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经济学
3142500000033

第33章 重视心照不宣的契约,“局”不常开人常在 (3)

这种隐患,时间一长就会发作。到了年终、月尾结账时,发现生意是赚了钱,但赚的钱全部都稀里糊涂开销光了,大家的心里就会开始计较了,你认为他花的多,他认为你花的多。一开始,大家基于过去的友情,还不好意思公开指出来,等到了忍无可忍提出来时,必然会严重地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好朋友一旦决裂,那比不是朋友还严重,他觉得你不够朋友,你认为他不讲交情。到了这种地步,除了大家分手,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就在我们身边,因为责任和利益的问题,知交好友甚至是夫妻、父子对簿公堂的事并不少见。这里面的原因,多是由于大家在心里各算一份账,在算账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向自己这一方倾斜,所以算来算去,总是自己吃了亏。彼此协商不了,也就不惜去撕破温情的面纱了。不论结果如何,已经弄得大家都很受伤。

与其走到这种地步,还不如一开始就未雨绸缪,把一切都说清楚了,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一下。当大家都明白自己的职责和权限的时候,相互牵连不清的事儿自然也就消失了。

规则之下,照顾一点情分不为过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错,我们不论办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但是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时候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所以说,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认清时务,才能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与人相处时,既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但是又要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避免产生矛盾。这时候,如果把一次亲切的谈话、一个亲密的饭局穿插其中,可以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能够平复当事者的不良情绪,推动事情的平顺发展。

一位跟梅考克干了多年的老员工违反了工作制度。他酗酒闹事,迟到早退,还因此跟工头大吵了—场。在公司所定的规章制度中,谁违反这一条,都会被坚决开除。当工头把这位员工闹事的材料报上来后,梅考克迟疑了一下,但仍提笔写下了“立即开除”四个字。

这位员工找到梅考克,指责梅考克一点儿情分都不讲,梅考克沉稳地说:“你是老员工了,公司的制度你不是不知道,再说,这不是你我两个人的私事,我只能按规矩办事,不能有一点例外。”

梅考克又询问了老员工闹事的原因,原来这位老员工的妻子最近去世了,留下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跌断了一条腿,住进了医院,还有一个孩子因为吃不到妈妈的奶水而饿得直哭,老员工是在极度痛苦中借酒消愁,结果误了上班。

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梅考克为之震惊,“我们不了解你的情况,快点回家去,料理你夫人的后事,照顾好孩子,你不是把我当成你的朋友吗?所以你放心,我不会让你走上绝路的。”说着,掏出一沓钞票塞到老员工的手里。

老员工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梅考克嘱咐老员工:“回家安心照顾家人吧,不必担心自己的工作。”听了老板的话,老员工转悲为喜说:“你是想撤销开除我的命令吗?”

“你希望我这样做吗?”梅考克亲切地问。

“不!我不希望你为我破坏了公司的规矩。”

“对,这才是我的好朋友,你放心地回去吧,我会适当安排的。”

事后,梅考克把这位老员工安排到自己的一个牧场去当管家,对此,这位老员工十分满意。

一个国家,—个社会,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是“方”,“无方则不立”。但是,只有方,没有圆,为人处世只是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

按制度办事与讲情面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看你处理得是否巧妙与恰当。既能坚持原则的严肃性,又不伤人感情,这才是一个人的高明之处。

同治年间,衡阳挨近双峰大界的地方,有一个忠厚而倔犟的老实农民。他一生勤劳节俭,生活过得不错,不料有一年清明节扫墓时,与人发生了一场纠纷。对方仗着自己有钱有势,硬将一坟迁到他家的祖坟上来。官司由衡阳县打到了衡州府,老头儿的官司总也打不赢。老头儿咽不下这口窝囊气,被逼想上吊自尽。有个老亲友提醒他:“你不是有个叫曾国藩的干儿子在南京做两江总督吗?他现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下谁个不知其名。只要他给衡州府写个二指宽的条子,保证你把官司打赢。”受到启发以后,老头儿凑足盘缠钱,背上包袱雨伞,就直往南京奔。

两江总督衙门是不容易进得去的。老头儿叫曾国藩的小名,衙役们不知道,不让老头进门。忽然,督署里传出讯令,总督大人要出门来。

老头儿操着家乡口音一声喊着曾国藩的小名,被曾国藩听出来了。曾国藩赶紧下轿,将干爹送进了自己的住宅。顿时,督署后院的曾宅里欢乐起来。曾国藩夫妇干爹招待酒饭问长问短。当老头儿话入正题,说明来意时,曾国藩打断他的话让他在这儿玩几天再说。他把一个同乡衙役叫来,陪干爹玩。

老头儿哪有心思游览,仅玩了三天,就按捺不住了。晚上,他对干儿媳细说了来意,求曾国藩给衡州府写个条子。儿媳告诉干爹别急,会有办法的。又玩过了三天,当曾国藩办完一天的公事后,欧阳夫人对他说起干爹特意来金陵的事来。“你就给他写个条子到衡州吧。”曾国藩听后叹了一口气说:“这怎么行呀?我不是多次告诫各省官员不要干预地方官的公事吗?如今自己倒在几千里外干预起来了,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干爹是个本分的人,你也不能看着老实人受欺,得主持公道呀!”经欧阳夫人再三请求,曾国藩动心了。他在房间来回踱了几转,说:“好,让我考虑考虑吧。”

第二天,正逢曾国藩接到奉谕升官职,南京的文武官员都来贺喜了。曾国藩在督署设宴招待,老头儿也被尊了上席。敬酒时,曾国藩先向大家介绍,首席是他湖南来的干爹。文武官员听了,一齐起身致敬,弄得老头儿怪不好意思。曾国藩说他一生勤劳,为人忠厚,怎么也不愿意到南京久住,执意要返乡里。说着,从小盒子里拿出一把折扇,说是送给干爹的礼物,自己已签过名,也请大家在扇上题留芳名,作个永久纪念。于是不到半个时辰,折扇两面都写得满满的。曾国藩高兴地把折扇收起,用红绫包好,双手奉送给了干爹。这老头儿也懂得礼数,起身向各位文武官员作揖致谢。

席终客散,老头儿回到了住室,不知道干儿子这是什么意思。欧阳夫人接过红包打开一看,告诉干爹,这把扇子拿回去后,不论打官司还是办别的事,不管是多大的官,见到扇子都好使,这比您要的那个条子更宝贵呀。老头带着扇子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刚回到家里,衡州知府升堂,衙门八字开着,老头儿手执折扇,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后来知府看了扇子,立即热情地款待了老头儿,那么官司自然也就赢了。

一把折扇“醉翁之意不在酒”。显示亲情,实则相助,意在让地方官给面子,也使曾国藩免于干涉地方公务之嫌。实际上,世上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灵活处理。当然,在法规面前,不能不认真,但在不违背法规又能通融的情况下,还是要灵活一些为好。

所以说,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认清时务,才能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与人相处时,既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但是又要能和他人和谐相处,避免产生矛盾。

拿出关键性的东西,消除对方的戒心

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实际的利益对人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与人合作,赢得他人的信任,就不能总是空口说白话。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更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让对方完全放心。

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没有实际的利益,谁都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和资本。相反,一个人要想借用别人的力量,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就必须摆出切实的利益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并通过利益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以利益驱动他人,帮助自己,这是一种高明的做事手段。

有个笑话这么说:一位老板想找个人帮自己办事,要求那个人手脚勤快、力气大、不计较薪水,干活要多,吃饭要少。于是介绍人嘲弄他道:“真有这么个人,我自己早用了,哪里还到得了你这里?”想白白用人,那是异想天开,“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什么样的人也是养不住的。

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交人、用人的手腕上,很有他的独到之处。

胡雪岩在筹办阜康钱庄之初,急需一个得力的“档手”也就是经理人。经过考察,他决定让原大源钱庄的一般伙计刘庆生来担当此任。钱庄还没有开业,周转资金都没到位,胡雪岩就决定给刘庆生一年二百两银子的薪水,这还不包括年终的“花红”。而且,一经决定,他就预付刘庆生一年的薪水。当时住在杭州,一个家道小康的人家每月吃穿住的全部花费也不过十多两银子。不用说,一年二百两银子,实在是高薪延聘,连刘庆生自己都感到这实在是太慷慨了。

胡雪岩的这一慷慨,也着实厉害得很。

首先,它一下子就打动了刘庆生的心。当他气派地将二百两银子的预付薪水拿出来的时候,刘庆生激动不已,他对胡雪岩说:“胡先生,你这样子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胡先生你吩咐好了,怎么说怎么好!”这意味着胡雪岩的银钱一下子就买下了刘庆生的一颗忠心。

其次,胡雪岩的慷慨也安定了刘庆生的心。正如胡雪岩为刘庆生打算的,有了这一年二百两银子,他可以将留在家乡的高堂妻儿接来杭州,上可孝敬于父母,下可尽责于儿女,这样也就再无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能倾尽全力照顾钱庄生意了。

而且,手里有了钱,“心思可以定了,脑筋也就活了,想个把主意,自然就高明了。”

就是这一慷慨之举,胡雪岩便得到了一个确实有能力,也的确是忠心耿耿的帮手,阜康钱庄的具体营运,他几乎可以完全放手了。

胡雪岩招揽人才从来就是不惜出以重金的,在他看来,以财揽才就如将钱买货,货好价必高,值得重金揽得的人也必是忠心而得力的人。他曾说:“眼光要好,人要靠得住,薪水不妨多送,一分钱一分货,用人也是一样。”话是糙点儿但理却不糙。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比如说你求人办事,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刺激起对方的欲望,暗示只要能办成,好事就在后头,并不时给些甜头,让人相信你所说的并非是空话。求对方帮忙时,因为对方要付出一定的辛劳和精力,你就得付出一定的报酬。

人情是讲究互动的,闭口不提报酬是行不通的,一定要让对方知道将有相应的报酬,而且让他感觉出将要给的报酬的大概数目,这个数目不应是具体的,而是一种双方之间的默契,或者他可以根据你的某种暗示猜测,这样就有利于双方的配合。

对方给你帮忙,并得到相应的报酬,这是双方心领神会的事。可到底报酬是多少呢?对方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而一般又不好意思去问。你呢,又不便说得太具体,具体了对你今后不利。但对对方来说,不能把握你所能支付的报酬数额,他干起来就缺乏积极性。

你想办成事情,需要对方密切配合,配合就需要满意,所以你首先要想办法使对方满意。为了将来,你要用合适的方式做些暗示,吊起对方的胃口。

而且,合作一开始就要出手大方一些,让对方相信你是有实力的,从而卖力气帮你的忙。

一般请人帮忙,开始总要请对方吃一顿饭,这顿饭就是表现你实力的机会,应该把这顿饭搞得像样儿一点。对方看你如此大方,定会相信事成之后不会受亏待的。这么大方地请他吃饭,使他觉得欠着一份人情,办事就有动力了。

俗话说,“豁不出孩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付出。

物质和感情虽然不能完全画等号,但是当你有拿出“真东西”的表示或者已经把“真东西”捧出来时,你沉甸甸的诚意无疑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