地偷偷溜回家。

一天早晨,乐乐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大门回了家。回到家门口,看到了正要去上班的妈妈,他乐得大叫:“妈妈,妈妈,你看我一个人回来了!”妈妈看到乐乐一个人跑回家,很是生气,狠狠地数落了他一顿。不大一会儿,爸爸从单位赶回家,看到儿子不好好上学,又跑回家了,一时气不过,又把乐乐狠狠揍了一顿。当时乐乐还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接着,爸爸妈妈要送乐乐回幼儿园,乐乐却拖拖拉拉,在玩弄桌子上的酒杯,妈妈看到后,又在他的后脑勺上重重打了一巴掌,吓得乐乐躲在门角边,许久都不敢动弹。之后,他便哈哈大笑,胡乱大叫“大卡车来压死我了,把我的骨头压碎了”等等。第二天,他仍然发呆至哭笑无常。又过了几天,他莫名其妙地大声叫喊“豹子来了,快走”,说着便躲进了衣橱,父母见孩子出了毛病,只得送他去住院治疗。

家长们都明白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孩子,那就要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在尊重孩子的人格的前提下,给予孩子适当的惩罚,让他们认识到违反规范是错误的,从而深化他们对行为规范的认识。

所谓适度,法国人卢梭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说过:“孩子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例如,孩子不爱惜家里的东西,把家里的椅子弄坏了,那就让孩子站着吃饭,让他体验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例如,一个孩子任性,动不动就摔东西,因为妈妈没有满足他爱吃东西的愿望,把一个玩具摔了。那就告诉他,两个月之内不给他买新的玩具,如果不承认错误的话,那就一直到他承认错误为止,让孩子感觉到他确实需要这些东西,要爱惜这些东西,同时也认识到父母的惩罚是公正和合理的,是因自己的不良行为引起的。

另外,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还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