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经济学
3142500000015

第15章 邀请是一门艺术,请客就要让人到 (3)

结账是请客吃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男士结账是请客吃饭的习惯,也是餐饮的基本规则。一般一对男女朋友,不但应由男士结账,连召唤侍者过来都要由男士来做。即使你们这次是由女士请客,或大家平均分摊消费额,女士也只需将钱交给男士,由男士招请服务人员结账。

宴请下属,把饭局当成一种激励手段

人在职场,如同一张大网上的一个点,前后左右,都是关系。在这张网上,有人很注意与上司的沟通、与同事的交流,却往往会忽略了做具体工作的下属们,这就等于你的人际网络上出现了漏洞。

每个领导者或者立志成为领导者的人,对于自己下属的员工要细心维护和关怀。而也只有如此,才能团结他们,共达目标。

日本企业家和田努力创造一个积极、愉快、向上的内部环境,主要采用爱顾客首先要爱员工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末,八佰伴拟贷款2000万日元为员工盖宿舍楼,银行以员工建房不能创效益为由一口回绝,但和田夫妇以爱护员工,员工才能努力为八佰伴创利的理由说服银行,终于建起了当时日本第一流的员工宿舍。

那些远离父母过集体生活的单身员工,吃饭爱凑合,和田加津总像慈母一样,每周亲自制定菜谱,为员工做出可口的饭菜。

在婚姻上,和田加津也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先后为97名员工做媒,其中有一大半双职员都是八佰伴的员工。

5月份过“母亲节”,和田加津想:远离父母,生活在员工宿舍的年轻人,夜里一个人钻进被窝时一定十分怀念、留恋父母。于是,她专门为单身员工的母亲准备了鸳鸯筷和装筷匣。当员工家长在“母亲节”收到孩子寄来的礼物后,不仅给他们的孩子,也给公司发信感谢。一些员工边哭边说:“母亲高兴极了!我知道了,只有让父母高兴,做子女的才最高兴。”

和田清楚,孝敬父母是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把对父母的诚心变成服从上司的领导。正因为能孝敬父母,所以能尊敬上司。

上司要建立起威严,才能让下属谨慎做事。但是,平时还应以温和、商讨的方式引导下属自动自发地做事。当下属犯错误的时候,则要立刻给予严厉的纠正,并进一步积极地引导他走向正确的路子,绝不可敷衍了事。

许多权高位重的大人物,都深知“驭人”之术,即使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顿饭,在他们手中,也能花样翻新,变成对下属的一堂“激励课”。

晚清时期,李鸿章初到曾国藩的幕府时,曾经被曾国藩所拒绝。其实,曾国藩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鸿章心高气傲,想打一打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所以当李鸿章二次重来时,曾国藩就把他收归麾下。

曾国藩很讲究修身养性,规定了“日课”,其中包括吃饭有定时,虽在战争时期也不例外。而且,按曾国藩的规定,每顿饭都必须等幕僚到齐方才开始,差一个人也不能动筷子。曾国藩、李鸿章,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安徽人,生活习惯颇有不同。曾国藩每天天刚亮就要吃早餐,李鸿章则不然。他因其不惯拘束的文人习气,而且又出身富豪之家,对这样严格的生活习惯很不适应,每天的一顿早餐实在成了他沉重的负担。一天,他假称头疼,没有起床。曾国藩派弁兵去请他吃早饭,他还是不肯起来。之后,曾国藩又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催他。李鸿章没有料到这点小事竟让曾国藩动了肝火,便慌忙披上衣服,匆匆赶到大营。他一入座,曾国藩就下令开饭。吃饭时,大家一言不发。饭后,曾国藩把筷子一扔,板起面孔对李鸿章一字一顿地说:“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诉你一句话:我这里所崇尚的就是一个‘诚’字。”说完,拂袖而去。

李鸿章何曾领受过当众被训斥的滋味?心中一直打颤。从此,李鸿章在曾国藩面前更加小心谨慎了。

这就是所谓的“威”字,要能震慑得住身边的人。有了大棒子,还要有胡萝卜,否则,人就留不住了。

李鸿章素有文才,曾国藩就让他掌管文书事务,以后又让他帮着批阅下属公文,撰拟奏折、书牍。李鸿章将这些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甚为得体,深得曾国藩赏识。几个月之后,曾国藩又换了一副面孔,当众夸奖他:

“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所有文稿都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会超过我的,好自为之吧。”

这一贬一褒,自然有曾国藩的意图。而作为学生的李鸿章,对这位比他大十二岁的老师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里糊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

曾国藩驾驭属下,无外乎用两种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既有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又有公事公办的严正手段,终于赢得众人归心。

对于大人物,收服人心就是要给不同的位置选择不同的人才,然后合理调配,共同成其大业。这里面还包括了对人的品格和性情的察识,对后进力量的提携和培养等等,以逐步形成自己在人群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精明的领导者,必不放过每一个巩固自己权位的机会,小小一个饭局,是关怀,也是激励,在这上面花点儿心思决不为过。

宴请“搭桥者”,注意捧起他的身份

在中国的官场或者任何一个圈子里,历来都存在许许多多张关系网。这些网,或以亲属关系编织,或以领属部旧关系编织,或以行业,或以乡里,或以情谊等关系编织,重重叠叠,密密麻麻,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处在这个关系网核心的,便是那个掌握着最高权力的人。

这张关系网,对于不熟悉它的人来说,是通向官场的一道屏障;而对熟悉它、善于利用它的人来说,却是通向显贵的一条捷径。在很多时候,你要烧香也见不了“真神”,如果这时对于那些“引见者”接待不周,攀附不力,他们有本事让你一直在外围徘徊,永远接触不到核心。所以一些人情练达的办事者,文章都是先从一些铺路搭桥的人身上做起的,把他们应酬好了,没办法的事也能找出办法来。

唐朝时,杨贵妃虽然是个“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人物,她倒不招权揽势,也不见她接受别人的谄媚。可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的几个兄弟姐妹因她而成为皇帝驾前的红人、朝廷的新贵,也就成了其他大臣巴结的对象,其中,杨国忠捞到的便宜最多。

杨国忠原名叫杨钊,国忠这个名字是后来唐玄宗赐给他的。其实他和杨贵妃的关系并不很近,只能算是个没出五服的兄妹。他原先是个无赖、赌徒,家族乡里的人大多看不起他,他穷得连饭都吃不上,靠着四川富豪鲜于仲通的周济才勉强活下去。没料到杨贵妃一受宠,他也跟着时来运转了。

有一次,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对鲜于仲通说:“皇上对我很是厚爱,可是如果朝廷里没有内援,必定会遭到宰相李林甫的攻击。听说杨贵妃新近被皇上所宠幸,还没有人去依附她。你要是能替我到长安跑一趟,和她家拉上关系,我就没有什么么危险了。”鲜于仲通说:“我是蜀地人,从来没有去过京师,就怕坏了大人的事,我这里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

于是就把杨国忠同杨贵妃的这层关系介绍给了章仇兼琼。章仇兼琼立即接见了杨国忠,一看他长得还是模是样,说话也应答敏捷,十分高兴,立即将他留下来作为自己手下的一名属官,对他格外亲切。不久,便派他护送丝缎贡献给京师,临行时对他说:“我准备了一点菲薄的礼物在郫县,算作你的盘缠,你从那儿路过时就取走。”

当杨国忠到郫县时,章仇兼琼的亲信早已等候在那里,送给他的东西也绝不菲薄,而是蜀地精美的土特产,价值达万缗之巨。杨国忠大喜过望,携了这批物品,昼夜兼程,来到长安,将物品分赠给杨氏兄弟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先生送给大家的!”

于是,杨氏兄妹有机会便在玄宗面前夸赞章仇兼琼,并将杨国忠也引见给唐玄宗。这样,章仇兼琼的权势保住了,杨国忠也接近了皇帝,迈出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

章仇兼琼虽是朝廷大员,但他毕竟是外官,有事无法“上达天听”;杨国忠此时还是小人物,但是因为杨贵妃这层关系,他就是在朝中能够说得上话的人。

章仇兼琼重视杨国忠这个身份,捧起了他这个身份,自己自然也就得到别的外官得不到的便利,最终心想事成。

现代社会,那些本身职位不高但却手眼通天的人物,依然在社会上非常活跃。比如说总公司或者上级机关派下来的人,一些领导者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朋好友,这都是你必须要用心应酬的人物。

皇甫是某县办公室主任,他所在的县今年申报了一个林业科技项目,需要上级机关审批。省林业厅汪副厅长亲自带队,下县里实地考察。汪副厅长和县里主管农林的县长是同学,于公于私,自然都受到当地的热情款待。

晚上,汪副厅长一行被请到县里最大的酒店设宴招待,怎奈汪副厅长不喝酒,早早地吃好了饭,然后就离开了。酒店里,汪副厅长的随行人员在皇甫的陪同下,酒宴继续进行。只是此时双方的主管领导都撤了,大家的情绪都有些提不起来。这时,皇甫悄悄起身,对乐队和主持吩咐了几句话。不一会儿,主持小姐走上台来,用甜美的声音说:“下面我们把这首歌送给省里来的贵客孙先生,祝孙先生事业发达,身体健康。”接着,优美的旋律响起,《小白杨》的歌声飘荡在大家耳边。

在省林业厅孙先生只是一个小小的科长,这次能出来,全因为这个项目和他们科里的业务有点关联,他又和汪副厅长先后在同一个地区当过兵,私交不错。想不到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又听到当年在部队的老歌,他的酒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最后忍不住上台高歌一曲。大家都说,孙科长的《小白杨》唱得比刚才那个歌手还有味儿。

县里的项目符合政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考察团的人又一致叫好,当然也就顺利通过了。

设宴之道,陪好“主要客人”是分内之事,难得是把“陪同者”也应酬到位了。

比如说,你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或者办某些事情要宴请自己不认识的人,陪同者就是你与被请者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能力也许不如“主要客人”那么大,但是成事败事,他们的态度也是一个砝码。退一步说,他们的自身资源就相当于一个平台。有了平台,你才能上个台阶,够得着你想攀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