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经济学
3142500000018

第18章 设宴有道,把你的层次亮出来看看 (3)

一个人的形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穿衣和外表长相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全面素质、外表与内在结合的、一个在流动中的印象。它包括你的穿着、言行、举止、修养、生活方式、知识层次、家庭出身、你住在哪里、开什么车、和什么人交朋友等等。它们在清楚地为你下着定义,你是谁,你的社会位置,你如何生活,你是否有发展前途。

优雅的举止和文明得体的谈吐,往往是你征服别人的第一步,而无意之中那些“不入流”的言行举止,也是毁你没商量。

于嘉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行政助理,她的老板姓陈,是位知识分子型的企业家,他白手起家打下一片天地,如今在业内小有名气。

一次,于嘉陪老板陈先生约见一位客户,他们在茶楼边品茶边商谈合作事宜。相谈正欢,茶楼的一位服务员小姐送点心上来,他们点了三份茶点,这位服务员忙中出错,只送了两份上来。那位客户见此情形勃然大怒,一边拍桌子一边埋怨茶楼怠慢客人,把那个年轻的服务员吓得除了连声道歉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陈先生倒是非常平静,他只吩咐服务小姐再补一份点心,然后又接着和客户聊起来。

回公司的路上,陈先生告诉于嘉中止与这位客户的会谈,另找合作伙伴。于嘉不解,陈先生说:“他遇事太冲动,不像是能稳住大局的人,如果我们与他合作,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磨合不好而节外生枝。”

如果你如今正处于“上流”的位置却时不时就露出一些“下流”的粗陋举止,那么无论你是谁,都难以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你身处下层,举止谈吐却符合上层的文明,那么你的上升空间就非常广阔。

很少有人天生的个人魅力超群,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大众欢迎的人,可以在社会的大课堂里悉心接受磨炼,表现你的文明与教养。

有人把礼仪理解为繁文缛节,觉得那都是虚伪的客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礼仪可以说无处不在,它涉及到友好、尊重、认同等多方面的意义。你想要在某一个圈子里如鱼得水,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得体适宜的风度和表现,是人们为你打分的基础。

富有魅力的形象,就是在一遍一遍地向你周围的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此人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很可靠、实力雄厚、地位不可小视,我们都应该尊重、仰慕、信赖他。”而人们似乎也听从了、认可了。你也许什么都没做,就已经在人们心中获得了一定地位。

因此,虽然不能说形象决定成功,但成功与形象之间一定是相互促进的。你越成功,你的形象就越有影响力;你的形象越魅力十足,你也就越容易走向成功。

每当看到那些小有成就却形象猥琐或乖戾的人时,我们都免不了替他觉得惋惜,不能改善形象的成功就不是成功。这样的人只能成功地做成某些事,而形象良好、魅力十足的人成就了他自己。形象不佳的人只会惹人厌烦,拥有美好形象的人才会受人拥戴。

一个人在社交生活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自己的修养:

一是有礼节。寒暄就是语言的礼节。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在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等。

二是有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方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言辞的分寸。

三是有学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必然十分尊重知识,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粗浅之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四是有教养。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富于学识,言语优雅,尊重和谅解别人。这是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别人不讲礼貌时,本着谅解的态度,视情况理智地处理。

当我们心中目标明确,知道要把自己打造成什么样子时,就可以按照那个想象中的形象来塑造自己。每个细小的侧面加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概念。这时候,无论你的风度素养还是思想见识,都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对于新朋友,“菜品”和“话题”宜先做保守安排

安排饭局的时候,如果宴请的是熟悉的亲朋好友,自然可以随便些,而且因为熟悉,各人的口味你也大致了解,不容易出现什么意外的偏差。如果需要自己做东,应酬工作上的客人,这就比较伤神,谁为主,谁做陪,在哪里请,点什么菜,都要好好斟酌一番。

在安排一次宴会之前,首先要对请的客人心中有数。一般每次邀请的客人,都有一个目的,或洽谈项目,或签订合同,或接风迎客,或饯行话别等等。

按照常规,不宜把毫不相干的两批客人合在一起宴请,更不得把平时有芥蒂的人请到一起吃饭,以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另外请客也是讲究规格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要办的事的重要程度和自己的消费水平安排不同档次的场所。若是公费,单位一般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宴会菜谱的确定,应该根据宴会的规格“看客下菜”。总的原则是考虑客人的身份及宴请的目的,做到丰俭得当。整桌菜应有冷有热,荤素搭配,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即一桌菜要有主菜,如鱼翅、燕窝、甲鱼等,以显示宴请的规格,然后再以一般的菜调剂客人的口味。这些菜可以不求高档,以适口为主。

通常人们所说的好菜,除了本身价值不菲的原材料外,最主要说的是味道好。

然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味型变化万千,东西南北人们的口味差别很大。传统上“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风味格局也逐渐融合,出现了不少新派口味。那么怎样的味道才是好味道呢?既然是请客,当然是迎合客人口味和心意的菜最好,这恰恰是商务宴请中最难把握的。

我们根据客人的籍贯、职业特点、个人兴趣大致推断出其口味就再好不过了。但如果实在是难以推测,也可以点2~3个相对保守的菜,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大众都能接受的,所谓中性的菜。那种口味太过刺激、特点太过鲜明的菜,喜欢的人太喜欢,不接受的又绝对不接受。相对而言,还是中性菜比较稳妥。有时候,中庸也是—种个性。

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在饭局中应酬的人,可以多在这方面下点儿功夫。在单位附近找两三家不同档次的饭店,每次根据请的客人的情况,就近安排在这固定的几家饭店。这样既不会每次临时绞尽脑汁地找地方吃饭耽误时间,又可以跟饭店建立长期的关系,在价格上获得优惠。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期考验的饭店,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换了厨师等,一般菜品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比如不新鲜、不卫生等。最起码口味上会让你很放心,太咸太淡等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小。每次端上桌的莱,哪怕是你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新菜品,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长期在这些固定的饭店消费,服务生就会非常熟悉你的需求,每次来了,不必再煞费苦心地点菜,只需要悄悄知会一下此次宴请的规格,服务生自然就会根据客人的人数、性别、年龄以及时令等,帮助你迅速点好一桌符合要求的莱品。这些菜品也不是一味的山珍海味,而是高中低档菜品搭配着,价钱不会十分昂贵。这样,你不必花费过多的金钱和精力,就可以给客人留下一种有诚意、有实力的印象,对以后的交往大有好处。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同时,切忌向对方提出一些必须放下手中餐具才能回答的严肃问题,也不要向对方提出一些必须长篇大论或花较长时间才能回答完的问题。此外,一些不卫生的话题或是容易使人产生不当联想的话题都应避免。

其实,饭局是一门学问,饭局不是专场演出,而是要顾全大局。如果餐桌上从头至尾谈工作,通常是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留给对方的印象不是枯燥无味就是喜欢自吹自擂,几乎很少有人喜欢跟这种人打交道,而且也失去了饭局的初衷—交朋友及搞好人际关系。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就不要把自己看得很大,甚至有时候还需要装笨,需要不同的人不同对待,有时不要表现得比客户还聪明,这样就会满足客户被人尊重的心理,同时也会促成彼此之间的友谊,必然会促成以后交易上的成功。

当然,如果是事先约好的餐桌上边吃边谈,或者是对方主动谈起的话题,这当然就另当别论了。但除此之外,最好还是谈一些有关菜的味道或各地风土人情之类的话题,总而言之,餐桌上的话题应以闲谈聊天儿为主。

除了公司内部的事情,客户公司的趣闻,或是社会热点、关注话题、行业动态、八卦新闻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饭桌上的谈资。

饭局社交,并非一两天的事情,求有功,先求无过,这样才会给以后的交往留下充分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