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有趣的青少年益智故事全集
3201100000037

第37章 财富故事篇 (5)

再后来,一条铁路从这儿贯穿南北,这儿的人上车后,可以北到北京,南抵九龙。小村对外开放,果农也由单一的卖果开始谈论果品加工以及市场开发。就在一些人开始集资办厂的时候,还是那个青年,在他的地头砌了一垛3米高、百米长的墙。这垛墙面向铁路,背依翠柳,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坐车经过这儿的人,在欣赏盛开的梨花时,会突然看到四个大字:可口可乐。据说这是五百里山川中唯一的一个广告。那垛墙的主人凭这垛墙,第一个走出了小村,在城里买了房,因为他每年有4万元的额外收入。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丰田公司亚洲区代表山田信一来华考察,当他坐火车路过这个小山村时,听到这个故事,他被主人公罕见的商业头脑所震惊,当即决定下车寻找这个人。

当山田信一找到这个人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店门口与对门的店主吵架,因为他店里的一套西装标价800元的时候,同样的西装对门标价750元,他标价750元的时候,对门就标价700元。一月下来,他仅批发出8套西装,而对门却批发出800套。

山田信一看到这种情形,非常失望,以为被讲故事的欺骗了。但,当他弄清真相之后,立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聘请这个人,因为对门的那个店也是他的。

感悟箴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保持灵活的头脑和机敏的思维,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占得先机。

蜡烛的光亮也是可以利用的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在他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感悟箴言:

古时有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学习是一个让人终生受益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更深切地体验存在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去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年轻时的读书妙法

晋代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隐居田园后,某一天,有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向他请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从陶渊明这里讨得获得知识的绝妙之法。

见到陶渊明,那少年说:“老先生,晚辈十分仰慕您老的学识与才华,不知您老在年轻时读书有无妙法?若有,敬请授予晚辈,晚辈定将终生感激!”

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地看,认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它长高。”

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棵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于苦读,也很难发现知识的累积,但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

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样,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此子可教,又兴致极好地送了少年两句话: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感悟箴言:

学习与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得到真正的学识,信心、决心、恒心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持之以恒者,方有希望到达目的地。

把报纸放下

威甘德登上了南行的“151”号公共汽车,凭窗而望,芝加哥的冬日景色实在一无是处──树木光秃,融雪滩滩,汽车溅泼着污水泥浆前进。

公共汽车在风景区林肯公园里行驶了几公里,可是谁都没有朝窗外看。乘客们穿着厚墩墩的衣服在车上挤在一起,全都给单调的引擎声和车厢里闷热的空气弄得昏昏欲睡。

谁都没做声。这是在芝加哥搭车上班的不成文规矩之一。虽然威甘德每天碰到的大都是这些人,但大家都宁愿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此举所象征的意义非常明显:彼此在利用几面薄薄的报纸来保持距离。

公共汽车驶近密歇根大道一排闪闪发光的摩天大厦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注意!注意!”报纸嘎嘎作响,人人伸长了脖颈。

“我是你们的司机。”

车厢内鸦雀无声,人人都瞧着那司机的后脑勺,他的声音很有威严。

“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

报纸慢慢地放了下来。司机在等着。乘客们把报纸折好,放在大腿上。

“现在,转过头去面对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啊。”

使人惊奇的是,乘客们全都这样做了。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他们只是盲目地服从。

威甘德面对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她的头给红围巾包得紧紧的,他几乎每天都看见。他们四目相投,目不转睛地等候司机的下一个命令。

“现在跟着我说……”那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早安,朋友!”

他们的声音很轻,很不自然。对其中许多人来说,这是今天第一次开口说话。可是,他们像小学生那样,齐声对身旁的陌生人说了这四个字。

威甘德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完全不由自主。他们松了一口气,知道不是被绑架或抢劫。而且,他们还隐约地意识到,以往他们怕难为情,连普通礼貌也不讲,现在这腼腆之情一扫而空。他们把要说的话说了,彼此间的界限消除了。“早安,朋友。”说起来一点也不困难。有些人随着又说了一遍,也有些人握手为礼,许多人都大笑起来。

司机没有再说什么。他已无须多说。没有一个人再拿起报纸。车厢里一片谈话声,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得很。大家开始都对这位古怪司机摇摇头,话说开了,就互相讲述别的搭车上班人的趣事。大家都听到了欢笑声,一种以前在“151”号公共汽车上从未听到过的温情洋溢的声音。

感悟箴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需要你主动付出自己的真情。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时都是很矜持的,这时你不妨向对方报以微笑,你得到的也将会是丰厚的回报。

一家日本餐馆的秘密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很快,棉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布拉泽公司的生产蒸蒸日上,纺织品涌向全世界各地。这引起了日本同行的注意。

布拉泽公司位于英国某地一条热闹的大街旁。每到中午,公司的职员和工人们都到对面的一家馆子吃午饭。因为这是那条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馆,所以尽管价格高昂,但每天还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凡。

不久,在这家餐馆的附近又新开了一家餐馆,那里上至经理,下至堂倌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这家餐馆一经开业,就十分惹人注意。它不仅价格比英国馆子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服务态度极佳。时间一长,那些惯于守旧的英国人谁也经不起这些特色的引诱,于是情不自禁,渐渐把就餐重心移向这家日本人开的餐馆。最后,甚至连一些高级工程师也慕名前来。有时,某些职员或工人没带钱,在那里可以先赊账,并同样受到热情的招待。久而久之,搞得人缘极好,生意兴隆。

几年后的一天,这家餐馆突然倒闭,理由是由于出售饭菜价格低廉,成本高而引起亏损。它使英国这家公司的职员和工人们都为之深感惋惜。与此同时,这家餐馆的经理和堂倌扬言“无钱回国”,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常来光顾的吃客——一些工程师及高级职员,请他们说情,协助谋求职业,以便筹集路费,返回家园。

由于这些高级职员平时受到日本堂倌的“特殊照顾”,对于他们也格外同情,因此都极力向公司推荐。起初,公司也相当谨慎,但到底经不住高级职员们屡次的担保,最后,不得不松口了。但是,公司里规定,所有进厂工作的日本人不许进车间,只许在车间外面做做粗装工,如推筒管、运袋皮、装纱等,只要一到车间门口,就由英国人接替。

经过一个时期的紧张观察,公司管理人员发现这些日本人忠实可靠,干活卖力,并无任何可疑之处,再加上往日的“交情”,警戒慢慢就消除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日本人不仅能自由地进入各车间,而且有些日本人还被安排在技术部门工作。

可是,公司里的上上下下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家日本餐馆的全班人马都是日本第一流的纺织专家。他们一边默默地工作,一边把英国纺织机的先进设备部件、结构及作用等,都牢牢记在心里。

若干年后,日本人声称已积蓄了一笔款子并准备回家。他们顺利地办好了出国护照,启程返回日本。回国后,他们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设计出一套在当时说来是相当先进的纺织机械。从此,日本的纺织工业有了一个飞跃。

日本人采用的这种手段未必光明,但是,这种为了掌握先进技术千方百计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感悟箴言:

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种的,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就是最好的原能动力。只有不怕困难的毅力和肯于动脑的灵性,才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最大最重的门

古代波斯(今伊朗)有位国王,想挑选一名官员担当一种重要的职务。

他把那些智勇双全的官员全都招集了来,试试他们之中究竟谁能胜任。

官员们被国王领到一座大门前,面对这座国内最大、来人中谁也没有见过的大门,国王说:“爱卿们,你们都是既聪明又有力气的人。现在,你们已经看到,这是我国最大最重的大门,可是一直没有打开过。你们之中谁能打开这座大门,帮我解决这个久久没能解决的难题?”

不少官员远远张望了一下大门,就连连摇头。有几位走近大门看了看,退了回去,没敢去试着开门。另一些官员也都纷纷表示,没有办法开门。

这时,有一名官员却走到大门下,先仔细观察了一番,又用手四处探摸,用各种方法试探开门。几经试探之后,他抓起一根沉重的铁链子,没怎么用力拉,大门竟然开了。

原来,这座看似非常坚牢的大门,并没有真正关上,任何一个人只要仔细察看一下,并有点胆量试一试,比如拉一下看似沉重的铁链,甚至不必用多大力气推一下大门,都可以打得开。如果连摸也不摸,看也不看,自然会感到对这座貌似坚牢无比的庞然大物束手无策了。

国王对打开了大门的大臣说:“朝廷那重要的职务,就请你担任吧!因为你不光是限于你所见到的和听到的,在别人感到无能为力时,你却会想到仔细观察,并有勇气冒险试一试。”他又对众官员说:“其实,对于任何貌似难以解决的问题,都需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并有胆量冒一下险,大胆地试一试。”

那些没有勇气试一试的官员们,一个个都低下了头。

感悟箴言:

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看似很难办得到的事情。其实,此时你不妨开动自己的脑筋,有胆识地去冒险,敢于尝试,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不肯永远居在人后

福建宁化人黄慎,少时跟同郡的一位老画家上官周先生学画,他学得很认真,心灵手巧,经过一段时间,就将上官周画花鸟、山水、楼台的艺术技巧与精神实质都学到手,画得很好。

人家称赞他已学到家了,他自己却觉得不满足,好像是缺少了一点什么很要紧的东西,认为自己还不是称职的学生。