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经济学
3142500000030

第30章 谁的“局”更巧妙,谁就能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3)

这位业务员听说董事长决定御驾亲征,不禁吃了一惊。他一方面担心董事长不相信自己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担心董事长亲自上门推销,万一又碰不上那家单位的负责人,岂不是太丢一家大企业董事长的脸。他越想越怕,急忙劝说:“董事长,您不必亲自为这些具体小事操心,我多跑几趟,总会碰上那位负责人的。”他其实没有理解董事长的想法。

第二天早晨,士光敏夫真的带着那位业务员亲自来到那位负责人的办公室,果然没有见到那位负责人。当然,这是士光敏夫预料之中的事。他没有因此而告辞,而是坐在那里等候。

等了很久,那位负责人回来了。当他看了士光敏夫的名片后,慌忙说:“对不起,对不起,让您久候了。”

士光敏夫毫无不悦之色,反倒微笑着说道:“贵公司生意兴隆,我应该等候。”那位负责人非常清楚自己企业的交易额不算多,只不过几十万日元,而堂堂的东芝公司董事长亲自上门进行洽谈,觉得十分有面子,因此,很快就谈成了这笔交易。

最后,这位负责人热切地握着士光敏夫的手说:“下次,本公司无论如何一定买东芝的产品,但唯一的条件是董事长不必亲自来。”

那位陪同士光敏夫前往洽谈的业务员,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教育。他知道董事长此举不仅是帮他做成了一笔生意,而且教他以坦诚的态度赢得了顾客。

《圣经·马太福音》有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大多数西方人视为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会在他人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儿”,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里子。

搞定重要人物的两个重要渠道

当今精通跑关系、通关节、深谙办事之道的人,各自都知道关键在何处,主事者的喜怒哀乐固然要放心上,枕边、车上、门口、餐桌,大人物所到之处都有着机会;贴身秘书、打字小姐、汽车司机,都有着常人所没有的便利。

搞定重要人物,第一个渠道就是“枕边风”。

有人说中国社会是大男子主义,其实这实在是太冤枉了中国男人。幽默大师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一向是女权社会,女人总是在暗地里对男人施加影响,左右着男人的心理情绪和处事态度,无形中便决定了事态的发展。一些老谋深算者更是谙熟此道,求人时专爱在女人身上做手脚,结果真的是事半功倍。

宋朝蔡京曾一度被宋徽宗罢相,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而是多方活动,以图东山再起。

首先,蔡京暗中嘱托亲信内侍求郑贵妃为自己说情,又请深得徽宗信任的郑居中伺机进言。一切妥当之后,蔡京再让自己的党羽直接上书徽宗,大意是为他鸣冤叫屈,说蔡京改变法度,全都是禀承圣上的旨意,并非独断专行。现在一切都否定了,恐怕并不是皇帝的本心。

这些意见的要害是把徽宗牵了进去。徽宗见表,果然沉吟不语,但也没批复。

这时郑贵妃发挥枕边作用了。她本是识文断字之人,早已看到表章的内容,又见徽宗的这种表情,就顺势替蔡京说了几句好话,徽宗便有些回心转意了。接下来郑居中出马。郑居中了解内情后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约了自己的好友礼部侍郎刘正夫,二人先后晋见徽宗。

郑居中先进去向徽宗说道:“陛下即位以来,重视礼乐教育,欲行居养等法,对国家和百姓都很有利,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

一席话只字未提蔡京,只把徽宗的功绩歌颂一番,但暗中褒奖的却是蔡京,因为肯定前段朝政的英明就等于肯定了蔡京的正确。

刘正夫又进去重复补充一遍,醉翁之意不在酒,弦外之音不在言。徽宗听了心里很舒服,终于转变态度,第二次起用蔡京为相。

“夫人路线”之外,能影响关键人物的,就是他身边的秘书、司机等人。许多人因为眼里没有这些“小人物”,以至于摔了跤都不知道绊脚石在哪里。

某君曾在某局工作过,受尽了局长的气,后来托人调到上级部门做了秘书。按说此时“局长”应该认真反省一下,向此君表示一下歉意,因为,亡羊补牢也许未为晚也。

但该局长并没把他放在眼里,总认为小小泥鳅能掀多大浪头,小河沟子翻不了大船。所以此人怀恨在心,每当局长要找上头的时候,他总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回答“无法安排”。

相反,当“上头”想要了解这位局长的情况时,“秘书”又每每“下石头”,说该局长目中无人,久而久之,上下不通,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局长也就失宠了,但直到最后该局长大人也没弄清是怎么回事。

而那些精通人情世故的精明人,却是把“小人物”也当主线用的。

任何一位关键人物都有自己的人情关系网,这个“网”的形成与他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要想与他攀附关系,必须先暗地里多留心和注意他的身世和社会关系网,包括他的亲属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掌握了这些关系之后,鉴于直接与其建立关系多有不便,则可曲线救国、另辟蹊径,设法同一两位他关系甚笃的人建立关系,这样,在必要时,便可以借助这些关系的力量拿住他的面子,使其碍于某些关系的面子不好拒绝,不能拒绝,不便拒绝。

依靠关系办事已经在中国上下形成了共识。关系是一种感情的凝聚和利益的融通。有了关系也就有了路子,有了利益,有了各种随时可以兑现的希望。

与某些重要人物或关键人物关系亲密或所谓“关系铁”的人,很多都是些看似不起眼实则神通广大的人,他们不仅能把与自己或朋友利益有关的合理合法的事办得契意合心,而且还有可能越过法律和道德的界定办成一些超格越线的事。有了好的关系,正话可以被反说,反话可能被正解,黑白可能被颠倒,是非可能被混淆,尽管这样做老大不合理,但它却非常合乎一个“情”字,因为合乎了“情”字,也就合乎了“关系”,为了关系,人间绝大部分事差不多都可以办到。

话不必说得太白,为自己和对方都留点儿空间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中国人在很多场合中都表现出一种“含混”。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的谢意时,在索取自己报酬时,在谈及自己的利益时,在表达自己的爱情时,甚至在骂人时都表现得很含蓄,这里含蓄不清既表现出他们的修养,保全了他们的面子,又充满狡猾和回旋余地。

韦文是市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在本市也大小算是个名人了。他的妻子从原单位下岗后,就一直缠着韦文给自己找个好工作。韦文原来以为自己是个名人,给妻子找个工作轻而易举,真到下手找,才知道困难重重。

当他打电话请人吃饭的时候,一些他熟识的单位的头头、公司的老总都很高兴,也乐于与名人坐在同一张餐桌上。但一听有事情求他们,而且是安排人事,态度就变了。也不是一口回绝,都是说“看一看”,韦文就知道这事没希望了。

后来,有位做建材生意的老总听说这件事,主动邀请韦文吃饭。酒桌上两人称兄道弟,聊得非常热乎。韦文说起妻子工作的事,那位老总大包大揽地答应了,他说自己公司正好缺一位行政助理,如果嫂夫人愿意,明天就可以来上班。

又喝了一杯酒,聊了一番社会新闻,建材老总闲闲地说:“现在市里房地产挺红火的,建材行业也跟着沾光了,这也是社会热点啊!你们台里能不能做个特别节目。”韦文明白,这是要做打着新闻和经济旗号的广告了,如果回绝,妻子的工作也就到此为止了。没办法,他只好也笑道:“我们的栏目,关注的就是社会问题,我回去就好好策划一下,争取尽快拿出让‘观众’满意的节目来。以后时间长着呢,兄弟什么人,你就看着吧?”两人碰了一下杯,都感到这顿饭吃得值。

这就是中国人惯用的弹性手法,不行或者不愿意做的事,就以“看看吧”应付,然后再找合适的理由推脱。而私下的交易,也不落在实地里,全凭对方去“悟”。一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什么毛病没有,但是该提的要求也提了,应接的招儿也接了,这就是“含蓄”的功夫。

不可否认,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会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明确而坚定的表态也给人以自信的感觉。但我们在表态或许诺时如果总是轻易地使用“绝对”、“一定”的字眼把话说死,不留余地,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有心计的人知道,话一出口就收不回来,为了防止授人以话柄,他们大多会选择用“模糊表态”的方式留有余地。

梁先生是河北人,多年在内蒙做羊毛生意,当地许多做畜产品生意的小收购站都愿意给他提供货源,一直以来,大家都合作愉快。

今年梁先生又一次到内蒙联系货源时,一家在当地颇有实力的公司派代表找他谈生意。饭局中,对方表示,他们有力量包揽那边的羊毛生意,希望梁先生放弃和那些小收购站的联系,两家联手做,可以很好地控制价格,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这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梁先生明白,内蒙的这一地区是他多年辛苦经营的根据地,若只为自己的眼前的利益,被以往的合作者和下面的百姓千夫所指,以后在这地面上就不好混了。

不答应吧,对方公司在当地底子很厚,和一些政府部门也有关系,断然拒绝,就有些太不卖面子了。

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梁先生和对方代表说:“贵方这样好的条件,在我是求之不得。不过,这边的情况,你们肯定比我还了解得清楚,那么多的生意人都靠这一行吃饭,砸了他们的饭碗,万一弄出点儿事儿来,咱们双方都有损失。”

说明白了问题,梁先生话锋一转,又推心置腹地说道:“贵公司做事是大手笔,我本人是非常佩服的。等我同各方面筹划出一个妥当办法出来,只要不起风潮,我一定按你们的计划,只跟贵方一家订约。至于额外的利益,都是贵公司的。”

这番话说得很漂亮,但是对方代表也是老于世故的人,心知梁先生的“妥当办法”,花几年的工夫也未见得能筹划得出来。什么“只跟贵方一家订约”等等,无非是有名无实的“口惠”而已。

话虽如此,他仍能体谅梁先生的苦心,明明是办不到,或者说是他不肯抹杀良心,不顾利害去做的事,有他刚才前半段的话,也就够了,而还有后半段的补充,是一种很尊重客人的表现,其意还是可感的。

因此,他深深点头说:“梁先生真是明理的人,我总算也是不虚此行。”

在我们与他人的交际和交谈中,由于彼此的立场、观点和利益不同,所以我们常常必须拒绝或回绝对方的一些要求和想法。

这种拒绝或回绝对我们是必须的,不能不说,不能不做。但是我们也会因为这种拒绝或回绝,而让对方受不了或吃不消,弄得很尴尬。对于这种立场、观点和利益的问题,乍看起来似乎是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势必鱼死网破。

其实也不尽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不直接回话,不直接做事,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温婉的方式和说法,让对方比较容易接受一些,情绪较少受到刺激。

做不成朋友的,尽量不要做冤家,留个活口,留份人情,山不转水转,没准儿以后大家又会在一起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