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那层窗户纸
3159100000052

第52章 大牌演员 (2)

这让建宁王大为不满:老爹是不是被那个狐狸精迷坏了?太上皇还在四川,长安、洛阳尚未收复,百姓还在受苦,怎么就不思进取了呢?

都是女人、太监惹的祸!

建宁王忍不住,找到老爹,硬邦邦撂下几句话:“老爹,您要是再听信女人、听信太监的,恐怕两京(指都城长安、东都洛阳)无从收回,太上皇也没法接回了!”

儿子这么教训,老子的面子自然挂不住,十分生气。父子争吵,早有太监、宫女汇报给了张良娣、李辅国。

两人一听:好嘛,正想搞掉你,你却找上门来了。两个人一前一后、一内一外,说建宁王的坏话:建宁王这么讥讽您,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广平王当了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没当上,生气呗!他想当元帅、当太子,到最后,少不了弑君篡位!与其将来祸患,不如早点动手,消除隐患!

火上浇油。唐肃宗本就气急败坏,听到这些更是火冒三丈,直接下令:赐死!

偏偏建宁王是个硬骨头,听说老爹赐死,眼睛眨也没眨,毫无半点犹豫:接过毒药,仰脖灌下!

等李泌听说此事,急忙来劝谏之时,为时已晚。建宁王一命归西,可惜了条汉子。

唐肃宗不听建宁王之言,贻误战机,导致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复叛。灾祸,又延展了数年。

不过,安禄山一死,叛军元气大伤。唐军收复长安,太上皇回都,封张良娣为淑妃,封广平王李俶为楚王。不久,又封张淑妃为皇后。

从良娣到淑妃、皇后,张氏连升三级,得意不已。

只可惜,唐肃宗还没昏庸到昏聩的程度。灭掉了建宁王,张皇后有把儿子立为太子的打算,却没得逞。楚王李俶,被立为太子,这算是唐肃宗执政期间的一个英明决断。

然而,随着李泌等忠臣良将的隐退,太监李辅国更加明目张胆,他把持朝政,连唐肃宗也不放在眼里。宦官之乱,已成大患。

张良娣成了张皇后,斗死了建宁王,同伙李辅国也手眼通天,该满足了。可她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她找到了下一个斗争目标。

曾经的“良家妇女”,发誓要成为“斗争乐无穷”的小太妹。

这一次,目标居然是太上皇,唐玄宗。

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唐玄宗。

他更加相信一句话:天意难违。太子擅自登基,他没有发火,甚至说:“此乃天意,太子顺天而为,有何不可?”

安禄山叛乱,使他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妃子,他很难过,衰老加速。

从四川返回途中,他专程到马嵬坡拜祭,伤感不已。回到都城,又命唐肃宗给杨贵妃改葬。

唐肃宗没意见,偏偏权臣、太监李辅国跳将出来,大肆阻挠:“改葬?改葬不就等于平反吗?给杨贵妃平反,岂不就是给杨国忠平反?给杨国忠平反,岂不就是承认当年羽林军造反?那些兵士,现在还在任内,倘若平反,军心动摇,十分危险!”

李辅国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唐肃宗对此也有顾忌。何况,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犹为太子的唐肃宗,是马嵬兵变的幕后策划者。倘若这一说法属实,唐肃宗就更不可能给杨贵妃改葬了。

太上皇说话不管用了,十分气愤,对太监李辅国,更恨之入骨。你不答应,我也有办法。命令高力士,悄悄进村,来到马嵬,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杨贵妃重新安葬了。

人一老,就容易怀旧。虽然对张皇后、李辅国都很反感,唐玄宗比较超然,不和他们计较。

触景生情,唐玄宗又想起梅妃,可惜尸骨无存。后来总算找到尸骨,骨头上的刀痕,明显可见,这让唐玄宗更加哀伤。

回长安之后,唐玄宗没有住到皇宫大内,而是住到了自己做太子时的老宅——兴庆宫。他一会儿思念杨妃、一会儿思念梅妃,今天抹把鼻涕、明天掉两滴泪,弄得兴庆宫一片萧杀之气,暮气沉沉。

宴请、礼仪之类的场合,他的心情也影响到周围人。张皇后对此十分不满。唐玄宗老人不计小儿过,她倒好,主动向玄宗发难了。

一个她,一个李辅国,两人轮流蛊惑,说太上皇对皇帝您不太放心啊,说不定啥时候就把您废了,重立皇帝。唐肃宗经不住他们三番五次蛊惑,从完全不信,变成将信将疑。

可巧,害人不成,先遭报应——张皇后的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好不容易生了儿子,自己又做了皇后,居然没福分长寿,张皇后哀痛不已。

哀痛,可以理解,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她的思维方式。她认为:孩子之所以死,是太上皇这个老不死的,折了我儿阳寿。

这让她对太上皇恨之入骨,整天和李辅国密谋,如何搞掉太上皇,令其速死。

四处布下眼线,想抓把柄,还不容易?

这一天,太上皇驾临长庆楼,被父老乡亲发现,百姓跪倒一片,山呼万岁。玄宗与民同乐,让人赐给美食,还把楼下路过的一位将军,邀请上来,共同用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也成了太上皇的罪状。李辅国到唐肃宗那儿告状,说太上皇住在兴庆宫,对外联络频繁,他手下的高力士、陈玄礼等人,密谋对皇帝不利。

唐肃宗凭着对老爹的了解,表示不信。

李辅国又说:“太上皇是没这个意思,可您别忘了,他手下有不少人呢!整天撺掇他,早晚出事!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为今之计,还是让太上皇回皇宫大内,切断对外联络,比较稳妥。”

这意思,明显就是软禁了。

唐肃宗依然不同意,眼泪都快下来了:“太上皇在那里住惯了,年纪又大,让他突然搬迁,恐怕接受不了。”

李辅国干脆发作:“今日不早决断,日后不要后悔!”

皇帝软弱可欺,李辅国命令六军将士,轮流跪请,让太上皇搬家。唐肃宗木鸡一般,不发一言,这一天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李辅国步步紧逼,假传圣旨,把兴庆宫的300匹马,调走了290匹;这还不算,带了禁军,围在宫外,找到唐玄宗,说皇帝有令,让你搬入皇宫!

唐玄宗见了门外部队,惊得险些跌落马下,幸亏高力士有些威严,断喝一声,镇住了李辅国和众将士,这才有惊无险,搬入皇宫。

进了皇宫,残羹冷炙,难以下咽,只有几个老太监、老宫女服侍。唐玄宗哪里吃得下这个气,怒道:“今后不吃肉食,素食终身!”

李辅国假传圣旨,唐肃宗居然无可奈何,毫无办法。李辅国、张皇后,气焰更加嚣张,软禁唐玄宗不算,还把他身边仅存的两个心腹大臣陈玄礼、高力士,贬官流放。

此时的太上皇,内心之孤苦,可以想见。内心出现空白,就需要精神安慰,给他这种安慰的,是宗教。

年轻的时候,唐玄宗就信佛尚道,求解长生之道。现在年纪大了,更感人生无常。回都之后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让他更容易相信虚幻的东西。

一个道士来到皇宫,蛊惑玄宗,说自己可以灵魂出窍,见到杨贵妃。花言巧语、信誓旦旦,让唐玄宗深信不疑。光听听倒也罢了,玄宗居然走火入魔,开始辟谷,练起了气功,几天不吃饭。

那时的玄宗,身体虚弱,营养不良,哪里禁受得起这种折磨!

辟谷没有多少时日,做了45年皇帝、5年太上皇的唐玄宗李隆基,带着传世的英名和凄恻的爱情,驾鹤西去。

时间是公元762年,唐玄宗享年78岁。

唐玄宗死后,被尊谥为大圣大明皇帝,后世也称他为唐明皇。

因为窝囊过度,太上皇被软禁皇宫之后,唐肃宗也病了。老爹去世,让他悔恨交加,难以自持,病情日趋严重。

眼看着龙体难愈、朝不保夕,他曾经的“模范老婆”张皇后,又出来闹事了。

她闹事的原则只有一个:闹人。

先闹死了建宁王,后在李辅国的协助下,闹死了唐玄宗。这一次,她要闹的人,却匪夷所思。

——是谁?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居然是自己的长期合伙人、政治伙伴,太监李辅国。

古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话容易让我们误以为:小人和小人在一起,就能臭气相投、相处融洽。

事实上,很多时候,并非如此。比如张皇后和李辅国,他们一度合作得十分愉快,情同手足。

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政治,尤其如此,时间长了,彼此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必然出现矛盾。

最初,李辅国巴结张良娣,是想通过张良娣,讨好唐肃宗,好让自己爬得更快。如今,自己大权在握,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太上皇都被自己整死,自己和绝种的皇帝无异——若有子嗣,想必早就篡位了。这种形势下,他还巴结张皇后?笑话!皇帝他都不放在眼里,还能忌惮你个破皇后?

没有我,能有你的今天?张皇后对李辅国的目中无人,十分愤慨。

和李辅国之间,一场血战,不可避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张皇后亲生儿子已死,断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念头 。于是乎,曾经对太子李豫(即李俶,后改名)的痛恨,也消失殆尽了。

她主动把太子叫来,道:“李辅国祸乱朝纲,把持朝政,甚至逼死太上皇(其实她也是幕后操纵者之一),罪不可恕。他所忌惮的,只有你我。如今,皇帝已到了弥留之际,必须及早动手,铲除李辅国这个祸患,否则,后患无穷!”

李辅国祸害国家,太子岂能不知。可惜,这个太子,也是瞻前顾后,软弱无能,遂道:“李辅国是该杀,可是,此事还要禀告皇帝。万一有变,惊动圣上,导致病情加剧,同样不妥!”

张皇后不屑道:“既然不愿,那就算了,你回去吧!”

皇后并未罢手,找来了唐肃宗的另一个儿子——越王李系商量。李系对李辅国也是恨之入骨,痛快答应。

可惜,张皇后找错了人,找了个莽撞小子。

这个李系,缺乏斗争经验,犯了致命错误。

李辅国太监出身,在皇宫太监中间,很有背景,也很有影响,处处有耳目。越王李系无视这一点,居然从皇宫的太监中间,挑选了200名精明强干的,准备政变,杀死李辅国。

李辅国很容易就得到了情报。李系,你这不是找死吗?

没等他们动手,李辅国的手下,已经先下手为强。越王李系等人,悉数被抓。张皇后听到消息,吓坏了,跑到唐肃宗床前,企图利用唐肃宗寻求保护。

李辅国早不把奄奄一息的皇帝放在眼里,带了几十兵士,硬闯肃宗殿中,活生生把张皇后拉扯出去。

唐肃宗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又惊又吓,急火攻心,一口气上不来,当场呜呼哀哉。

没过几天,张皇后也被活活勒死。一双苦命鸳鸯,先后命赴黄泉。

从“良家妇女”张良娣,变成了“小太妹”张皇后,张氏的一生,的确令人唏嘘。

太上皇死了,皇帝、皇后也死了,李辅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权力第一人”,和三国时代的曹操,差别不大。只可惜,他是个太监,没有儿子,因此,他并没有做皇帝梦。

太子李豫继位,这就是唐代宗。

在唐代宗面前,李辅国更加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甚至连尊称也免了,以“郎君”称呼皇上。如此行径,引发众怒。唐代宗固然软弱,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一国之君!

对付小人,唐代宗用了小人的办法:派出刺客,悄无声息地把李辅国给宰了。宰了之后,还装模作样地“立案调查”。查来查去,自然是个无头案。李辅国没有子嗣,死了也没人追究。加之安史之乱彻底平定,大唐度过一劫,总算又缓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