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脸是灵魂的肖像—叶落归根
3151000000044

第44章 后记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部上下册的中篇小说集《沉浮》和《叶落归根》,是一部集社会、人生、家庭为一体的浓缩史,是一个军旅之子的认知和感悟。

本书能够问世,得自于许多朋友的热心激励和帮助。《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一样》的作者石钟山老师,抽出宝贵时间通阅了全稿,给予许多鼓励鞭策,并作序推荐。但作品究竟好看与否,还得敬听广大读者朋友的评判。在这里,我先敬军礼了。

一身戎装半生兵,青春岁月献军营。

日月穿梭,光阴似箭。过去的时光真是太快了,昨天的故事这么快就进入了传说。

军旅生涯已经过去30多年,我也从雄姿英发的小伙过了“知天命”的人。我曾在火热的军营中放飞理想,经受锻炼,感悟人生,成长进步。非常感谢培育我的领导,帮助我的同事,关心我的朋友,支持我的亲人。

我生在城市,3岁时与在农村的爷爷朝夕相处,直到17岁入伍。我从小热爱文学,几经磨砺,文学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启蒙老师正是爷爷。爷爷会说书,肚子里装着许多段子和典故,从跟爷爷生活那天起,每天晚上都是听着故事入梦,偶尔缺了这个科目,就睡不踏实。日积月累,便成了积淀。每当闻悉村里去了说书的,总是第一个先到,有时听得意犹未尽,即使说书的收了场,也要跟到人家寄宿处刨根问底。当年听过的古书名篇,其故事情节,至今还能记述梗概。农闲时,有时村里老人们聚在一起说笑话,免不了让我先说个小段,算作“片头曲”。多年后几次将昔日的片段写成文字搬上大雅之堂时,评价不蜚。上小学时,一度酷爱毛主席语录和诗词,名作名篇基本上都能背诵,曾作为小学生代表,在不同场合作过背诵演示,无一败场,被誉为“神童”。那段岁月让我刻骨铭心。文学梦就是从那时慢慢萌生的,而且一做未醒。

我入伍后,历经了从战士到干部,从教导队到正规院校,从基层连队到师、军、大军区和总部机关,从塞外高原到首都北京的转变过程。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得到了很大锤炼,国防绿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火热的军营生活不断感染和激励着我,让我经常吮吸到清新的空气,身上的热血总在沸腾,始终充满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这使我常常有一种跃跃欲试、施展身手的冲动和欲望。在新兵连,几乎每顿饭前都朗读稿子。提为干部后,喜欢撰写新闻稿件,业余时间也习作文学。八十年代中期相继有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军内外报刊,只是这个势头没有持续下去。进京后,特别是调入总部机关,那支文学之笔就搁浅了,这一歇就是十多年。

都说命运皆性格。如果把命运与工作连接在一起,那么只能让工作牵着鼻子走,成为工作驯服的忠实奴隶。而我则几乎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工作上,近30年没有休过一天假。在总部工作期间轮过五次岗,平均每三年就轮一次。也就是说,在一个岗位上刚刚出现起色、有所建树,甚至驾轻就熟的时候,就又交流到较生疏的岗位上,这不得不耗费了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我总在适应环境、熟悉同事、通晓业务、不甘人后中维艰涉渡。任谁都会懂得:“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的道理。骑上这匹马,就要放弃另一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事情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做。可每一次轮岗我都选择了绝对服从,从未说过一个“不”字。而且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悉心钻研、全身投入,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坚持每日三省悟身、扪心自问:该做的事做完了没有?该干好的工作干好了没有?以此来鞭策和激励自己。近些年更是以办公室为家,每年都有几个月吃住于此,且毫无怨言,不声不响,默默无闻,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事向组织伸过手、张过口。等我精疲力竭、疲惫不堪的时候,相同资历的人已经荣升了一遍或几遍。

天下没有后悔药可吃。长期以来,不论居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和环境,我都没有后悔过,而是在工作过程中寻求快乐、修炼自我。其实,后悔也没有用。关键是,机遇再来时怎么学会抓住它。谚语说,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也会打开另一扇门。天天遇到机遇和一辈子遇不到机遇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我曾参与采写、编撰、汇集过十多本书、近千万字,制定法规十几部,起草文件、讲话、材料难以计数。从中,经受了磨砺,增长了才干,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但这些毕竟不属于文学创作范畴。随着阅历不断加深,经历的事情逐渐增多,接触的人各种各样,生活赋予我的不可谓不丰厚,加之受一些作家朋友影响,就又滋生了再拎文学之笔,甚至将散发的文字汇集成册的念头。只是我性格柔弱,胆小怕事,唯恐担上“不务正业”的罪名,这个念头便多次作罢,但梦未曾泯灭。

善良的人总是委屈的。

苏东坡有这样两句诗:“世事浮云变”,说的是人间的事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不可能始终保持同一形状,遇有风吹草动就会烟消云散。“此心孤月明”,表达的则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抑郁的、孤闷的、艰难的,但同时也是坚定的、执着的、永不放弃的。这种心境当然别人不会理解,只有自己心知肚明,还有天上的月亮明白。

回忆往事,自己吃亏就吃在太听话了,太忠诚了,太认真了。当然,也太迂腐了。

等我把星星数清,天也亮了。

如果有遗憾,那就是我不能将往事从头再做一遍。

壮志未酬,空有热忱满腔。一首陆游词油然而生: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州!

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说过,不管社会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

于是,我便利用闲暇时间翻阅文学书籍和听文学广播,并联系自身实际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和积累素材。平常触景览胜、耳闻目睹,尽量有所思所想;工作之余、休闲之时,力求有所得所获。有时对于听到看到想到的情节或妙语,即使深夜也要记录“在案”。有时看着素材本子越积越厚,或偶成小篇习作,便会感到极大的快活和欣慰。如果一段时间挂了“空档”,便手足无措、坐卧不安。

文学中的收获让我十分快乐,总以与剧中的人物交流和对他们的任意摆布,而聊以自慰。相比之下,从仕途、金钱方面得到的快乐,总要艰难得多。

可我仍然是父老乡亲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在他们心目中,我是了不起的人物!我知道,他们是用看待那些贪官污吏的目光来看待我的,而我总觉得世界被别人瓜分完了,自己吃了大亏,总想与那些贪官污吏攀比,分享一杯羹。由于出发点不对,即使当了再大的官,也不可能是清官,这样的官不当也罢。

由此,我可以集中一定精力圆我的文学梦了,可以静心地阅读大师的著作、尽情地和他们交流畅谈。可以毫无顾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是件幸事。有了这种境界,“功名谁复论?”个人的功名利禄也就置之度外了。

既然写作能够弥补缺失,那我就不断地写下去;既然真诚的写作才能够弥补缺失,那我就在写作时一定保持真诚。当然,为弥补缺失而写作,这还不够。我还要为那些对我费过心思的人而写作,同时,也为那些折磨过我的人而写作。因为每当想起自己受过的不公正待遇时,也曾想起因我而失过眠的人。

之所以出此书,实不敢与古人“韵高落落悬清月,铿锵妙语春冰裂”的高文典册相比。世人千金买歌笑,万言不如一杯水,也不想因此而徒有虚名。只是觉得,辛勤笔耕的东西,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尽管我不认为它们能够对扶正祛邪起任何作用,可还是想尽一点社会责任。闲暇时人们翻翻,或多或少总能看到时代的影子,从而产生严肃的思索和对社会形态的探索。因此,作为时代的产物,它们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有看过书稿的朋友问我,某篇里好像有谁谁的影子?我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个别情节也许和现实有些重叠,但不是谁谁。

朋友说,有点像,又不像,似是而非的。我说,本来写得就不是谁谁嘛!你看那单位、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哪一项与谁谁沾边?但谁谁非要对号入座,也请他坐稳扶好,清者自清,不必自寻烦恼。

现在看来,我开始的还是太晚了,很可能什么也做不成,但我总要阐明我的观点和态度。因为耳闻目睹的实在太多,便把一些人心中的愤懑喊了一些出来,供读者朋友思考辨别和聊以自慰。于是,我从近二十部中篇里挑选了十二部,编成了这本书的上下册。总题为《脸是灵魂的肖像》,因为一个人的灵魂是从所有的举动中透露出来的,旨在通过掀开斑驳复杂的人生世相一角,呈现隐藏在人物心灵深处的真相。上册主要是仕途篇,取书名《沉浮》;下册主要是生活篇,取书名《叶落归根》。以之分别为上下册的标题,是因为两个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人生在世,不论仕途、家庭、个人生活,无不跌宕起伏、充满变数,但无论怎样的辉煌和高贵,终久会归于平淡、平庸、平静。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精心策划,抓紧为读者提供精美图书。感谢石钟山老师在百忙中为此书欣然作序。

我对生活心存感激,深信通过辛勤耕耘,未来的生活将会更加充满希望,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坚持继续播种。

作者

2012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