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早晨,罗复华对吴大山说,你来台湾这么久,一直没去拜见族长。以前考虑到你很快要回永定,不去拜见也罢。现在你打算留在台湾,就不能不见族长了。
吴大山晓得客家人的规矩,外地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安家,先要拜会这里最有名望的人,取得他的认可。如果迟迟不去拜会,会被认为不识礼数,以后遇到困难,就难以得到大家帮助。他让罗复华带他去见族长。
族长住在客家庄的中心地带。这里的房屋呈“井”字型布局,族长的老宅位于“井”字的最中心,周围的房子如众星拱月一般,护卫着这幢老宅。族长的房屋十分古老,墙上斑斑驳驳,写满岁月的沧桑。但老宅十分洁净,高高的台阶,古朴的门槛,透出一股威严。族长是个年近六旬的长辈,姓陈,头发花白,精神瞿烁,不怒而威。平时喜欢拿着一根水烟筒,却很少吸,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顿生敬畏。
族长在台湾生活已经很长时间,其祖上很早就已经抵达台湾,在客家庄一带繁衍生息,传下许多子孙。其直系亲属就有几百人,有的在客家庄,有的已闯荡到其他地区。在客家庄村民中,族长辈份最高,资历最老,家族最旺,说话也最有份量。族长不是什么官职,也从未有人封他做“族长”,但客家庄遇到什么重大事件,大家都主动向他报告,由他最后定夺。邻里之间发生纠纷,解决不了的,最后也由他裁决,一锤定音。令人惊奇的是,他裁决的结果大家总是很服气,从来没有人提出异议。
族长对吴大山来访颇为高兴,问长问短十分热情。他说,台湾有十大姓氏,分别是陈、林、黄、张、李、吴、王、刘、蔡、杨。吴姓是最早迁居台湾的族群之一。相传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吴国子孙涉足台湾、澎湖。吴姓进入台湾,有史书记载的,是元朝时的礼部员外郎员吴光斗。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吴光斗奉元王朝之命,率六千大军乘船前往琉求,也就是现在的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许多吴氏成员,纷纷前往澎湖、台北谋生创业,姓吴的人现在遍布台湾。
吴大山问:“你们陈姓到台湾最早是什么时候?”
族长说:“第一个移居台湾的陈氏,是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泽。自从陈泽开创了移台先例后,迁居台湾的陈氏越来越多。如今陈姓是台湾的第一大姓,有‘陈林半天下’之说。”
族长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地介绍了各种姓氏入台的情况。他似乎对每一个姓氏、每一个宗族迁居台湾的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介绍得井井有条。最后他说:“姓吴也罢,姓陈也罢,姓张王李郑也罢,都是从大陆迁移过来的。不管在台湾生活了几久,根都在大陆。”
吴大山听得入谜,心里暗暗佩服族长知识渊博。他正要向族长报告医馆的情况,族长却先说了:“你到县城开医馆,这个胆识很好。客家人自古居住在山区,并不是说山沟沟里多么好,大家愿意生活在山里。住在山里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客家人到处迁徙,从中原到闽粤,从闽粤到台湾,从台湾到南洋,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平原都被人占了,好地方都被人占了,客家人只好到山里立足,开荒种地,狩猎耕山。客家人靠山生存,但不能把自己关在山门里。一定要走出去,出去才能做大事、成大业。客家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我听我公爹(爷爷)讲过,最早他们住在后面的山上。后来搬到山下,也就是现在这片地方。再后来更多人搬到这里,这里才成为客家庄。你们这些后生仔就不能守在客家庄了,要到县城去,到台北去,在那里开辟新的客家庄。”
吴大山说:“我还担心乡亲们会责怪我不该把医馆开到县城去呢。”
老族长眼一横:“怎么会责怪你!在县城开办医馆,这是有眼光、有志气。能在外面闯出一番天地,才是好后生,才是真正的客家人。客家人就得会闯、敢闯!以前县城里住的都是闽南人,没有客家人,现在那里客家人一年比一年多,有的街快成客家街了。不过县城还没有客家人开的医馆,你去了,不正好方便大家么。”
吴大山心里踏实了,能得到族长的认可,也就意味着能得到本地客家人的支持。
族长又问:“医馆哪天开张?”
吴大山答:“定在二月二十二日。”
族长默默算了算,说这个日子好,是个吉日。三个二加起来就是六,六六顺嘛。他又对罗复华说:“大山来台湾这么久,一直忙着给客家乡亲医病,他医术高,医德又好。医病不收谢礼,还自己掏钱给人买药。这样的后生哥很难得!他的医馆开业,我们一定要多帮忙。”
不久,装饰一新的医馆正式开张,取名为“吴氏医馆”。吴大山考虑到没有本钱,又怕给乡亲添麻烦,不敢搞开张庆典,也没有邀请人前来祝贺。但临近开张的几天,每天都有人主动问起医馆的事。
二十二日那天,天格外晴朗,一大早罗复华一家就来到医馆,一起来的还有几十名客家庄的人,其中一位正是老族长的大儿子。大家一起把“吴氏医馆”的牌匾挂起来,噼噼叭叭燃放鞭炮,宣告医馆开业。医馆办起来,光靠吴大山自己肯定忙不过,罗复华便让罗梅到这里帮忙。
鞭炮声刚刚停歇,外面街上传来一阵铿锵的锣鼓声,声音由远而近,片刻一队人马就踩着鼓点舞着雄狮来到医馆。走在前面的舞着狮头,一摇一晃,一扑一跃,动作生龙活虎,把狮子表演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狮”在客家人心目中是吉祥、镇邪之兽,一般人新房落成、店铺开张,都要请“舞狮”到厅堂起舞,以图吉利和镇宅之功。不过吴大山今天并没有邀请舞狮班来舞狮,这舞狮的是谁呢?
舞狮的人大半个身子藏在狮子里,人们一时看不清他的脸。待他走进院里,摘下狮头,露出上半身时,吴大山这才发现,领头的就是前一段生病的铁匠李大锤。他拍拍胸脯,左右环顾,大声说:“各位叔叔伯伯阿哥阿姐,你们看我身体怎么样?”大家说:“大锤,不是说你生病了吗?我看你还是壮得像铁锤,不像生过病啊。”李大锤说:“没错,前一段我确实病了,病得拿筷子都拿不动。身体不像铁锤,而像根稻草。多亏了吴医生,才好得这么快!吴医生医馆开业,我怎么也得来凑个热闹啊!”
吴大山一阵感动,连忙过去劝说:“大锤你病刚好,还需要静养休息,怎么能舞狮?”
李大锤爽朗地说:“我的身体我自己最清楚,你放心,我的病已经好了!”说罢掏出一张红纸印制的“舞狮”吉祥符咒,让吴大山压放在神桌香炉下,李大锤钻进狮子头里,舞动狮头向神桌点三个头以示致意,锣鼓声中,威猛的雄狮开始表演,先是“开三山”,继而“踏八卦”,接着是“戏绣珠”,一连串舞蹈动作赢得大家阵阵喝彩。舞狮表演足足持续了半个多钟头。
不一会儿,门口又传来一阵当当的锣声和鞭炮声,说话间又来到一群人,也是客家庄的客家人,走在前面的是前一段生病的教书先生郑一笔,他径直挤到吴大山面前,说:“吴医生,今天你的医馆开业,我也来凑凑热闹!”说着他在饭桌上铺上红纸,自己站在长板凳上,开始表演木偶书法。
木偶身着长褂,仿佛是个老学究。郑一笔用长长的线吊着木偶,手指灵巧地动来动去,木偶相应地做出各种动作,先是给吴大山作揖,同时郑一笔嘴里念念有词:“天下客家亲!今天吴医生的医馆开张,我们客家人当然要来祝贺。本人是个教书匠,送不了别的,送上一副对联。”
那木偶就运了运气,俨然一个书法大师的作派,继而手执毛笔,醮满墨汁,在红纸上写起字来。别看它是木偶,写出来的字却十分漂亮,一笔一划极见功力,远胜许多真人,引得大家一阵阵惊叹。待木偶写完,郑一笔拿起对联展示给大家看,一边念:“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认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霍香木香。”
罗复华说:“好啊,生地、熟地,霍香、木香都是中药名,木偶写的是一副药名联啊!”众人不禁又一阵喝彩。
这时门口进来几个清兵,为首的是一位千总模样的人。吴大山愣了一下,医馆开业,清兵来这里做什么?罗复华悄声解释:“来的是林千总,上杭客家人,我特地请他来的。医馆开业,请他来撑撑门面,让大家晓得我们官府里有人,也不敢欺负我们。”说罢大步迎上去,将林千总引到吴大山面前。
林千总朝吴大山抱拳作辑,连说“恭喜恭喜!得知医馆开张,兄弟特来道喜!”
吴大山说:“林千总军务繁忙,还专程前来,我实在感激!”
林千总豪爽地说,“听说吴医生是永定客家人,在下是上杭客家人,我们是离得很近的老乡。亲不亲,客家人。我再忙也得来道个喜啊。我们这些当兵的,难免有流血的时候,往后有求吴医生之处,还请吴医生多帮忙呢!”
罗复华一直关心台湾的局势,此时忙趁机打听:“千总,局势有什么变化?”
林千总脸色变得肃穆,声音也多了几分沉重:“朝廷已经任命李鸿章为和谈全权代表,即将到马关与日本进行和谈。不过,日本愿不愿讲和还不好说,我看是凶多吉少。和谈不成,仗还得打下去!”
罗复华问:“会不会打到台湾?我们这边准备得怎么样?”
林千总说:“自从中日战争爆发,台湾的安全一直让人担心。去年8月,抗法名将刘永福受命帮办台湾军务,撇下妻儿老小,调动两个营黑旗旧部,又新招两营士兵,率威靖、驾时两艘军舰来到台湾。按朝廷的设想,北边有北洋水师,台湾有刘永福助阵,南北呼应共同对抗日本,台湾相对安全。想不到前不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现在大清几乎没有可以牵制日本的力量。日本西可进犯中国东部沿海,南可进犯台湾,台湾的安危着实堪忧!不瞒各位乡亲,这段时间我们也在加紧备战。日本虽然船坚炮利,但进犯他国毕竟失道寡助。我们保家卫国,打的是正义之战。自古以来正必压邪,日本人胆敢进犯台湾,纵使得势一时,也不可能得势一世!”
医馆一时间鸦雀无声,大家都静静地听林千总谈论局势。看得出,大家都对时局极为关心。罗复华说:“千总你消息灵通,朝廷跟日本的和谈有什么进展,请一定及时通报大家。”
林千总脸色凛然:“我晓得大家都关心台湾的命运,我的心情跟大家一样,也关心着时局的进展。局势有什么变化,我一定及时向各位乡亲通报。另外请大家放心,我们身为军人,保家卫国是我们的天职。一旦战事爆发,我们将与倭贼血战到底,誓死保卫台湾!”
罗梅递上一杯茶,林千总端起一饮而尽,放下茶碗说:“我还有军务,先告辞了。”向大家抱拳作揖,领着几个清兵大步流星而去。
医馆渐渐又恢复喧闹。鞭炮声、舞狮表演、木偶书法吸引了许多观众,一时间医馆内外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几乎整条街都晓得,“吴氏医馆”开业了。李大锤、郑一笔的到来,更是成了吴大山医术的活广告。很多人不敢相信,这两个人半个月前还是重病在身的患者。在啧啧惊叹的同时,人们对吴大山的医术更感敬佩。
开业典礼刚刚结束,就有病人来吴氏医馆就诊。来的全是县城里的客家人。以前县城里没有客家人开的医馆,去客家庄刘医生那里就诊取药,路途远很麻烦,大家不得不去陈记药铺抓药。赶上陈方看店,态度还好一些。要上赶上陈奎看店,往往就会发生多收钱、少给药的情况。大家又不敢招惹闽南人,明知吃亏,也只能忍气吞声。如今吴氏医馆开张,县城里的客家人都有扬眉吐气之感,感叹此后不用再去陈记药铺了。
吴大山和罗梅对每位顾客都热情接待,吴大山负责诊断、配药,罗梅负责引导病人排队等候、顺序就诊。吴大山诊断细心,态度热情,不仅开方子,还一边讲解病理,让病人无形中学到了一些医学知识。他收费公道,几乎只是收成本费。这让病人感觉很愉快,觉得吴氏医馆毕竟是客家人开的店,在这里医病踏实、亲切。
离吴氏医馆不远,就是陈方、陈奎兄弟俩的陈记药铺。与吴氏医馆的欢腾景象相比,今天的陈记药铺显得格外冷清。往常总有一些顾客到那里寻医问药,吴氏医馆一开张,光顾药铺的人就显得稀稀拉拉。
陈奎站在药铺门前,漠然看着百十步外的吴氏医馆,嫉妒得眼睛发红。他对陈方说:“这个吴大山给林秉华看病,我看是成心让咱们丢脸。他一个客家人,给客家人看病不就完了?凭什么跑来给闽南人看病?我看他是有预谋的,就是为了败坏我们名声,折我们的台,抢我们的生意。你看,现在他把医馆开到县城来了,而且就在我们斜对面,这不明摆着抢我们的生意!”
陈方也显得沮丧,无奈地说:“人家想开医馆,我们也没法阻止。好在县城这么大,闽南人占多数,我想闽南人不会跑客家人那里医病。他吃客家人的饭,我们吃闽南人的饭,各走各的道吧。”
陈奎却耿耿于怀:“风水先生说过,这条街的风水是顺着街从那边过来的,以前整条街上只有我们一家药铺,我们独占风水。现在吴大山的医馆开在我们的前面,他那边成了上风上水,我们的风水被他拦住了!往后,我们的生意不那么好做了!”
开业第一天,吴氏医馆来了不少病人,陈记药铺却冷冷清清。第二天,吴氏医馆顾客更多,而陈记药铺还是很冷清。除了几个闽南人到那里买药,再没有客家人光顾他们药铺。
陈奎又气又狠,埋怨道:“你看,吴大山抢了我们的风水不是?”
陈方好言相劝:“你不要总是心急气盛,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就算吴大山医术高明一些,也不见得所有病人都会去找他。县城那么大,药铺医馆就这么两家,我们不至于活不下去。”
陈奎哼了一声,恶狠狠地说:“一山不容二虎,这条街上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他想抢我们的风水,我倒要看看,风水最终是归他,还是归我们。是他们客家人厉害,还是我们闽南人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