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23

第23章 CIA的秘密战争 (3)

美军在二战时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美国在东半球打仗,距离越远,后勤成本越大。例如,投送足够数量的物资需要更多的船只。远距离战争后勤成本转移了大量部队,使之与作战部队的规模比例失调。

不管美国派遣了多少部队,这些部队所到国家的人口总是远远超过其军队人数。如果其人口的一部分作为游击武装或运用恐怖分子的战术进行抵抗,他们会迅速膨胀到超过美国军队的规模,就像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那样。同时,抵抗者采取战略利用美国的核心弱点——战术情报。他们是在本土抵抗,熟悉当地地形和文化;而美军是在陌生的环境作战,经常处于情报劣势。那也就意味着本土武装的效率因为出色的情报成倍增加,美军效率却因为缺乏情报下降。

美国在技术上得到了弥补。从空中侦察,空中力量到反炮兵系统和先进通讯技术。这能弥补美军的不足,但只是通过分散地面作战人员。维护一架直升机需要几十名地勤人员。运用落后技术的抵抗者因情报而使作战效率加强;美国运用大量技术弥补情报缺乏,这进一步减少了作战人员。随着后勤和技术力量的增加,美国作战精锐减少。如果将训练、救助、休息和恢复的地面作战部队加进来,能用于作战的比例就很小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美军将赢得战斗,但仍然会输掉战争。识别出抵抗者之后,美国能用火力消灭他们。然而,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发现抵抗者并从大量人口中找出他们。因此,当任务是打败正规军时,美国能很好适应战争的初始阶段;但正规军被打败之后,对抗转成了美国情报难以应对的方式。那时,抵抗者就通过在不利时减少战斗和在选择的时候发起战斗来控制作战节奏。

2.“9·11”符号,“恐怖的本·拉登”

“恐怖主义”这个词自“9·11”以来就大行其道,瞬间变成了全世界的流行语。本·拉登也迅速成为了“恐怖主义”的象征,他不再是一个人,他成了一枚符号。

本·拉登死前身上并未携带任何武器,为何被击毙,而理想的状况应是活捉拉登交由第三方联合国受审。美国认为,“9·11”事件是拉登一手策划的,美国借此发动了对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战争,将世界带入了所谓的反恐时代。但值得怀疑的是,这个沙特的本·拉登,此前是否真有如此神通?美国在十年中却未能捉住本·拉登的影子,此次却在40分钟内击毙他。

据英国《卫报》评述,“9·11”袭击的幕后真正策划者据信是基地组织的谢赫·穆罕默德。是他策划并安排了“9·11”袭击,而这一计划在“9·11”前5天才传达到本·拉登处,谢赫·穆罕默德1996年加入基地组织后,仍然与本·拉登保持一定距离。

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成立于1996年,成立时间不长,其背景就是卡塔尔政府,在“9·11”事件发生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即几乎与美国CNN同步,美国军方到处搜集本·拉登的情报而不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却频频播出了本·拉登讲话的录像。卡塔尔是一个君主制国家,这个人口只有一百多万的国家有着一个美国最大的驻中东的军事基地——乌代德。据“维基解密”网站泄露的2004年至2009年的《阿富汗战争秘密日志》表明,事实上,美军时不时会发现本·拉登的踪迹。如2006年8月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一份“自杀炸弹事件”的报告中就曾提到发现本·拉登参加恐怖组织会议。

“维基解密”此次披露文件所覆盖的时间从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内容覆盖自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以来的整个阿富汗战事。《阿富汗战争秘密日志》称,恐怖组织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每月举行一次会议,会议的主要人物包括穆拉·奥马尔(塔利班领导人)、本·拉登、穆拉·达杜拉和穆拉·巴拉达。在巴基斯坦的奎塔举行的一次“高层次”会议中,约有20人出席,6名“人弹”在会议中接受命令,在阿富汗北部的三个不同地区进行自杀式爆炸袭击。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情报专家蒂姆·韦纳研究美国情报二十多年,大量接触第一手资料,他指出,塔利班早期也是美国中情局在对付苏联时扶持起来的一股力量。中情局为了对付亲苏的阿富汗政权,于1979年底开始武装训练拉登及其他的反苏组织,在阿富汗从事反政府活动。苏联1980年出兵阿富汗,陷入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而美国在幕后坐山观虎斗。美国曾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毒刺”导弹,这种导弹在击退苏联军队的战斗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还有许多在塔利班手中。

在“9·11”袭击事件发生过程中,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发动“9·11”袭击的恐怖分子,还是其他恐怖网络的骨干分子,其中坚力量来自于富裕阶层,本·拉登自身就是一个亿万大亨,这些恐怖分子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有的甚至长期留学西方。显然,这类人恐怖袭击更多是为了显示自身所代表的政治诉求的存在。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争霸正酣之时,苏联南下阿富汗,扶起一个亲苏政权。这一政权自上而下的政变式“革命”并未得到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富汗广大民众认可,且其领导人相当僵化教条。当亲苏政权把整个阿富汗置于苏军直接占领之下时,更激起了阿富汗穆斯林民众的激烈反对。面对苏联人及其盟友遭遇困境这样的机遇,美国当然不会放过。它出钱出枪,大力支持中东的宗教主义者云集阿富汗,展开一场颇具声势的反苏的“圣战”。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奥马尔的塔利班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美国支持滋长壮大起来的。当时的阿富汗战争是美国击垮苏联战略计划的组成部分,美国人和本·拉登的游击队员怀着共同的目的,因此当时的本·拉登不仅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盟友,甚至还有人将其称为“英雄”。

而拉登的许多阴谋诡计和暴力手法,就是从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那里学来的,据估算,拉登的组织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获得的美国军事援助,高达25亿美元之巨,美国中央情报局每年拨出5亿美元军费,来武装和训练贫穷且手无寸铁的游击队员对付苏联。美国从1980年1月向阿富汗运送小型武器开始,包括肩扛式防空导弹和反坦克炮等等。中情局还印刷了成千上万本教材和训练手册,里面都附有袭击苏军目标的插图,并且还在巴基斯坦建立了战士培训基地。那些当时最有前途的领袖,就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看中并予以扶持的。经过10年的残酷战争,游击队员战胜了前苏联军队,当初军容不整的游击队,变成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他们甚至打败了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场战争使拉登成为阿富汗家喻户晓的人物。

本·拉登出身于阿拉伯豪门,据阿拉伯媒体报道,他害羞,不敢与其他女孩儿独处,所以选择早早与自己最熟悉的表妹结婚;他在精英学校就读;他有许多孩子,对每个孩子都非常严厉,但偶尔也会展露慈父的关怀……如果非要说他与常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对宗教信仰有着一种特别的执著。据拉登第四子回忆:“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外人眼里,我父亲都是个严肃的人,且越来越把自己沉浸在宗教教义之中。作为他的儿子,我可以证明他从来没有改变。他是那么虔诚,把宗教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从没落下过祷告。他花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来学习宗教教义、信条。”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拉登对宗教的狂热之情。

本·拉登从前是一个学生,通过这几年阿富汗战争,他其实已经逐步成长为具有军事素养、军事能力、指挥才能的战士,即“圣战者”。拉登在阿富汗最大的收益就是他1988年建立一个服务营,这个服务营最后就演变成著名的“基地”组织,包括建立了“基地”组织的军事大本营,以及训练基地,拉登又建立了一个叫“阿尔伊达”的组织,这个军事组织实际上崇尚以极端的暴力,去推翻他认为腐败无能的政府。

然而,出乎美国意料的是,当入侵阿富汗的苏军败退撤出,亲苏政权垮台之后,基地组织、塔利班这样的势力坐大,转而把矛头对准美国和西方,号召其队伍向美国“魔鬼”开战,于是就有了著名的“9·11”事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本土都毫发无损的美国,这一次却在其本土心脏地区受到基地组织这样的恐怖主义势力的致命一击,美国人又一次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在阿富汗,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的时间里,如果美国还不能在阿富汗培植出具有亲美色彩的阿富汗国防力量,那么美国在阿富汗的角色将可能只是徒有虚表的前台演员,而俄国和伊朗则可能是阿富汗政治的幕后导演。未来,反映各大国利益并由大国幕后操纵的武装的部落反对另一个武装部落的混战,可能仍是今后阿富汗国内政治舞台上的主剧。

3.伊拉克,CIA手术刀战

美国政治家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曾做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么它可能就是鸭子。美国喜欢口头上大谈法治,把自己宣传成世界法制的捍卫者,实际上它自己根本不遵守国际社会的条约和法制。例如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反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等等做法。据2011年1月“维基解密”披露的美国外交密件:2003年3月,美军能在一个月打垮伊拉克军队,使萨达姆倒台,美国中央情报局做了大量工作。中情局曾策反320名伊拉克军队高级将领,交换条件是,承诺把他们和他们的家属通过秘密渠道送往美国过自由而体面的生活,目前这些人仍生活在美国。

在伊拉克战争中,整个伊拉克军事力量呈金字塔结构,顶部是精锐的共和国卫队,依托几十万正规军,还有发了几百万支枪的民兵。当顶部的共和国卫队被轰击,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全部金字塔结构都达到同时融化和同时倒塌。美国地面部队对伊南部城镇的攻而不占更不可能使相距甚远的巴格达发生同样情况的崩溃,几乎不战而降。从对战争图片和视频图像的分析看,伊拉克的崩溃,是中情局在伊拉克内部预先设置了能引致伊拉克军事力量瓦解的政治因素。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萨达姆的恶名就传开了,但为了与苏联争夺霸权,为了中东的石油,打击伊朗,美国对萨达姆情有独钟。据美国合众国际社(UPI)情报记者理查德·塞尔调查,1959年,20多岁的萨达姆就跟美国政府有了牵扯不清的关系,甚至还领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薪水”、住过中情局为他租的房子,在中情局的帮助下暗杀过当时伊拉克的强权人物卡塞姆!

1958年7月,伊拉克前军官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拉克封建王朝。1959年,卡塞姆突然出现亲苏倾向,大量从前苏联购买军火,并安排反美党派加入他的政府部门。

这使美国既震怒又惊慌。美国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公然宣称伊拉克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中情局断然决定物色伊拉克“棋子”,刺杀卡塞姆。20多岁的萨达姆便是中情局资助的“6人暗杀班”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