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茹微微叹口气,不多时姜氏和刘氏也来了,三人聚齐,太夫人便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里人口众多,规矩也该改改了,没得惹事生乱,一家子都不安生!”
三人面面相觑,然后不约而同地应了个“是”。
桌上早就放满了东西,账册、地契、银票……这些东西,有些是沈氏的,有些是府里的总账目。
太夫人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家里出了这样的祸端,幸而如今还没到悔之晚矣之时,今儿叫你们来,就是叫你们商议着,把府里的该改掉的规矩改改,还有老二媳妇的事儿……”
沈氏的事儿太夫人没有细说,二老爷回来见过太夫人就把沈氏的东西拿了过来,其意思已经十分明白,皇帝可能不追究,可做过的那些事儿却不能不改正过来。这已经是皇帝对韩家的宽容了,看在韩家祖上的公德,大老爷因为先帝下身瘫痪,更或者是因为王妃。
而这事儿若是不解决,就是亡羊补牢也感觉没有补好,以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大的损失。这并非是太夫人的决定,而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不得不如此。即便,把这些原本不该属于沈氏的东西还回去,过失还是记在哪里。只是相对而言,做了补救之后,能稍稍安心一些罢了。
太夫人见三人都不说话,吃了一口茶,润润喉又道:“你们都坐下吧,有什么主意就说出来,咱们商议着办。”
刘氏见姜氏坐下,才慢慢儿挨着姜氏坐下,刘氏此刻有些反应不过来。韩家不是大周朝开国才发迹起来的,追溯起来,在前朝韩家虽然不是大户,但也算是书香门第。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只说大周朝的韩家,也差不多快百年的历史,规矩早就全了,那里还需要重新定规矩?
不过,太夫人这一次把她叫来,可见对三房的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想明白了这些,刘氏的心就有些飘飘然了,此刻,这里只有大房和三房的人。虽然太夫人说的规矩,是府里的事儿,不是外头需要男人出面的事儿,可越过了二房的沈氏,这一点儿,就足够她高兴了。
姜氏平静地道:“府里的规矩都是现成的,细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好。”
规矩是慢慢总结下来的管理经验,韩家的规矩太夫人年轻的时候,就曾做主改了一些。姜氏也是实话实说,要说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当家的人了。
太夫人喟然长叹,沈氏的性子,她不是不了解。韩家选择媳妇,并非是一定要讲究门楣,关键是女孩儿知书达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管得好孩子,理得好家务。沈氏是姑娘的时候,看起来确实不错,是家中的嫡出,深得嫡母教诲,才理家那几年也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挑不出什么错来。
可嫁妆确实不如姜氏,姜氏自己有能耐,娘家人也很有本事。沈氏总觉得在她面前抬不起头,何况这府里的下人,那都是见钱眼开的主儿,沈氏的嫁妆不丰厚,出手自然不如姜氏大方。
大老爷是长子,那会子又深的先帝器重,不知不觉老大和老二的距离就拉开了。何况大老爷又世袭了太老爷身上的爵位,太夫人不知不觉就偏疼二房。
后来大老爷出了事儿,沈氏又是个嘴乖的,煽风点火几句话。姜氏几乎整日以泪洗面,生养的儿子是个体弱的,都说养不活,丈夫又成了那样。怎么可能还有心情去太夫人跟前凑趣?
太夫人一开始也理解姜氏的心情,久而久之那理解也变了味儿,更觉得姜氏是不祥之人。刘氏不太会说话,沈氏就成为她跟前的红人。沈氏做了些什么,她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横竖她得到的那些东西,死了也是带不走的,都是留给韩家的子孙。她贪去的那些,也不至于让韩家亏空。
何况,大的错处也没有,比起贪污府里的东西,只要别在外头做什么就好了。那里知道,沈氏的眼睛早就放在了外头,倘或是正正经经地置办一些产业,这也没什么,谁不想自己手里有钱?但太夫人也没想到,沈氏会有这么不计后果。
事到如今,太夫人也无话可说。
与其说是叫她们过来商议改改府里的规矩,不如说商议着该怎么样去补救沈氏制造的这个破洞。
安静茹看了看姜氏,又看了看刘氏,她们都是长辈,长辈的还没说话,晚辈总不好先发言越过去。
不过刘氏显然还没理解过来,“虽然说规矩都是好的,可百密必有一疏,依我说,府里的人就太多了,人多就容易生事。”
这话并非没有道理,太夫人微点头,刘氏紧接着又道:“按照原来的规矩,每个院子该多少人伺候就多少人,多的就裁了。也免得那些人一有事儿就推三阻四,没得要紧的事儿没做,反而惹出更多的事儿来。”
沈氏屋里的丫头婆子就最多,刘氏这话很有针对沈氏的味儿。大老爷那一块是因为大老爷不方面,所以才多了几个壮实的婆子伺候,但沈氏身体健全,没必要也要那么多人。
太夫人这回没点头,询问地目光落到姜氏身上。姜氏是明过来了,知道改规矩是个幌子,然而,她和沈氏之间的怨恨,太夫人也心知肚明。现在沈氏病成那样,按照人不知不觉都会同情弱者的前提下,沈氏的事儿她不想发言,也不想管。
姜氏端起茶杯,不留痕迹地给安静茹打了眼色,安静茹想了想,才道:“不如就按照原来的价格盘出去?”
这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刘氏满脸疑惑:“什么原来的价格盘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