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经济学
3142500000013

第13章 邀请是一门艺术,请客就要让人到 (1)

请客不到,对请客双方都是一件尴尬事。

在你准备策划一场饭局的时候,

对于如何邀请主要客人应该心中有数。

是熟不拘礼,是谦恭有度,

或者是出奇制胜。

各路人马都要有不同的应酬之道。

没人喜欢吃平白无故的饭,给他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

办宴容易请客难,请客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你筹划好了饭局的时间地点,甚至连吃什么都想好了,可是主客不受请,到头还是一场空。

对于被邀请吃饭的人,他们当然也明白,自己并不是单纯地受邀享受一顿美食,而是接受一场应酬。所以一般来说,他们会有以下顾虑。

1.邀请者的身份、地位、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值不值得与他建立联系?

2.邀请者是否长眼色、懂分寸,会不会在对酒当歌之际,向自己提出实质性问题?

3.这个邀请在时间上,和自己的其他大事有没有冲突?

以上几点都没问题,人们大都会考虑赴约,你所组织的饭局,就已经有了80%的成功率,所差的就是给被邀请者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

某文化公司在2009年的发展势头良好,出版了一批既有影响力而且又赚钱的新书。公司闫经理就想赶年底举行一个餐会,邀请主管部门领导和一些畅销书作者出席,联络一下感情,顺便也了解一下业内动态。

为了显示诚意,闫经理特意让公司业务员小田去给各位受邀者送张大红请柬。小田是个工作认真的年轻人,他亲自把请柬送到每个人手里,并把他们的反馈汇报给闫经理。大部分人都欣然受邀,反倒是在公司的主要作者吴名那里,却遇到了麻烦。吴名接到请柬后,轻轻地用手指弹了弹,问小田道:“都请什么人出席,请柬你都送到了吗?”小田告诉他,某某和某某人等都表示一定出席。吴名低头想了下,说:“我手里有个稿子,要赶时间交,到时候看情况吧!”

小田不得要领,只好回去原话告诉经理。闫经理明白,这是吴名的知识分子的酸气泛滥,有意拿搪塞来显示自己的身份。于是,闫经理让公司里和吴名私交不错的林小琳再补个电话邀请。林小琳做事,比小田活络多了。她当场就给吴名打电话说:“吴老师,您怎么能不来呢?您不来,我们经理肯定发火,让我们这些小兵如何交待?还有,我有个同学是市报的记者,早就要采访您了,就是没有机会,这次他们费大劲儿凑到这个饭局里,要和您近距离接触,您别让人太失望了啊!”一番话玲珑清脆,吴名欣然答应赴约。

在现代社会里,越是有点儿身份、有点儿能力的人,饭局就越多,有时候,简直有“转不开,推不掉”之嫌。如何做到“请客必到”,这也是一种学问。有些可来可不来的客人,只要你的邀请功夫到位,他们一样都是你的座上嘉宾。

一样的话,说的是否得体分别就大了。比如说,你对一个女性有好感,想约她吃顿饭,对她说:“王小姐,认识这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机会和你深聊,我知道有家饭店环境很好,我们下班后去那里坐坐如何?”只要她不反感你,大都会成功的。如果你开门见山,直接说出自己的目的:“李小姐,你真漂亮!我想和你搞对象,咱们一块去吃饭吧!”人家可能去吗?

邀请其他客人,道理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你必要将话说得合情合理,让对方无法推辞。

请人吃饭,诚意应当放在第一位,只心诚还不够,要紧的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

比如说,有个客户很难请出来,你就不停地邀请。每次出差到了该地,你都第一个打电话给他:×××,今天我又来出差了。上次您正好有事,今天方便吗,大家一起聚聚?在遭婉拒后,你再着手安排别的事情。一年里你出了十次差,有多少人忍心和有勇气拒绝十次善意的邀请呢?

请人吃饭,邀请时要给他搭好桥、铺好路,让他顺顺当当地把架子放下来。你可以这样说:

×先生,昨天朋友从国外旅行回来,送我一瓶洋酒和一些外国名产。我想请您来,品尝看看……

×先生,上次听说您到我们这儿出差,时间忙也来不及上我们公司看看,这次我无论如何得请您,补尽地主之谊……

×先生,今天实在感谢您对我们公司产品的指教,晚上我来做东……

×先生,听说这儿新开了家海鲜店不错,我自己去吃公司当然不能报销,您就牺牲一次,让我沾回光吧……

谁都明白,在饭局社交中,没有人是为了吃饭而吃饭,但是你把动机弄得简单些,理由说得动听些,遭到拒绝的概率就小得多了。至于“局”外之意,感情联络好了,才有发挥的余地。以后的时间还很长,交往还很多,完全不必要刚一接触就郑重其事地说出自己的目的,当心吓跑了你的客人。

宴请领导,以“讨教”为引子

在各种社会组织中,你或者是领导,或者是下属,也可能既是领导又是下属。上下级关系融洽与否,对集体而言,直接影响着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决定着团体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对个人而言,则影响着交际双方的情绪、心境,制约着双方的生活和事业的成败。在宴请中,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掌握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艺术,既能为组织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又能使交际双方心情舒畅、工作顺利、事业成功。

上下级之间,饭不仅能吃而且还很有吃的必要,那么作为一个下属,应当如何向你的老板发出饭局的邀请?

有人曾精辟地总结出男人的两大考验:一是陪老婆逛街,二是请老板吃饭。何也?因为这对一个人的表现是场综合性的考验,而且都极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

陪老婆逛街倒也罢了,老婆毕竟是你的老婆,表现不到位,她终归还是会体谅你的;请老板吃饭,问题就复杂些,老板的下属多多,你和他的关系,不是一对一那么明朗化,单是你请他,他能不能到场,就是个问题。

某职员由于资历浅,总想和老板拉关系,但他几乎找不到和老板单独接触的机会,为此非常苦恼。不久,他写了一张精美的请柬,通过快递公司送给了老板,并到酒楼预订了房间。没想到,那天下午他正准备到酒楼等老板,行政处的人突然来到他面前,手里拿着小礼物,说代表老板和公司祝他生日快乐,还批评他直接走上层路线,瞧不起哥们儿。他一阵脸红,怯生生地问“老板呢”,同事说老板陪客户打高尔夫球去了。这位职员万分羞愧。

在物质短缺的时代,吃了别人的嘴软,这一招特别管用。但是别忘了,对于老板来说,他们早就过了温饱阶段,除非是为了业务,否则根本不会为了吃饭而吃饭。作为下级,特别是级别相差较大的下级,贸然请上司吃饭是非常徒劳的:他对你的用意早就洞察,怎么会吃你那一套呢?

当你还是新人时,邀请老板吃饭会使他不舒服。因为他跟你去吃饭,为了公平,他必须接受每位新人的邀请。而且他也可能觉得有回请的必要,这会耗费他的精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老板就不可请了。请老板吃饭,要选择时机,如很重要的工作告一段落,最好是大功告成、任务圆满完成之时,或者你刚得到提升或者你想给老板一个很重要的建议时。这种邀请,就不显得那么没有分寸。

另外,老板和下属是通过工作关系联系到一起的,每个当老板的人,无不关心公司的成长和他个人的工作业绩。请老板吃饭,应当把重点放在有益于工作的事物上,这样,不但能引起老板的兴趣,还可能获得他额外的赏识。

高铭宇服务于一家软件公司,是老板眼里的红人。他的专业水平很不错,在为人处世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即使请上司吃饭这样的小事,他处理起来,也让人心情愉快,乐于接受。他常常会这样说:“X总,这份文献不错吧?昨天我在一家专业网站上还看到了一份更加权威的文献!只是昨晚太晚了,没来得及及时下载……这样吧,我现在就回家下载那文献,晚上我们一起吃饭,然后我再把那文献交给您?”或者是:“X总,您的观点对极了,我真的是对您佩服得五体投地!看这时间,也不早了,这样吧,我们找个地方,一起吃饭,然后您再就这个观点继续和我深谈一下?公司附近有家西餐厅,环境棒极了,极其适合聊天。走吧!我们现在就过去?”

这样的邀请,既诚恳又大方,老板们大都会欣然接受的。

如果你的老板很忙,请他喝个下午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如今下午茶已俨然成为商务沟通中的一份“甜点”,它虽没有正式餐会的那份奢华与气派,但正如饭后甜点,吃起来舒心。有些公司尤其是外资公司常常会设一个专喝下午茶的休息室,这个时候,大家喝喝咖啡、吃吃点心,其乐融融。平日里,老板可是不容易随便套近乎的,那么,下午茶的时间可就得好好利用了,这个时候接触老板既轻松也不会惹来嫉妒。

一些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老板喝茶的喜好,包括其他同事的喜好。比如在喝咖啡时有什么特殊偏好,他会一一的记下,并且在恰当的时候,递过去恰到好处的糖奶份数,此时,大家的开心之情通常溢于言表。他们也会趁下午茶的时间有意无意地和老板聊聊,这时候的谈话效率是最高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情报最准确,他们能及时掌握老板的喜好,对老板的背景也能了解得更多。

当老板的人,通常是不会被金钱收买、被饮食软化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会被你的专业态度和你的忠诚体贴软化,对于下属,这也是一种表现自己的机会。

宴请客户,先论朋友之谊

在公务宴请中,客户是个大项。宴请客户成功,就是生意成功的前奏。你与客户之间,虽然客观存在着卖与买、供与需的关系,宴请却可以当成私事对待,只论朋友之谊而不谈其他。你们关系的实质是怎么一回事儿,大家心知肚明,彼此不点破就是了,很多话,还是要本着“朋友”的立场来沟通。

先做朋友后谈事的这种行事方式,当然也可以用在你的客户身上。事实上,人们总是对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警惕,若把你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些,他就不好意思直接拒你于千里之外。在良好的会谈气氛中,打消了人们固有的隔阂与顾虑,余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认识别人、建立友谊,只要你有意与别人交往,善于打开别人的心扉,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思在一家不是太出名的服装公司工作了五年有余,在这期间,她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积累的人脉资源,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业绩,从而顺利地登上了副总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